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8年华东师范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334新闻与传播专业综合能力[专硕]之新闻写作教程考研核心题库

  摘要

一、概念题

1. 新闻背景

【答案】新闻背景是指对于新闻事实发生的历史、环境和主客观条件所作的说明。它通过引用有关材料,应用交代、说明、解释、对比、衬托等手法,显现或暗示新闻事实的成因、意义等,藉以深化新闻主题,帮助受众透过新闻事实的来龙去脉,更好地理解事实的本质及其对周围事物的影响。新闻报道中的背景材料,被称为是“新闻背后的新闻”。对它所下的最简单的定义是“用来说明事实的旧事实”。背景材料不是新闻事实,是有助十理解新闻事实的必要材料,运用时务必精挑细拣,尽量控制在“必要”的限度以内。

2. 媒体“二次伤害”

【答案】媒体“一次伤害”是指媒体对采访对象的“揭疤式采访”,具体表现为:①缺乏人文关怀,把新闻价值凌驾于生命之上; ②“强mt 式”采访,唤起当事人的黑色回忆。对己经受到创伤的受害人进行相关事件的再次采访。新闻媒体承担着传播信息,报道新闻事实的职责。但如果用错了地方,揭露个人隐私等,又会对社会或采访对象造成巨大伤害。避免媒体“二次伤害”的出现,要求媒体做到:①尊重和保护未成年人、少数民族、女性、残疾人等特殊人群; ②保护消息来源的权益; ③舍弃可能会伤害报道对象名誉的无关紧要的细节; ④舍弃可能会煽动暴力或冲突的有关仇恨的内容; ⑤舍弃可能会引起公众心理伤害或不适的无关紧要的内容; ⑥尚未被法院判罪的犯罪嫌疑人应被认为是无罪的,不在报道中对其进行有罪断定。

3. 新闻根据

【答案】新闻根据,又称新闻由头。新闻的基本特征“新近性”决定新闻传播客观事实必须要有根据或契机,而新闻根据就是新闻发布的依据和契机,它是新闻报道赖以存在的决定因素。在报刊上,新闻根据或是消息的导语,或是消息导语的部分内容。新闻根据是新闻报道的前提和基础,一篇新闻报道一定要有新闻根据,若是没有新闻根据就不成其为新闻。

4. 剖析型社会观察通讯

【答案】剖析型社会观察通讯大多报道社会生活中出现的矛盾、问题类题材。这类题材往往已为社会所关注。但受众获知的表面信息虽多,却缺乏对这类问题高屋建领的信息梳理和根源剖析。这类通讯的报道方式大多在纪实的基础上剖析问题。报道中有许多分析解释的段落,是对纪实内容必要的整理和深化,有比较强的社会认识价值。

5. 新闻真实性

【答案】新闻真实性是指新闻报道必须反映客观事物的原貌。真实性是新闻的基本属性,也是整个新闻报道的原则。在新闻写作中坚持真实性的原则,对记者而言,是第一位的要求,也是起码的常识。新闻真实性由新闻自身的规律所决定,是广大读者的要求,也是报纸、电台、电视等大众传媒取信于民的生命所系。

6. 纵式结构

【答案】按照新闻事实发生、发展的时间顺序组合和编排事实材料的一种结构形式。又称单线条过程链接法。这种结构方式较为常见,使用起来也较为简单,适用于报道有中心事件、中心故事、中心人物的事实,如有些新闻小故事、事件通讯等。这种结构一目了然的地方,即是将新闻事实的发生、发展的时间顺序,直接作为通讯结构的主要线索。

7. 文体类型

【答案】文体类型是指某一种文体按内容进行的功能分类,不同类型的功能具有不同的报道特色与报道价值。专访按照这个原则主要分为人物专访、问题专访、事件专访三种类型。

8. 用事实说话

【答案】用事实说话是指在忠实地报道事实的基础上,通过对事实的适当选择与表述,巧妙地表达传播者的立场与观点的一种报道原则与报道方法。记者把思想观点藏在精心准备的某个事实中,让受众通过这一事实,自己来悟出某种道理。它通过客观叙述新闻事实及其背景来体现观点、发表意见。用事实说话是新闻写作活动的基本规律。“用事实说话”,寓情于事实,符合人们从新闻中主要是了解事实信息的要求,以及新闻应以事实的信息沟通情况、达到信息交流与分享目的的基本特征,因而能够潜移默化地影响新闻的收受者,且具有说服力。

9. 第四媒体

【答案】1998年5月,联合国新闻委员会年会上正式提出了“第四媒体”的概念。第四媒体的概念有广义和狭义之分:①从广义上讲,“第四媒体”泛指因特网(因特网是正在兴建的信息高速公路的主要组成部分)。但因特网不仅具有传播信息的媒体功能,它还具有电子邮件、电子商务等其他功能。②从狭义上讲,“第四媒体”是特指基于因特网这个传输平台来传播新闻和信息的网络。因此,第四媒体又被称为网络媒体,即通过因特网传送文字、声音和图像的新闻传播工具。第四媒体还被称为大众传播新媒体,这是相对目前已经存在的报刊、广播、电视三种传统大众传播媒体而言的。

10.新闻人物

【答案】人物通讯里所说的“新闻人物”,不是从宣传角度树立起来的人物,而是指在大大小小的新闻事件中涌现出来的杰出人物。他们因“事”而“显著”,他们和事件有密不可分的关系。

11.新闻本源

【答案】新闻本源是指产生新闻的根源。要从事新闻报道,必须弄清新闻本源。新闻的本源是事实。事实是构成新闻的根本因素。有了事实的发生、变动,才有新闻。没有事实,就没有新闻。把握新闻的本源,坚持事实第一性,新闻第二性的原则,,正确处理新闻报道中事实和思想观点之间的关系,是对新闻工作者的一项基本要求。

12.新闻性谈话节目

【答案】新闻性谈话节目,是在主持人主持下,邀请嘉宾和观众,就群众普遍关注的问题,以平等的对话交流方式,充分表达各自的意见、观点与见解。谈话节目的特点在于:通过各抒己见的谈话,传播观点与见解,反映当代人的心态、观念。谈话节目由主持人、嘉宾、现场观众共同参与、直接对话共同完成,因此,谈话节目成功的很重要原因在于选择好话题、参与谈话的对象和主持人现场的驾驭能力。

二、简答题

13.新闻写作中交代新闻背景如何才能详略得当?

【答案】新闻背景作为烘托主题的绿叶,越来越受到新闻界的重视、读者的关注。新闻背景是对新闻事件发生的历史、环境、原因所作的说明。尽管不是每条消息、每篇通讯都要交代背景,但作为一个新闻事件,却经常需要靠必要的背景材料来为它作阐述和补充。

背景材料要运用得好,必须根据新闻的需要而确定,既要做到紧扣主题,言简意明,又不能以旧代新,以客代卞。具体应注意以下几点:

(1)运用对比性手法烘托新闻主题时,选用背景材料的反差越强越好。对比性新闻背景是对事物进行前后、左右、正反的对比,以突出新闻事件的意义,或更深刻阐明主题的背景材料。选用反差强烈的新闻背景作对比,既可以揭示新闻事实之间的关联性和规律性,凸显新闻事实的现实意义或历史意义,又可以使读者对新闻事实了解得更加深刻和完整。

(2)运用说明性手法烘托新闻主题时,背景材料要根据新闻题材安排得详略得当。选用说明性新闻背景可以更加清楚地介绍新闻事件的政治背景、历史演变或环境变化,说明事实产生的原因,以及与周围事物的相互联系、相互影响和相互作用。一般而言,消息中的背景材料力求“短小”,深度报道中的背景材料力求“翔实”。

(3)运用注释性手法烘托新闻主题时,背景材料选用要尽可能地考虑帮助读者获得更多的信息。一篇新闻必须要让读者看得懂,这是所有新闻报道包括时事报道的底线。注释性新闻背景就是帮助读者看懂新闻内容,增长知识、增长见识的背景材料。运用注释性新闻背景,能够起到使时事内容被读者了解、理解和接受的作用。特别是对时事新闻所涉及的一些新名词、新概念和专业术语作出注释,才能让读者获得便于理解的有效信息。

(4)综上所述,选用新闻背景材料时一定要有明确的目的性,要根据新闻主题和表现体裁(消息或通讯)灵活选用。由于背景材料是新闻的从属部分,交代背景无非是为了衬托和说明新闻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