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8年广西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311教育学专业基础综合之教育心理学考研仿真模拟五套题

  摘要

一、简答题

1. 在教育心理学发展历程中,关于其研究对象有哪几种主要看法? 其历史渊源是什么?

【答案】(1)在教育心理学发展历程中,其研究对象主要有心理教育学观点、以儿童发展研究为中心的观点和以学习为中心的观点这三种看法。

①心理教育学观点认为,教育心理学是把心理学知识应用于教育的一门学科。它本身并不具有独立性及特殊性,只是应用心理学的理论与方法,来研究教育领域中的问题。教育心理学是普通心理学的附属学科。

②以儿童发展研究为中心的观点,教育心理学是研究如何掌握社会历史文化的,因此,理应把教育心理学与儿童心理学合并。这样,教育心理学的独立性难以体现出来,也必然在一定程度上阻碍该学科的发展。

③以学习为中心的观点,提倡教育心理学应以学习或学生的学习为中心而建设成为一个独立的学科,但由于他们对教育与学生学习的本性、对学生的能力与品德的实质等问题缺乏深入探讨,由于其教育心理学对象的理论依据的薄弱性,因而他们所确定的内容体系仍缺乏内在联系。

(2)其历史渊源分别如下:

①从赫尔巴特开始到现在,心理教育学观点在西方教育心理学领域中仍非常流行。

②以儿童发展研究为中心的观点,莫依曼等人所提倡的实验教育学运动以儿童的身心发展问题为核心。这种倾向性也影响着教育心理学,使儿童身心发展的研究一度成为当时教育心理学的中心内容。这在前苏联的教育心理学教科书中表现得尤为突出。从其书名中即可体现出来,如《儿童教育心理学》(列维托夫,1958年)。前苏联教育心理学家达维多夫于1976年曾在《心理学问题》第四期上发表了题为《在教育发展现阶段中的年龄心理学和教育心理学的一些基本问题》的文章,认为儿童心理发展的实质是对社会历史文化掌握的结果。

③以学习为中心的观点,美国的桑代克是该观点的最初倡导者。他认为,教育心理学的根本任务在于向人们提供人性变化的知识,而人性的变化是通过学习实现的,所以学习在教育心理学中占中心地位。直到1968年,奥苏伯尔编著的《教育心理学》问世,他不仅坚持教育心理学要以学习的心理学研究为中心,而且还强调要以学生的课堂学习研究为中心。奥苏伯尔关于教育心理学应成为以研究学生学习为主要任务的独立学科的主张,在美国曾得到了许多教育心理学家的赞同。如戴维斯、雷斯尼克等。大部分教育心理学家将他们的研究领域看作是在实际情境中(如课堂情境)进行研究,关注情境和交互作用,而不是所谓的“客观的”实验。

2. 如何利用学习动机和学习效果的相互制约关系来培养新的学习需要?

【答案】学习动机作为引起学习活动的动力机制,是学习活动得以发动、维持和完成的重要条件,学习学习动机不仅可以影响学习效果,而学习效果也反作用于学习动机。

①学习动机对学习效果的影响:学习动机影响学习效果是因为它直接制约学习积极性。而学习积极性的高低将直接影响学习效果。因此,学习动机可以影响到学习效果。

②学习效果反作用于学习动机:如果学习效果好,主体在学习中所付出的努力与所取得的收获成正比例,主体的学习动机就会得到强化,从而巩固了新的学习需要,使主体以更高的学习积极性去从事今后的学习活动,使学习更有成效。反之,则削弱学习需要,降低学习积极性,导致更差的学习效果,最终形成学习上的恶性循环,即个体获得了一种非适应性的学习动机模式。

③在教学实践中,利用学习动机与学习效果的互动关系培养学习需要:

a. 教师要善十利用评分机会,使每个学生在每一次学习中都获得主观上的成功感。学习效果虽然是客观的,对它的评定要遵循一定的客观标准,但是,学生对它的感觉却有主观性。因此,教师应掌握评分的艺术,使学生保持学习上的成功感。为此,在实际教学中要注意:学生的成败感与他们的自我标准有关,教师应注意这种个别差异,使每个学生都体验到成功; 课题难度要适当,经过努力要可以完成。否则,总不能正确完成,就会丧失信心,产生失败感; 课题应由易到难呈现,以使学生不断获得成功感; 在某一课题失败时,可先完成有关基础课题,使学生下次在原来失败的课题上获得成功感。

b. 加强对学习的指导,使学生掌握扎实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体验到真正的成功感。成功体验的获得,最终必须依赖于学习上的真正成功,即有效地掌握知识和技能。大多数成绩不良的实质问题,是在知识技能的掌握或应用上存在障碍。由于新旧学习内容之间有着内在联系,先前学习中的问题必然会影响到今后的学习。因此,找出学习上的关键问题,填补知识技能掌握方面的空缺,是取得好的学习效果,使恶性循环变成良险循环的关键,也是获得真正成功感的先决条件。

3. 举例说明实验研究中如何有效地控制无关变量与误差?

【答案】实验法是指从某种理论或假设出发,有计划地控制某些条件,以促使某种或某些现象的产生,从而对其结果进行分析研究的一种方法。实验研究包含实验室实验和自然实验两种,在实验研究的过程中应有效控制无关变量与误差。

①控制无关变量的方法有许多种,一般是通过合理的实验设计和统计处理(如协方差统计分析)来实现的。科学合理的实验设计,无关变量虽然与实验目的无关,但若不加以控制,将影响实验结果。实验设计是在实验之前对如何操纵自变量、控制无关变量以及如何检测因变量的一种扼要的计划,它是保证实验顺利进行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先决条件。

举例:进行一项小学生数学认识发展的实验中,在实验之前应设计好实验,自变量要考虑到儿童年龄、性别等特点,在实验的过程中要避免无关因素的影响,学生的精神状态、实验施测的环境等,因变量用学生答对题的分数表示。其计分要客观合理,然后对搜集的数据进行统计分析。

因为数学成绩是等比数据,对其进行参数检验。

②实验过程中采取及时的补救措施,以将误差减至最小。因为在实验的实施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出现许多影响实验的意外事件和干扰因素,致使实验结果产生误差。如被试的中途退出、各种实验者效应(如期望效应)、被试效应(如霍桑效应、安慰剂效应)等。

举例:对小学三年级学生,阅读水平的发展实验,如果是班主任作为主试,则各个班级的班主任应进行统一培训,评分要客观,而且班主任要尽量避免主观偏见。

4. 怎样在教学过程中集中学生的注意力?

【答案】(1)教师要注意唤起学生的随意注意,提高学习的自觉性。为此要做到明确本堂课教学的目的任务; 创设“问题情境”,启发学生的思维; 正确组织教学,严格要求学生。

(2)正确运用无意注意规律组织教学,教学环境的布置应有利于集中学生注意力,防止分散注意; 教学方法丰富多样,有吸引力,防止单调死板。

(3)引导学生几种注意交替使用。

5. 影响知识应用的主要因素有哪些? 如何充分利用这些因素来促进知识应用?

【答案】(1)影响知识应用的主要因素

知识应用的水平和效果如何,取决于许多因素,如学习者的动机状态、智力水平、己有知识的领会与巩固水平,要解决的问题的性质、教学方法等等。其主要因素有:

①知识和领会与巩固程度

知识的应用的前提条件是在知识得以重现的基础上,把该知识所反映的一类事物的本质标志同当前问题的特征进行对照分析,从中找出共同的本质标志。应用知识去解决有关的问题,则必须能够回忆、提取出相应的知识。如果知识记忆不准确、不牢固,必然导致提取的困难和错误,这直接影响着问题的成功解决。准确而透彻地把握知识的本质特征更是应用知识的关键。深刻领会的知识既有助于牢固地记忆,也能促进有效的应用,知识的应用同领会水平是直接相关的。如果领会水平较低,仅停留在低级的感性阶段,那么,在要求学生应用这种习得的知识去解释同类事物和现象时,其解释水平往往是现象类比,而且范围也很有限。

②问题的特征

在知识掌握过程中,个体应用知识去解决有关问题时,常常因问题的类型、难度等特征的不同而受到影响。教师课堂中的各种形式的提问、各种类型的课堂和课后练习、习题或作业等,都是知识应用中常见的问题形式。问题形式不同,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难易程度也将有所不同。问题越复杂,要求学习者的心理参与程度也就越高,心理资源的投人也就越大,审题、联想、解析与类化这四个过程也就越展开、越迂回。问题的陈述方式或所给图示的不同,也会直接影响知识应用的过程。由于教学目的、教学仃务、教学时段等不同,要求学生应用知识去解决的问题也应有所不同。

③应用知识的心智技能

知识应用中所涉及到的心智技能有许多,既有一般性的思考技能,也有审题、联想、解析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