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桂林理工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641社会学综合之社会学概论新修考研强化模拟题
●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法理型统治
【答案】韦伯认为,法理型统治是建立在下列基础上的,即任何一项法律都是以目的合理性或价值合理性(或两者兼有之)为目标制定出来的,并努力加以贯彻,包括强迫使之得以实施。因此,法理型的统治类型所具有的主要特征是:①在法理型统治下,行政事务的运作要持续地受到规则的约束; ②在法理型统治下,行政事务的运作是在一定的权限内进行的,出现了“机构”这种按章办事的运作单位; ③法理型统治具有固定的职务等级; ④法理型统治有明确的议事规则; ⑤在法理型统治下,行政管理班子同行政管理资源和生产资源完全分开; ⑥在理想的法理型统治下,不存在任职人员对职务的任何意义上的私人占有; ⑦法理型统治拥有行政管理档案制度。这种法理型统治可以采取各种极不相同的形式,而科层制则是其中最纯粹的形式。
2. 文化滞后(cultural lag)
【答案】文化滞后,是指美国社会学家奥格本在研究社会变迁时所提出的文化失调理论的一种社会现象。奥格本将文化分为物质文化和非物质文化两个要素,社会变迁是社会在一种发明打破旧均衡状态后做出调节以寻求新的均衡的过程。由于调节并不是迅即发生的,因此常常会产生文化失调现象。一般地说,文化中的物质部分首先变迁,其次是文化的精神部分,最后是文化中
,或称“文化堕距”的风俗、习惯发生变迁,这种现象称为“文化滞后”。
3. 角色认同
【答案】角色认同是指一个人在社会舞台上担任角色前确定的过程,即证明一个人的实际地位、身份、能力及其他条件与他所承担的角色是一致的、等同的。角色认同的有效性是角色认同中的一个重要环节。一般说来,角色认同的有效性是一个人长期活动、长期努力、坚持不懈的结果,而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实现的。但是角色的有效性常常不是永恒的。
4. 初级越轨
【答案】初次越轨是由标签理论学者提出的,是指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偶然发生的、程度较轻的越轨行为。标签理论认为,冲突在导致各个违法者的产生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犯罪实际上是由社区规定的。他认为罪犯形成的过程就是一个指明、规定、识别、区分、描述、显示以及形成意识和自我意识的过程。后来,学者们又分析了初次越轨和再次越轨,以说明社会反应的意义,并且认为,每个人都会发生一些不同程度的越轨,但大多数是偶然的,程度也不严重。如果这种越轨行为被其他人发现并公诸于众的话,他就会被贴上越轨者的标签,这时他的处境就会发生很大变化,就可能从初次越轨变为再次越轨,由平常人变为一个经常有越轨倾向的危险人物,越轨
者就可能成为他的身份。如果重要人士不判定此行为为越轨,并对他进行教导,此人就可能不再出现上述行为。
5. 城市建设
【答案】城市建设是一项系统的、持续的社会工程、主要是指在经济增长和政府改革的基础上,通过制度建设和政策引导,发展社会事业,改善社会治理,增进社会融合,保障社会的可持续性,从而全面提升当代人和后代人的福利水平,实现社会和谐和永续发展。
6. 角色距离
【答案】“角色距离”概念是符号互动论者、美国社会学家戈夫曼最早提出的。角色距离是指一个人自身的素质、能力、水平与他所要扮演的角色之间的差异现象。一个人扮演社会角色,既然角色不完全就是他本人,一个人的水平、素质、品格和能力与所要扮演的角色的要求之间总会有差异,所以角色距离是普遍存在的。
7. 惯习
【答案】布迪厄用“惯习”来表述人类实践深层的社会结构与认知结构。实践过程中持久潜
,即是对在的行为倾向系统就是惯习,它存在于实践者的身体和行为之中,构成了一种“实践感”
实践的前认知把握。
8. 社会政策
【答案】社会政策是指国家或政府为解决社会问题、改善社会环境、促进社会公正与社会进步而采取的各种原则或方针。社会政策具有权威性、价值性、政治性、原则性、强制性、时代性、可行性和具体性等性质。
9. 参照群体
【答案】参照群体是指作为参照对象的群体。参照群体并非某一(些)成员身份所属的群体,但它却被某一(些)成员用做其所属群体的参照对象。参照群体一般是与所属群体同类的群体,但是,有时候参照群体并非与所属群体同类。根据成员的不同参照需要,会形成不同的参照群体; 同一参照群体的意义在不同时期有可能发生变化。参照群体通常对其成员的认知、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念等发生重大影响,并因此而削弱或加强所属群体的团结。
10.阶层性贫困
【答案】阶层性贫困是指在相同的制度安排下,在大约均质的空间区域或行政区划内,某些群体、家庭或个人,由于身体素质较差、文化程度不高、家庭劳动力少、生产资料不足、缺少社会关系等原因,而导致竞争生活资源的能力较差,从而陷于贫困状态。
二、简答题
11.为什么说社会问题具有普遍性?
【答案】社会问题的普遍性是指社会问题无所不在、
(1)社会问题无所不在是空间上普遍性的表现,是普遍存在的;
(2)社会问题无时不有是时间上普遍性的表现,行与发展,一刻也没有消失过。无时不有的特性。即社会问题在任何社会、任何民族、任何国家或地区里都即从人类社会诞生之时起,社会问题就始终伴随社会的运
12.文化可以区分为哪些不同的类型?
【答案】文化主要可以区分为以下类型:
(1)物质文化与非物质文化物质文化是指物质世界中,一切经过人的加工、体现了人的思想的东西; 非物质文化又称精神文化,指制度、规范、观念等。精神文化可区分为理念文化与制度文化。
(2)主文化与亚文化主文化是在社会上占主导地位的,为社会上多数人所接受的文化; 亚文化是指仅为社会上一部分成员所接受的或为某一社会群体特有的文化。
(3)主文化与反文化主文化是指在社会上占主导地位,对现存社会秩序起着维护、支持作用的文化; 反文化是对现存秩序的背离和否定,是对现存主文化的抵制和对抗。
(4)评比性文化与非评比性文化评比性文化是指有好坏、高下之分的文化,即在两种文化的比较中,可以评出孰优孰劣的文化; 非评比性文化又称做中性文化,是指在文化比较中没有明显的优劣、高下之分的文化。
13.简述马尔库塞关于资本主义“单向度”特征的基本观点。
【答案】(1)单向度的含义:
①单向度是相对于双向度而言的。双向度是既有肯定的一面,又有否定的一面; 只有肯定性,没有否定性、批判性,即是单向度。
②马尔库塞认为,当代资本主义社会己不同于从前的对抗性社会。由于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技术统治己取代了政治统治、对抗、矛盾己经或正在消失。取而代之的是整合与同化的趋势。因此,当代资本主义社会正在失去其双面性,而变成为一个只有肯定、没有对抗的单向度社会。
(2)资本主义社会的“单向度性”的具体表现:
①社会政治成为“没有反对派”的单向度政治。
a. 当代工业社会是一个富足的社会,它的高度发展的生产率通过创造出更多的物质财富而造就出整合、包容所有社会力量的可能前提。
b. 政治权力借助这个前提条件成功地制造出凌驾和超越任何特定个人和集团之上的利益从而牢牢地把民众“束缚在形形色色的官僚制度上”。结果国家的目的被普遍接受,“传统的麻烦点正被消除或被隔离起来,造成分裂的各种因素正得到控制”。“在政治领域中出现了对立立场显著同化或有所收敛的倾向”。
c. 人们看到,不仅先前作为政治反对派存在的社会民主党、共产党放弃了暴力夺取政权的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