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中央音乐学院801音乐学基础理论、和声作品分析、钢琴之中国古代音乐史稿考研强化模拟题
●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广陵散》
【答案】《广陵散》,又名《广陵止息》,是古代汉族一首大型琴曲,中国著名十大古琴曲之一。根据蔡邕《琴操》的记载,琴曲表现了聂政刺韩王的悲壮故事。现存《广陵散》曲谱,最早见于明代朱权编印的《神奇秘谱》,谱中有“刺韩”、“冲冠”、“发怒”、“投剑”等分段小标题。琴曲共有45个乐段,分开指、小序、大序、正声、乱声、后序六个部分。正声以前着重表现对聂政不幸命运的同情,之后则表现了对聂政壮烈事迹的歌颂和赞扬。正声则是乐曲的主体部分,着重表现了聂政从怨恨到愤慨的感情发展过程,深刻刻画出他不畏强暴、宁死不屈的复仇意志,具有很高的思想性及艺术性。《广陵散》的旋律激昂慷慨,气贯长虹、声势夺人的音调一直为封建的道学家们所咒骂,宋代朱熹所说:“其声最不和平,有臣凌君之意。”由此,《广陵散》也成为我国现存琴曲中唯一一首具有杀伐战斗气息的作品,具有很高的思想和艺术价值。
2. 《酒狂》
【答案】《酒狂》是魏晋时期阮籍所作的古琴曲,载于《神奇秘谱》等多种琴谱中。根据姚丙炎先生的打谱,该曲采用了三拍子的节奏,音乐主题是一个不断向上跳进、又复渐次下行的乐句。乐曲通过描绘混沌、朦胧的情态,以发泄内心积郁的不平之气,音乐内在含蓄寓意深刻。其特点是将调式主音和属音等稳定音作为每拍首尾的支点,中间嵌入大跳音程,从而造成节拍轻重颠倒的效果,刻画出酒醉者步履瞒珊的神态。全曲共有五个段落的循环变奏,张力不断加大,感情不断深化,至尾声“仙人吐酒声”才通过较为自由的节奏,将饱满的情绪舒缓下来,最终乐曲在悠长的节奏中结束。《神奇秘谱》解题载:“籍叹道之不行,与时不合,故忘世虑于形骸之外,托兴于酗酒,以乐终身之志。”即阮籍借助乐曲中醉酒者的形象,表达了自己对黑暗现实强烈不满,但又找不到出路的痛苦心情。《酒狂》一曲,手法简练,形象丰满,思想深刻,展示了文人高度的文化修养,堪称我国古代音乐中的珍品。
3. 清商乐
【答案】清商乐指三国、两晋、南北朝兴起并在当时音乐生活中占居主导地位的一种汉族音乐,是相和歌的继承与发展,是东晋南渡以后,北方的相和歌随着汉族政权南迁,和南方的江南吴歌、荆楚西声逐渐融合成一种新颖的音乐。其作品绝大多数皆以爱情为题材,较少有触及社会矛盾的现实内容,风格一般都较纤柔绮丽,但也有许多确实具有清新自然之美,主要用干官宦、巨贾宴饮、娱乐等场合。清商乐包括了“中原旧曲”(相和歌)、“江南吴歌”、“荆楚西声”三种成分,其中主要成分是南方民间音乐。南北朝以后,清商乐完全取代了相和歌,成为民间音乐的主要形式。
隋唐时期,清商乐则列人多部乐中,是华夏正声的象征。清商乐所用乐器有钟、馨、琴、瑟、击琴、琵琶、箜篌、筑、筝、节鼓、笙、笛、箫、篪、埙等巧种。其“清商三调”是沿用“相和三调”而来,即平调、清调、瑟调。清商乐的古调至今多存于琴曲之中。
4. 法曲
【答案】法曲是隋唐时期宫廷燕乐的一种重要形式。其主要特点在它的曲调和所用乐器方面,接近汉族的清乐系统,比较优雅一些,因此也称为清雅大曲,东晋南北朝称作“法乐”。其主要乐器有铙钹、钟、馨、幢箫、琵琶。至唐朝又搀杂道曲而发展至极盛阶段。著名的曲子有《赤白桃李花》、《霓裳羽衣》等。杨荫浏《中国古代音乐史稿》中认为,法曲接近于汉族民间音乐,所用曲调和乐器近于汉族的清乐系统,风格幽雅。《中国音乐词典》中将法曲视为大曲的一个品种,曲式结构与一般燕乐大曲无异。而刘再生《中国古代音乐史简述》则认为法曲是区别于大曲的以器乐演奏为主(其中有部分歌唱)的纯音乐形式,常从大曲中选出器乐与歌唱部分演奏、演唱。
5. 勾栏
【答案】勾栏是宋代出现的百戏杂剧演出场所,又叫勾阑、构栏。勾栏,是栏杆的别名,因所刻花纹皆互相勾连,因而得名。勾栏里通常有戏台、戏房、神楼、腰棚等建筑,因而勾栏多以“棚”为名,如“莲花棚”、“牡悬棚”等,大的可以容纳数千名观众。勾栏中表演的技艺种类繁多,如唱赚、诸宫调、鼓子词、傀儡影戏,还有说经书、讲史、说笑话等。与在路边流动演出的艺人不同,在勾栏中表演的艺人实际上己经是专业化的演员,他们都有自己的艺名,如张五牛、浑身眼等,有的终身只在一处演出。勾栏艺人技艺高超,宫廷经常从中挑选精彩的节目,可见此时民间技艺已经发展到可以与宫廷技艺相抗衡的水平。民间固定演出场所“勾栏”的出现,标志着我国市民艺术发展达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阶段,中国音乐进入了以民间音乐为主体的新时期。
6. 简要介绍明清时期说唱音乐的发展情况。
【答案】明清时期说唱音乐十分盛行,在众多的说唱音乐中,影响较大的有弹词、鼓词和牌子曲三类。
(1)弹词流行于我国南方的一种说唱音乐,由说(说白)、噱(穿插)、弹(伴奏)、唱(唱词)四部份组成的。通常认为,弹词是由宋代的陶真发展而来的。弹词因流传地区不同,有不同的地方色彩,如苏州弹词、扬州弹词、长沙弹词等,影响最大的当属苏州弹词。苏州弹词语言分“土音”和“国音”两大类,伴奏多用琵琶、三三弦等弹拨乐器,其名称由来当与乐器特点有关。演唱形式有一人的单档、二人的双档和三人的三档。清嘉庆、同治年间,弹词艺人中俞秀山、陈遇乾、马如飞三人以创腔著称,分别创立了俞调、陈调和马调。
(2)鼓词主要流行于我国北方地区。鼓是最为重要的伴奏乐器,演员边演唱边击鼓,因而得名。鼓词的前身有可能是宋代的“鼓子词”,明代称为“词话”。鼓词在清初有较大发展,盛行于北方,尤其流行于山东、河北一带。小型鼓词只用一个曲调不断反复演唱,长篇鼓词叫做“大书”,摘唱其中的精彩段落叫做“段儿书”。鼓词的进一步发展形成了“大鼓”的形式,如梨花大鼓、梅花大
鼓、京韵大鼓等。以京韵大鼓影响最大,其演唱以京音为基础,并借鉴京剧的发音吐字方法,伴奏乐器除鼓、板外,还增加了三弦和四胡。清末民初,著名京韵大鼓表演家刘宝全,创立了“刘派京韵”风格。
(3)牌子曲是明清时期流行的民间小曲以一定形式连接起来的套曲,用于演唱某种故事情节,也是各种曲牌体说唱的统称。如京津的单弦牌子曲、山东的聊城八角鼓等。伴奏乐器以三弦为主,南方常用琵琶、二胡、扬琴等。
7. 《声无哀乐论》
【答案】《声无哀乐论》是我国一部古代音乐美学论著。魏晋时期嵇康所作,集中体现了嵇康的音乐美学思想。文章以“东野主人”代表自己,以“秦客”作为自己虚设的论敌,通过“秦客”和“东野主人”一问一答的八次辩论,步步深入地论述了声(泛指音乐)究竟有没有哀乐变化的核心问题。嵇康音乐美学思想的核心即“声无哀乐”,他明确提出“心之与声,明为二物”,“声音自当以善恶为主,则无关于哀乐; 哀乐自当以感情而后发,则无系于声音”的观点,即是说感情与音乐二者之问并无关系,音乐中并不包含哀乐情感的变化。嵇康之所以提出“声无哀乐”的观点,在于他所处的时代己将儒家“移风易俗,莫善于乐”的音乐思想绝对化,机械地将音乐和政治等同起来。嵇康力图摆脱这种僵化的音乐教化观点,而自己却又走人了另外一个极端。尽管如此,《声无哀乐论》中仍然涉及了音乐美学的一系列重大问题,如音乐的本质、功能、审美感受等,是我国1700多年前提出的带有自律论色彩的音乐美学论著,至今仍不失为我国古代一部重要的音乐美学论著,并在世界音乐美学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
8. 何承天新律
【答案】何承天新律是由南朝乐律学家何承天(370-447)所创的律制。《宋书·乐志》中称其为“新律”。何承天新律不同于京房六十律中提出的加律方法,而是致力于实现古人“十二律旋相为宫”的理想,寻求在十二律内部进行调整的新的途径。他将所生变黄钟的8.8788寸与正黄钟9寸取差值,得0.1212寸。根据三分损益生律顺序,每生一律迭加0.0101寸,使得生至第13律时恰成9寸还生黄钟。这种律制取振动体长度的等差数列,虽然并非真正的十二平均律,但它在实际效果上已十分接近。因此何承天新律是世界上最早运用数字计算对十二平均律的探索,在中国律学史上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二、选择题
9. 《大夏》这部乐舞又名( )。
A. 《九歌》
B. 《夏乐》
C. 《夏籥》
D. 《九韶》
【答案】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