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7年华南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331社会工作原理[专业硕士]之社会学概论新修考研强化模拟题

  摘要

一、简答题

1. 请尝试着评论“人类初级生活圈”的概念。

【答案】家庭、婚姻、性与社会性别,共同构成了“人类初级生活圈”的整体存在状态。所有社会关系与社会运行的各种机制,其实己经从中产生出来。应该努力从整体上把握人类社会的最基本层面。

(1)研究对象

家庭、婚姻、性与社会性别完全可以分别作为社会学的研究对象,但是二者实际上又是一种

,系统的、整体的存在。引申社会学关于初级群体的基本概念,可以把它视为人类“初级生活圈”

如图所示。

在图中,男人、女人和孩子是初级生活圈的最基本构成单位,其间的连接线表示人类最基本的供养关系。图中间的斜虚线则表示女人与孩子被生物地连接在一起。图的顶部中央表示男人与女人主要通过性、爱情与婚姻来实现连接与互动。

图 人类“初级生活圈”示意图

整个图形表达的是:把男人与女人连接起来的纽带,客观上出现生殖的结果,迫使男人与女人

不得不供养孩子,使之成长为新一代的男人与女人。人类就是在这样一个初级生活圈中生生不息。

这个示意图表示的是主流模式,并不贬斥任何其他形式。从个体的产生与成长来看,它就是最初的“社会”; 从社会的构成来看,它又是最初级的“单元”; 从历史发展来看,它源远流长,目前也并没有完全崩溃。

(2)研究意义

家庭、婚姻、性与社会性别既是历史演变的产物与见证,又是社会文化发展中的能动因素,尤其是在这一领域中,人类所关心的一些最根本的问题。社会学对“初级生活圈”的研究,不仅是本学科完善和发展的必需,也是与其他学科交又渗透综合的最佳突破口之一。

2. 简述当代中国的主要社会问题。

【答案】当代中国的主要社会问题包括:

(1)环境问题

从中国的情况看,我国目前所面临的一些具体环境问题有:大气污染、水污染、噪声污染、风沙、生活垃圾污染、绿化不足、森林破坏、公共场所污染、农药污染、荒漠化、工业垃圾污染、海域污染、野生动植物减少、耕地减少和质量下降等。

(2)人口问题

①人口数量庞人

从数量方面看,中国的人口问题主要表现为人口基数庞大、育龄人群比重高以及在此基础上人口数量的快速增长。庞大的人口基数使我国人均资源占有量居世界落后行列,而人口数量的快速增长,则给我国人民的就业、教育、住房、交通、医疗、社会福利等方面造成很大压力,成为许多其他社会问题的根源。

②人口老龄化问题

人口老龄化反映的是人口年龄结构的一种动态变迁过程。当总人口中60岁或65岁以上的老年人所占比例升高,而其他年龄组人口比例相应降低时,这一过程就称为人口老龄化。人口老龄化影响着人们的社会生活和社会发展,将带来一系列的问题。例如,人口老龄化将可能带来家庭结构、社会关系、价值观念以及社会生产和消费结构的变化。

(3)贫困问题

①现状。根据中国扶贫开发协会的资料,截至2005年底,中国农村尚处在贫困线的人口为2300多万人,处在温饱边缘线附近的人口为5000万人,城市贫困人口约2800万人,因此,整个中国尚有1亿人处在贫困的边缘。

从城市的情况看,城市贫困人口大体包括以下四类人员:

a. “三无”人员,即传统上由民政部门一直给予社会救济的人员;

b. 贫困的“失业”人员,即在领取失业救济金期间家庭人均收入低于当地最低生活保障线的居民;

c. 贫困的在职职工、下岗人员和退休人员,即此类人员在领取工资、基本生活费和退休金(或养老保险金)的同时,家庭人均收入仍然低于当地最低生活保障线;

d. 由残疾、疾病或其他原因造成生活困难的居民。

②反贫困措施

a. 在农村地区,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的农村反贫困措施大致可以区分为四个阶段,即1978~1985年的体制改革推动扶贫阶段; 1986~1993年的有计划、有组织、大规模的开发式扶贫阶段; 1994~2000年的扶贫攻坚阶段; 2001年以来的继续扶贫阶段。

b. 在农村扶贫开发中还存在一些比较突出的困难和问题。例如,现行的扶贫标准太低,基本上只是维持生存的最低费用标准。

c. 与农村地区不同,当前中国的城市贫困问题具有明显的转型期特征,对城市贫困户的确定

由于所谓灰色收入、虚拟收入等现象的存在遇到了很大的困难,因此,在发放最低生活保障金和采取其他一些反贫困措施的时候,难免存在许多问题。

d. 目前应当系统地考虑开展城市反贫困工作,加快改革、调整和完善就业、医疗、教育、住房、养老等社会政策的进程,加大城市反贫困工作的力度。

3. 什么是再社会化?

【答案】再社会化是指全面放弃原己习得的价值标准和行为规范,重新确立新的价值标准和行为规范。

(1)再社会化与发展社会化有本质的不同

①发展社会化着眼于人的完善,而再社会化着眼于人的改造;

②再社会化的形式一般比发展社会化要剧烈。

(2)再社会化虽然着眼于人的改造,但它并不一定是负面的和强制性的。

改造罪犯,让罪犯洗心革面,重新做人,这是再社会化,是负面的、强制性的。而其他某些形式的再社会化,比如新兵入伍后要全盘放弃原来的生活方式,接受新的生活方式,这虽然是强制性的,但却不是负面的。

4. 试述现代城市的社会文化特征。

【答案】现代城市的社会文化特征主要包括:

(1)城市人口规模大、密度高。现代城市是大量人口的集聚地,人口规模和人口密度是确定一个聚落是城市或农村的主要指标。

(2)城市人口异质性强。城市人口的大规模集中,使其异质化程度加深。

(3)城市社会分工复杂,专业化程度高。现代城市有各种各样的分工,有不同的产业和职业。不同的职业一般需要专门的知识和技能,只有具备相应知识与技能的人方能胜任。为确保具有专门知识与技能的人和特定的工作岗位相结合,在现代城市,考试制度非常盛行。

(4)城市社会关系具有匿名性与非人情性。况且由于城市规模大,城市中的人绝大部分是陌生者,第二次相遇的机会实在很少,所以一般都采取较冷淡的态度,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变得以事为本。

(5)城市社会活动科层化。在现代城市,初级社会群体趋向衰落。邻里、街坊等在传统社会本属初级社群的群体形式在现代城市变得名存实亡。规模大、分工细、运作按组织章程规定、特别注重形式化的程序的科层组织得以发展。

(6)城市社会阶层结构趋向开放,社会流动性高。传统的等级森严的阶层体系在现代城市被打破,其结果是出现了高速的社会流动; 社会流动又推动城市阶层结构的进一步开放。

(7)城市文化世俗化。“世俗化”是指一种文化、价值观脱离“神学”(传统社会思想体系)的束缚,转变为平民文化、价值观的过程,也是城市文化的一个显著特征。世俗化使城市居民凡事讲求实效,产生了一系列重要的结果:①使城市社会表现出巨大的创造力; ②使城市居民在社会评价上摈弃了传统的道德标准,往往以人们的实际能力与工作效果作为标准; ③使城市居民具有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