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河南工业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440新闻与传播专业基础[专业硕士]之新闻写作教程考研核心题库
●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新闻人物
【答案】人物通讯里所说的“新闻人物”,不是从宣传角度树立起来的人物,而是指在大大小小的新闻事件中涌现出来的杰出人物。他们因“事”而“显著”,他们和事件有密不可分的关系。
2. “根据事实来描述事实”
【答案】“根据事实来描述事实”是指在新闻写作过程中,新闻记者应该通过达到具体真实,从而实现新闻报道的整体真实,遵循新闻的基本属性一一真实性,如实反映客观事物的本来面貌。其强调的是新闻与事实之间,先有事实,后有新闻,事实是新闻的本源,是决定新闻存在的基础,新闻只是对事实的报道。
3. 信息(information )和讯息(message )
【答案】信息是指消除事物中或事物之间任何不确定因素的东西,包括消息、资料、情报、数据、图像、知识、思想等。信息是构成世界的三大要素之一,旨在显示事物的存在状态与变化规律。信息的特性有:①信息的共享性; ②信息的扩散性; ③信息的传递性; ④信息的扩充性; ⑤信息的浓缩性; ⑥信息的替代性。讯息是指由一组相互关联的有意义的符号组成,能够表达某种完整意义的信息。讯息是传播者和受传者之间社会互动的介质,通过讯息,两者之间发生意义的交换,达到互动的目的。讯息一词,在中文中也译成“消息”、“文告”等等,这是一个与信息意思相近又有微妙区别的概念。信息的外延更广,它包括讯息在内。讯息也是一种信息,其特点是能表达完整的意义。在传播过程研究中,学者们使用“讯息”的概念,是为了强调社会传播的互动是意义完整的互动。
4. 云计算
【答案】云计算,从技术角度来讲,一般认为是传统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发展融合的产物,其核心思想是将大量用网络连接的计算资源统一进行管理和调度,构成一个计算资源池来向用户按需服务。“云”就是提供资源的网络,用户无需将这些资源信息存放在终端,而是通过网络到“云”中去获取所需的信息。目前传媒产业对云计算技术的讨论依然是在探索之中,研究者们主要探讨云计算技术的优势,其在报纸、广播、电视、新媒体等的构想和运用,以及如何利用云技术实现数字化生存和全媒体转型。从目前状况来看,云技术的一些应用,比“云报纸”仍具有试
验性质,在技术上和受众使用的角度上都存在一定的局限性。
5. 叙述式导语
【答案】叙述式导语是用摘录或综合的力法,把消息中最新鲜、最主要的事实简明扼要地写出来。这种类型的导语用足够生动的情节来讲述故事,使读者能够产生如同他们亲身目击事件的现场感。叙述式导语写作,使用小说的所有技巧,包括对话、情景描写和悬念设置。
二、简答题
6. 找一篇长通讯,将其改写成短消息,并说明改写的理由。
【答案】示例如下:
(一)通讯原文
献上对受灾亲人的一片爱心
一一记北京市民为灾区募捐
最近百年不遇的特大洪涝灾害冲击了中国南方几省。北京市民从电视中看到困泡在洪水中的灾民时,痛心地落下泪来。连日来,北京已形成一股人人为灾区奉献捐款的热潮。本月20日开始办公的北京市民政局救灾捐赠接收办公室到昨日止,已收到北京各界群众个人捐款70多万元。
八大处中学初一的吕红和铁道附中的吕燕两个小姐妹商量着:商店柜台的大娃娃多好看啊,真想用小姐妹们自己积攒了6年的硬币把它买下来! 姐姐说:“咱们还是把这十几元钱捐给受灾的人吧,钱虽少,也是我们的一片心意啊! ”妹妹欣然同意了。娃娃不买了,她们来到了救灾捐赠办公室。姐姐对记者说:“祖国就是一个大家庭,家里受了灾,我们做儿女的当然要帮忙了,一方有难,八方支援嘛! ’’接受办公室的负责人感慨地说:“孩子们捐的十几元钱和有的先生捐的几十万钱从数量上无法相比。但是,他们对灾区人民的一片爱心是同等深重的。”
清华大学二附中的周光明老师,送来了远在美国生活的姐姐寄捐的200美元。在北京邮电学院工作的日本专家丸川知雄捐出100元。
年已89岁的退休教师韩永祥拄着拐杖,亲自从几十里之外来到接收办公室捐上50元,他说:“这次人民受的灾太严重了,我这个老头再也坐不住了。”通县残疾人王树义一家6口人,上有82岁的老母,下有三个孩子,他靠种田和黑白铁活等诚实的劳动养活一家人。这次他和爱人商量,家里的余钱虽不多了,但是我们还有一些小麦。党对我们残疾人无微不至的关怀,各方面照顾我们,我们才有今天安逸的日子。为了报达党、为了那些受灾的父老兄弟,我们就捐上1000斤小麦吧。
北京邮电学院梁耀光老师一捐就是4000元,他并没有什么额外的收入,这些钱是他多年来省吃俭用攒下的工资。80多岁的书画家王一新捐出20幅辛勤笔耕的字画。
邮电学院的一位小朋友把过生日攒下的22元钱捐了出来。有意思的是,这22元钱全是一张张崭新的两角面值钱票。他最爱攒2角的新票。这次他把自己最心爱的收藏品捐了出来,说是要给灾区的小朋友买好吃的。北京邮电学院的职工共捐出3万余元,捐100元以上的就有14人。
捐赠接收办公室儿天来人来人往,前来捐赠者络绎不绝,他们有一个共同的心声,我们的祖国的亲人遭了灾,我们大家都来伸出援助之手。
(二)改写后的消息
北京市个人捐款达70多万元
最近,洪涝灾害袭击了中国南方几省。北京市民纷纷捐款,献上对灾民的爱心。本月20日开始办公的北京市民政局救灾捐赠接收办公室,到23日止已接收到各界群众的个人捐款70多万元。
北京邮电学院的职工共捐出3万余元。在北京邮电学院工作的日本专家丸川知雄捐出100元。北京邮电学院梁耀光老师一捐就是4000元,他并没有什么额外的收入,这些钱是他多年来省吃俭用攒下的工资。
通县残疾人王树义一家6口人,家境不富裕。他和爱人商量,家里的余钱虽不多了,但是我们还有一些小麦。党对我们残疾人无微不至的关怀,各方面照顾我们,我们才有今天安逸的日子。为了报达党、为了那些受灾的父老兄弟,我们就捐上1000斤小麦吧。
捐赠接收办公室几天来人来人往,前来捐赠者络绎不绝。正如八大处中学初一的吕红和铁道附中的吕燕两个小姐妹说的,“祖国就是一个大家庭,家里受了灾,我们做儿女的当然要帮忙了,一方有难,八方支援嘛! ”
(三)改写理由
原通讯报道的事实并没有多少详细、完整的情节,也没有一个事件的来龙去脉、前因后果等读者渴望知道的详细信息,并不具备详细、深入、完整等通讯文体的突出特色。全篇几乎都是雷同素材的堆砌,结构虽然完整,但内容空泛。通讯标题《献上对受灾亲人的一片爱心》反而掩盖了有价值的信息。
(1)改写成消息后,首先通过标题《北京市个人捐款达70多万元》能够传达一条有效信息;
(2)在消息主体内容的取舍上,可以选取如日本专家捐款、残疾人一家捐粮这样一些比较有代表性的事例;
(3)在消息的结尾,引用捐款小姑娘的话点明报道的主旨“一方有难,八方支援”;
(4)文章如此运用采访素材,主次有序、层次分明、主题明确,能够取得比通讯更好的传播效果。
7. 为什么跳笔是新闻写作的主要笔法? 如何运用新闻跳笔?
【答案】(1)跳笔是新闻写作主要笔法的原因:
①运用跳笔能够吸引读者并适合读者快速阅读的习惯
读者看报的特点“时间短、随手翻”。为吸引读者的注意,新闻报道作品要有“一眼功效”,并要适应读者的快速阅读。以多段体为主要特征的“跳笔”,能在视觉与思维上为读者提供这种方便。
a. 跳笔要求段落短,而且每段讲清楚一件事实,便于读者集中注意力,即便阅读受到干扰,也不必回头寻找“接读”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