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7年西北大学历史学院701中国史之中国近代史考研题库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中国之命运》

【答案】《中国之命运》是蒋介石在抗日战争时期所著,并于1943年3月发表,是蒋介石发动第三次反共高潮的理论依据。《中国之命运》公开提出反对共产主义和自由主义,暗指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武装力量和敌后抗日根据地是“新式封建与变相军阀”,该书比较完整地表述了蒋介石集团的立场、观点及内外政策。《中国之命运》也是蒋介石破坏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发动新一轮反共的舆论准备。蒋在《中国之命运》中提出心理、伦理、社会、政治、经济五项建设,并在书中重复了对力行哲学的叙述,认为此哲学为革命建国的根本问题。《中国之命运》是是蒋介石发动第三次反共高潮的宣言书,也是中国法西斯主义的代表作。

2. 京师同文馆

【答案】京师同文馆是指清代最早培养译员的洋务学堂和从事翻译出版的机构。1862年,恭亲王奕沂等奏准在北京设立同文馆,隶属于总理各国事务衙门。同文馆是培养外国语言文字、科学技术人才的学校;在外国语言文字方面,先后分设了英、法、俄、德、日五馆。1902年并入京师大学堂。

3. 蒋桂战争

【答案】蒋桂战争是1929年国民政府内部新桂系李宗仁、白崇禧与蒋介石势力之间的战争。属于新旧军阀在帝国主义操纵、指使下爆发的,以混战的形式反复争夺霸主权的非正义战争。以白崇禧、黄绍竑败逃越南,李宗仁通电下野失败而告终。

4. 联省自治

【答案】联省自治是20世纪20年代兴起的一种政治思潮。代表人物是章太炎和胡适。他们认为,中国的乱源是中央政府权力太大,导致地方争夺,军阀混战,主张扩大地方和民众权力,实行“省民自决主义”,建立“联省自治共和国”。这种思潮被一些地方军阀拿来作为巩固地盘和对抗中央政权的理论基础,并发起联省自治运动。1926年北伐战争开始,联省自治运动随之结束。

5. 公车上书

【答案】公车上书是1895年在京会试的举人为反对《马关条约》举行的上书请愿。1895年4月,在京参加会试的康有为听闻日本强迫清政府签订《马关条约》的消息,于是起草了《万言书》

,提出拒签和约、迀都抗战、变法图强三项建议,并详细论述富国、养民、(即《上清帝第二书》)

教民等变法图强的具体措施。5月1日,各省举人齐聚松筠庵开会讨论,有1300多人在这封万言书上签了名。康有为发动举人上书事件,史称“公车上书”。公车上书是近代中国知识分子第一次

群众性的爱国行动,推动了维新变法思潮逐渐转变为一场爱国救亡的政治运动。

6. 《应诏统筹全局折》

【答案】《应诏统筹全局折》是1898年1月康有为上光绪皇帝第六书。主要内容是请求光绪皇帝厉行变法,指出当前有三件急事:一日大誓群臣以定国是,二日设对策所以征贤才,三日开制度局而定宪法。这是康有为第一次受皇帝之命提出的变法的具体措施。《应诏统筹全局折》反映了资产阶级维新派政治改革的要求,也是戊戌变法的施政纲领。

7. 三湾改编

【答案】三湾改编是1927年9月秋收起义失败后,起义部队在江西永新县三湾进行的一次整编。三湾改编初步解决了如何把以农民及旧军人为主要成份的革命军队建设成为一支无产阶级新型人民军队的问题,保证了党对军

队的绝对领导,奠定了政治建军的基础。同时,三湾改编的的重要内容之实行民主主义,也对团结广大士兵群众、瓦解敌军起到了巨大作用。

8. 四联总处

【答案】四联总处是指1939年9月,国防最高委员会《战时健全中央金融机构办法纲要》规定中央、中国、交通、农业四家银行合组的负责办理政府战时与金融、经济政策有关的各项特种业务的联合办事处。办事处设理事会,主席由蒋介石亲自担任,由各银行总裁、董事长和财政部、经济部的代表组成。下设战时金融委员会、战时经济委员会,全国节约建国储蓄劝储委员会和秘书处。四联总处统制了全国货币的发行、贴放、汇兑和物价调整等。

9. 西安事变

【答案】西安事变是西北剿匪副总司令、东北军领袖张学良和国民革命军第十七路军总指挥、西北军领袖杨虎城,为了劝谏蒋介石改变“攘外必先安内”的既定国策,停止内战,一致抗日,于1936年12月12日在西安发动的兵变,扣留了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委员长和西北剿匪总司令的蒋介石,又称“双十二事变”。在中共中央和周恩来同志的主导下,最终以蒋介石接受“停止内战,联共抗日”的主张而和平解决,促成了第二次国共合作。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成为时局转换的枢纽,十年内战的局面由此结束,第二次国共合作初步形成,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初步形成,成为国内战争走向抗日民族战争的转折点。

10.镇南关大捷

【答案】镇南关大捷是中法战争中的著名战役。1855年2月23日,法国占领了中越边境上的重镇镇南关。在张之洞的推荐下,广西军务冯子材自募“萃军”18营,就任前敌主帅,准备收复镇南关。他整顿溃军,团结各军将士,在法军炸毁镇南关退驻关外后,移师镇南关前隘,积极备战,击退了法军多次进犯。3月底,法军猛扑关前隘,冯子材身先士卒,率领中国军队同敌人展开了肉搏战,当地各少数民族人民和越南义军也前来参战,冯子材发起总攻击,毙敌1000多人,

法军全线崩溃,这就是威震中外的镇南关大捷。镇南关大捷扭转了整个中法战局,直接导致了法国茹费理内阁的倒台,引起了法国统治者的巨大震动。

二、论述题

11.如何理解近代中国的两大历史任务及其相互关系?

【答案】(1)近代中国的两大历史任务:

近代中国的时代特点以及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矛盾,决定了近代中国人民始终面临着两大历史任务:一是求得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二是实现国家的繁荣富强和人民的共同富裕。

(2)两大历史任务的相互关系:

①这两大历史任务的主题、内容和实现方式都不一样,不能相互替代,但又息息相关,不能分割。前一个任务为后一个任务扫清障碍,创造必要的前提;后一个任务是前一个任务的最终目的和必然要求。

②近代中国社会的两大历史任务不是孤立的,而是相互联系的。从求得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这一任务看,要改变民族压迫和人民受剥削的状况,必须从根本上推翻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统治,解决上层建筑和生产关系的问题;从实现国家繁荣富强和人民共同富裕这一任务来看,要改变近代中国经济和文化落后的状况,就要充分发展以近代工业为主的社会生产力,解决生产力问题,实现中国的现代化。

③前者为后者扫清障碍,后者是前者的归宿。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和实现国家富强,人民富裕这两个历史任务,是既互相区别又互相紧密联系的。由于腐朽的社会制度束缚着生产力的发展,阻碍着经济技术的进步,必须首先改变这种社会制度,争得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才能为实现国家富强和人民富裕创造前提,开辟道路。因为不经过反帝反封建的斗争,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就不可能推翻帝国主义对中国的反动统治,改变它们控制中国经济财政命脉,利用特权向中国大量倾销商品和资本输出,压迫中国民族工商业发展的局面;就不可能废除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和专制政治制度,解放农村生产力,改善农民的生活,扩大民族工商业的国内市场;就不可能达到民族的团结,社会的稳定,从而集中力量进行经济、文化、教育等各方面的现代化建设,以实现国家的繁荣富强和人民的富裕。

12.简评洋务运动。

【答案】洋务运动是清朝后期至清末时,清廷洋务派官员抱着“师夷长技以制夷”的口号和目的,在全国展开的工业运动。该运动自1861年底(清咸丰十年)开始,最终以1895年清军在甲午中日战争中的惨败,北洋海军全军覆没而告终,整个洋务运动持续了近35年。按目标的不同,洋务运动可分为前期、后期两个阶段。在两次英法联军失利、太平天国起义后,清廷上层为应对内忧外患形成了“洋务派”与“守旧派”两种阵营,以李鸿章、曾国藩、左宗棠为代表的洋务派官员主张摹习列强的工业技术和商业模式,利用官办、官督商办、官商合办等模式发展近代工业,以获得强大的军事装备、増加国库收入、增强国力,维护清廷统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