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周初年,周公长子伯禽就封鲁国。《史记·鲁周公世家》说:“鲁有天子之礼乐者,以褒周公之德也。”由此可以得知() A.鲁国在西周的地位较为显赫。 B.西周时期还没有形成严格的等级秩序。 C.鲁国是西周时期最大的封国。 D.春秋时期出现了“礼崩乐坏”的局面。
我国古代居于中原的人们自称华夏,将“东夷”“南蛮”“西戎-”“北狄”指代边远少数民族。据载,春秋时楚武王自谓“我蛮夷也”,“楚自东夷伐陈”,“楚破南阳九夷”;另有“公会戎于潜(山东曹县)”,“公及戎盟于唐(山东鱼台县)”等。这说明() A.夷蛮戎狄与华夏族地域差异明显。 B.楚国是最早的少数民族混居国家。 C.春秋时期的民族融合以山东为主。 D.中国境内民族融合现象出现较早。
宗法制度通过血缘的亲疏,确立起一整套土地、财产和政治地位的分配与继承制度,把“国”和“家”密切地结合在一起,对后世产生深刻影响。这表现在() A.一夫多妻习俗长期延续。 B.皇位继承“立嫡以长”。 C.诸子平等的财产继承权。 D.婚姻中的“门当户对”。
周代以“天圆地方”的传统认知为基础,在理论上将天下看成九块,寓意王在中央,八方来效。这种观念推动了() A.专制主义的发展趋向。 B.大一统观念的形成。 C.宗法等级观念的形成。 D.神权与王权的结合。
《国语·周语上》云:“夫先王之制:邦内甸服,邦外侯服,侯卫宾服,蛮夷要服,戎狄荒服。”(注:“服”即“服侍天子也”)据此推断,西周时直辖“甸服”之地的是() A.周天子。 B.诸侯王。 C.卿大夫。 D.士。
在精馏塔中,当板数及其它工艺条件一定时,增大回流比,将使产品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