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8年中南财经政法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622历史学基础之中国近代史考研核心题库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制宪救国

【答案】制宪救国是20世纪20年代初期资产阶级改良主义的政治主张。要求制定一部民主宪法,达到救国治国的目的。1922年11月,《东方杂志》就这一问题进行了广泛的讨论,掀起了制宪高潮。1922年8月国民会议公布了一个宪法草案,但实际上不过是一纸空文。

2. 中共二大

【答案】中共二大是1922年7月中国共产党在上海召开的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会议制定了党的最低纲领,即民主革命纲领,规定了党在当前的奋斗目标和最近的任务。通过了《关于民主的联合战线的决议案》、《中国共产党加入第三国际决议案》、《中国共产党章程》。选举陈独秀、李大钊、张国焘、蔡和森、高君宇为中央委员,组成中央执行委员会,陈独秀为委员长。会议还决定出版《向导》周报,作为党中央的机关刊物,由蔡和森任主编。

3. 国家主义派(醒狮派)

【答案】国家主义派是曾琦、李璜等于1923年12月在法国巴黎成立的一个组织,初名为“中国国家主义青年团”。1924年秋在上海形成中国青年党在国内最初的组织。他们创办《醒狮》周报,随后又出版多种书刊,因此被称为“醒狮派”。他们初期活动的一切主张,都以“中国国家主义青年团”的名义发表,因此社会上又称其为国家主义派。国家主义派鼓吹反苏反共;强调“全民国家”,否定国家的阶级性;宣扬“全民革命”与“阶级合作”,反对阶级斗争等。为揭露国家主义派理论的反动本质,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下的青年团,通过《向导》、《中国青年》等刊物,对国家主义派进行了有力地批判。国民党左派也开展了反对国家主义派的斗争。1926年下半年后,国家主义派的影响日益缩小。

4. 东北抗日联军

【答案】东北抗日联军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一支英雄部队。“九一八”事变后,东北各地纷纷建立抗日武装。东北抗日联军的前身是东北抗日义勇军余部、东北反日游击队和东北人民革命军。抗联的队伍包括杨靖宇率领的第一军、周保中率领的第二军、李兆麟担任总指挥的第三路军。东北抗联长期坚持东北抗日武装斗争,有力地支援了全国的抗战。

5. 《孙文越飞宣言》

【答案】《孙文越飞宣言》是1923年孙中山与苏联代表越飞在上海联合发表的宣言。1923

年1月,苏联特使越飞来沪与孙中山会晤,商讨关于改组国民党、建立革命军以及共产国际援助

中国革命等一系列问题。26日,双方联名发表《孙文越飞宣言》,为国共第一次合作奠定了基础。

6. 虎门销烟

【答案】虎门销烟即由林则徐主持的查禁和销毁鸦片的禁烟运动。鸦片输入使清朝统治者感受到了严重危机,1838年12月31日,道光皇帝任命林则徐为钦差大臣,前往广州查禁鸦片。林则徐到达广州后,通知外国烟贩限期呈缴所有鸦片。英国烟贩迫于禁烟压力缴出鸦片2万余箱,美国烟贩也缴出1500余箱,共计237万余斤。1839年6月3日至25日,林则徐主持将所有缴获的鸦片在虎门海滩当众销毁。虎门销烟是中国禁烟运动的一个重大胜利。

二、论述题

7. 论述科举制度的发展与作用,分析清末废除科举制的影响。

【答案】(1)科举制度的发展与作用

①隋朝:隋朝建立后,为加强中央集权,废除了九品中正制,隋文帝时期开始用实行分科考试的方式来选拔官员;隋炀帝时期始建进士科,并以“试策”取士,科举制度正式诞生。

隋朝的科举制度并不完善,但通过这一制度,开始改变由士族把持朝廷的局面,使得任何参加者都有成为官吏的机会,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

②唐朝:隋朝灭亡后,唐朝继承了科举取士制度,并进一步完善和发展。唐太宗、武则天、唐玄宗是完善科举的关键人物。在唐朝,考试的科目分常科和制科两类。每年分期举行的称常科,由皇帝下诏临时举行的考试称制科。常科考试最初由吏部考功员外郎主持,后改由礼部侍郎主持,称“权知贡举”,提高了科举取士的地位;到武则天时期还増加了武举和殿试;唐玄宗时期,开始使用高官主持,以后成为定制。

唐朝的科举制度不仅为唐政府输送了大量人才,而且科举中及其重视诗赋,使得有唐一代成为诗歌发展的鼎盛时期,促进了文化的兴盛;此外通过科举取士,将官员选拔的权利完全掌握在了政府手中,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打击了门阀士族势力,加速了门阀士族的衰弱。

③宋朝:宋朝时期,科举制度进一步发展和完善,宋朝常举的科目较唐朝大为减少,但进士科仍然最受重视;宋代的科举放宽了录取和作用的范围。宋代进士分为三等:一等称进士及第;二等称进士出身;三等赐同进士出身,所有及地的人都成为天子门生。同时由于扩大了录取范围,名额也成倍增加;这时科举也开始实行糊名和誊录,并建立防止徇私的新方法。

宋朝的科举制度在提高官员文化素质的同时,也促进了文化的发展,但由于录取人数过多,导致后期出现了选官过冗过滥的局面。

④明清时期:明清时期是科举制度发展的鼎盛时期。两朝对科举高度重视,科举方法之严密也超过了以往历代。明代以前,学院只是为科举培养人才的方法之一。到了明代,进学院却成为了科举的必由之路。明代乡试、会试头场考八股文。而能否考中,主要取决于八股文的优劣。所以,一般读书人往往把毕生精力用在八股文上。八股文以四书、五经中的文句做题目,只能依照题义

阐述其中的义理。措词要用古人语气,即所谓代圣贤立言。结构有一定程式,字数有一定限制,句法要求对偶。

明朝的科举制度虽然为明朝政府输送了了大量人才,但考试内容以八股文为主,无疑禁锢了读书人的思想,对社会的发展是不利的。

(2)清末废除科举制的影响

①科举制度废除有利于社会现代化的同时,也不可避免地导致中国社会与文化的断层。

②科举制的废除有利于教育的近代化,废除科举推动了洋务运动后兴办近代学堂的高潮和新教育制度的建立与初步完善。

③废除科举制,有利于思想的近代化,废除科举有利于新兴知识分子群体接受自由民权思想,日益获得独立的人格和开放的思想。辛亥革命的兴起有赖于这一点。

但是不可避免地,科举制度的废除也给中国社会与文化造成了断层。

8. 与抗战时期相比,国共内战时期中共土改政策发生了哪些变化?

【答案】(1)抗战时期中共的土地政策:农民交租交息,地主减租减息。

中共实行的土地政策是为了在抗战时期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这当中就包括农民阶级和地主阶级。地主与农民两个阶级本身是剥削与被剥削的关系,是对立的。但在抗日战争的非常时期,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形成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为此国共两党可以摒弃前嫌开始第二次合作。在不损害地主阶级根本利益的前提下,各退一步。形成暂时的和谐与平衡状态,共同抗日。并经阶级矛盾是人民内部矛盾,而当时的社会主要矛盾是民族矛盾。

(2)解放战争时期中共的土地政策:《中国土地法大纲》。

在解放区进行土地改革,规定没收地主土地,废除封建土地剥削制度,实行耕者有其田的土地制度,按农村人口平均分配土地。通过对解放区的土地改革,农民分到了土地,积极性空前高涨,不仅生产力得到了保障,为保证夺取战争的最后胜利奠定了必要的物质基础,同时大量青壮年参军入伍,保卫了胜利果实,壮大了解放军队伍,为支撑战争胜利提供了可靠地有生力量,意义重大。

(3)二者的区别与变化

①地主阶级不再是团结的对象,从抗日战争到解放战争,阶级矛盾已经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抗战时期需要团结一切可能团结的力量反抗日本侵略者,地主阶级自然是可以团结的对象,通过双减双交政策能缓和矛盾,但到了解放战争时期,阶级矛盾上升为主要矛盾,地主阶级是封建残余势力的代表,因而成为斗争的对象。

②农民阶级在解放战争中成为了重要的依靠力量,占人口绝大多数的农民阶级是决定战争胜利与否的重要因素,因此《中国土地法大纲》旨在实行耕者有其田,平均分配土地,凸显了农民阶级的重要作用。

9. 评价国民政府的改订新约运动。

【答案】(1)南京国民政府的改订新约运动的背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