2017年吉林财经大学政治经济学801经济学(西方经济学与政治经济学)之政治经济学教程考研仿真模拟题
● 摘要
一、辨析题
1. 我国国有企业的产权改革必然导致国有资产的流失。
【答案】这种观点是错误的。
在国有企业没有产权改革前,国有资产就已经开始流失。在产权改革前的流失大致包括两个方面:一种是显流失,能够在一定程度上被经济学家和社会公众所关注。具体表现为国企领导人(也可能包括政府相关领导人)利用自身的权力和信息优势,在产权不明晰的情况下,挥霍、浪费企业的各种资产并采用各种手段占有国有资产。另一种是潜流失,由于原有的企业产权制度无法保证选出合适的企业领导人,也无法起到很好的激励作用,有能力的领导人有可能出工不出力,没有能力的国企领导人将一个又一个企业搞跨,从而造成国有资产的流失。
就国有企业改革而言,其核心问题在于构建有效的产权制度安排,国企产权改革中出现的种种问题,其原因是多方面的,主要是由于我国产权管理相关法律法规不健全,产权交易市场不完善,产权交易监管不到位等。而创造竞争的环境是国有企业产权制度改革成功的重要外部条件。在企业内部信息分配不均匀,管理层占据信息优势的情况下,要有效处理国有资产,需要在国有资产交易中引进竞争机制,改善游戏规则(特别是定价规则)。国有资产谁来买并不重要,关键在于规则问题,要保障国有资产的有效定价。同时要协调企业内部非交易性合约和企业外部市场交易性合约的关系。如果违背了这些原则,必然导致某些内部人为自己定低价,导致国有资产流失。另一个规则就是公开化规则,防止并遏止改革中人量存在的“暗箱操作”现象。法制的完善、公众的参与和透明的游戏规则是减少国有资产流失的一个重要祛码。
2. 在生产与分配的关系上,生产决定分配,而分配只能被动地服从生产。
【答案】这种观点是错误的。
分配处于生产与消费之间,但分配也并不独立于生产之外。有两种分配:一种是产品的分配,另一种是生产资料和社会成员在生产过程中的分配。后者实际上也就是资源的分配。这两种分配与生产的关系是不一样的:
(1)在产品分配上,生产决定分配,这表现在分配的对象是生产的产品,没有产品也就不可能有分配。就分配的方式来说,分配也是由生产决定的。人们在生产过程中的地位决定了其在分配过程中的地位。以什么样的方式参加生产,也就以什么样的方式参加分配。一些人以出资者的方式参与生产活动,他们就以投资分红的形式参与利润的分配; 如果以劳动者的形式参与生产过程,就以下资的形式参与分配。
(2)生产资料和社会成员在生产过程的分配决定着生产。在生产之前,必须进行生产资料的分配,即确定生产资料是归某个阶级、集团所有还是归劳动者共同所有的问题; 同时,还必须对社
会成员进行分配,使他们在生产过程中处于不同的社会地位。分配对生产也有决定作用。分配不仅仅是被动的生产成果的分配。分配对效率具有激励作用。收入分配的力式不仅会直接影响劳动的效率,也会直接影响生产要素配置的效率。
因此,不能笼统的说是生产决定分配还是分配决定生产,要在具体的情况下做出具体的分析。
3. 借贷资本的出现使职能资本家使用借贷资本所获得的平均利润分割成利息和企业利润。
【答案】这种观点是正确的。
借贷资本就是为了取得利息而暂时借给另一个资本家使用的货币资本。在产业资本的循环过程中,必然形成大量的暂时闲置的货币资本。在社会资本运动过程中出现大量暂时闲置的货币资本的同时,社会上也有一部分资本家因为手中的货币资本不足而需要补充。持有闲置货币资本的资本家贷款给急需货币资本的资本家使用,于是就在资本家之间形成借贷关系。
借贷资本的出现使资本取得了双重的存在,即发生了资本所有权和资本使用权的分离。在资本主义社会中,货币资本除了作为货币所具有的使用价值外,还具有作为资本来执行职能的功能,也就是生产剩余价值或利润的职能。与此相适应,职能资本家使用借贷资本所获得的平均利润也相应地分为两部分:一部分作为对借贷资本家出让资本使用权的报酬,采取了利息的形式; 另一部分归职能资本家所有,采取了企业利润的形式。由于平均利润是剩余价值的转化形式,因此借贷利息实质上是产业工人创造的,由职能资本家让渡给借贷资本家的一部分剩余价值的特殊转化形式。它体现了借贷资本家和职能资本家瓜分剩余价值的关系。
4. 资本主义社会中的单个企业提高劳动生产率的目的就是为了获得相对剩余价值。
【答案】这种观点是错误的。
相对剩余价值指在劳动日长度不变的条件下,由于必要劳动时间缩短,使剩余劳动时间相对延长所生产的剩余价值。
个别资本家改进技术,提高劳动生产率的直接目的不是为了降低劳动力价值,获取相对剩余价值,而是为了使自己商品的个别价值低于社会价值,从而获得超额剩余价值。个别资本家获得超额剩余价值是一种暂时的现象。因为追求剩余价值的内在冲动与竞争的外在压力,迫使其他资本家也必须不断改进技术和提高劳动生产率,等到整个生产部门的劳动生产率普遍提高以后,商品的社会价值降低,原来由商品个别价值和社会价值差额形成的超额剩余价值就会消失。
由于资本家普遍热衷于提高劳动生产率,获取超额剩余价值,会导致社会劳动生产率的普遍提高,结果使与工人生活资料的生产相关的商品价值降低,劳动力价值下降,从而缩短必要劳动时间,相对延长剩余劳动时间,实现了相对剩余价值生产。因此,相对剩余价值生产是无数资本家竞相追逐超额剩余价值而不断提高劳动生产率的结果。
二、论述题
5. 怎样认识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实质及其产生的影响?
【答案】(1)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实质
资本主义经济危机是指与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直接有关,由资本主义经济制度因素引起的经济危机,实质是生产相对过剩的经济危机。
生产相对过剩的危机是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的集中表现。货币出现之后,商品交换的公式由直接的物物交换即W 一W 转变为了W 一G 一W ,在这个过程中,每个商品生产者都必须将自己的商品卖出,变为货币,然后才能用货币购买自己需要的其他商品,买和卖在时间和空间上都分成了两个独立的行为,流通过程就有出现中断的可能性。信用的出现使危机出现的可能性进一步加强。在信用关系中,商品所有者发生了连锁的、交错的债权、债务关系,债务人为了按期还债,就必须在相应的期限内销售掉他的商品,借以收回一定数额的货币,如债务人不能顺利地把商品转化为货币,债权人不能按期收回债款,就可能引起支付的危机,破坏正常的流通过程和生产过程。
由于资本主义生产的目的是追求价值的增殖而不是使用价值,因而,资本主义生产就突破了资本家自身消费的限制而具有了无限扩大的趋势。生产的不断扩大和使用价值的大量增加,需要社会购买力的相应增加作为保证,没有社会需要的相应增加,社会再生产过程就会中断。
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中,雇佣工人既是生产者,又是消费者。每个资本家自己雇佣的工人是生产者,但别的工厂的工人对这个资本家来说则是消费者。工人阶级在资本主义社会中的这种双重地位,带来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一个矛盾一一每个资本家在自己的工厂内部剥削工人越成功,对总体资本家而言,其商品实现越是困难,因为工人阶级作为自主的消费者是有效需求的重要来源。劳动与资本之间的这种对抗关系随着资本积累的发展而日趋严重,资本积累的发展使社会则富日益集中在少数人手中,工人阶级在社会总则富中所占份额相对资本家阶级在不断缩小,社会财富分配中的两极分化现象日益严重,有支付能力的购买力跟不上生产能力的增长。生产和需要的这种矛盾发展到一定程度之后,就会导致生产普遍过剩的经济危机。危机既是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的表现形式,又是这一矛盾得以强制性地缓解的方式。
(2)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影响
“剩余”商品堆积仓库,成千上万的企业倒闭,失业人数激增,信用关系破坏,股票、债券和其他有价证券的行情暴跌。
与上述现象相伴随的另一种现象是:在危机时期,由于工厂倒闭、工人失业,劳动群众感到必需品极端缺乏,他们的需要比其他任何时候更难得到满足。当经济进入停滞阶段,出于竞争的需要,资本家开始了新一轮投资,对原有设备进行大规模的技术改造,并大量增加新的技术含量更高的技术设备。大规模的投资带动了经济的增长,从而使生产摆脱危机,固定资本的大规模更新为暂时摆脱危机,促进复苏和高涨阶段的到来准备了物质条件。
但是,随着经济的复苏,投资以加速的方式进行,把经济迅速推向繁荣的极限,从而为下一次经济的全面失衡创造了条件。这表现在:一方面,新的、效率更高的技术设备的采用,进一步推动了生产社会化水平的提高; 另一力一面,日益提高的资本有机构成使资本对劳动力的需求相对或绝对减少,这又进一步推动了相对过剩人口的增加,从而使劳动者有支付能力的需求进一步减少。这两方面因素的发展使资本主义基本矛盾日趋尖锐化,井孕育着下一次危机的到来。
相关内容
相关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