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河南大学工商管理学院834微观经济学、管理学之《管理学》考研冲刺密押卷及答案
● 摘要
一、简述题
1. 简述一般控制与管理控制有哪些共同点?
【答案】具体来说,一般控制和管理控制的共同点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二者都要事先设置一定的控制标准。标准是人们检查和衡量工作及其结果(包括阶段结果与最终结果)的规范。制定标准是进行控制的基础,不管是一般控制还是管理控制都要事先设置一定的标准。
(2)一者都是通过衡量事件发展的过程是否与原先设置的标准有所偏差来进行跟踪控制的。这个过程称作绩效衡量,衡量实况是依据标准衡量、检查工作的实际执行情况,以便与预定的标准相比较的活动。不管是一般控制还是管理控制都是控制过程中一个必要且最核心的环节。
(3)二者都是通过比较之后发现偏差并进行及时纠正,从而达到控制的最终目的的。用控制标准检查工作或者设备的运行情况,看其状况是否与控制标准相符,如果发现差距和存在的问题,将采取矫正措施,使工作或设备按原定标准运行,或调整控制标准,使之更符合客观实际。
2. 叙述信息系统开发生命周期。
【答案】信息系统开发生命周期的具体内容如下:
(1)信息系统开发的第一步是系统调查。在这一步骤,组织确定是否存在一个能被信息系统处理的问题或机会。另外,也要进行可行性研究,以确定是否能在组织内建立一个新信息系统。一旦确定了一个信息系统既是必要的又是可行的,组织就可制定一个开发计划,争取获得管理当局的批准。
(2)第一步是系统分析。这一步骤的目的是确定信息系统的功能要求。首先,要考察和分析目前使用的系统,评估组织的外部环境和内部条件以及仔细评估最终用户的信息需求。然后确定一系列功能要求。
(3)第三步是系统设计。这一步是考查系统的技术能力的第一步。设计人员确定所需要的硬件、软件、人员和数据来源,并对将要生产出来的、用来满足前一步中所确定的功能要求的信息产品进行描述。
(4)第四步是系统实施步骤。这一步骤的结果是产生一个运行系统,要添置或开发硬件和软件,以组成新信息系统。在系统组成之后,就要进行全方位的调试,以保证系统能满足上面提到
的所有要求。调试完毕后,系统就可以使用了,组织也就可以进行旧信息系统向新信息系统的转换了。
(5)信息系统开发的最后一步是系统维护,以使它保持良好的状态并保证它不会遇到本来可以预防的问题。
以上五个步骤形成系统开发的生命周期,这些步骤是高度相关和相互依赖的。
3. 利益由利益相关者共同决定,公司与员工、股东、供应商、消费者,甚至社区居民等利益相关,从长远来讲“我们要么全体上升,要么一起沉沦”你赞成这句话的主旨思想吗? 请给出理由。
【答案】我赞成这句话的主旨思想,理由如下:
(1)此说法符合利益相关者管理理论。利益相关者管理理论是指企业的经营管理者为综合平衡各个利益相关者的利益要求而进行的管理活动。与传统的股东至卜主义相比较,该理论认为任何一个公司的发展都离不开各利益相关者的投入或参与,企业追求的是利益相关者的整体利益,而不仅仅是某些主体的利益。
(2)利益相关者是指组织外部环境中受组织决策和行动影响的任何相关者,可能与组织打交道的利益相关者包括企业的股东、债权人、雇员、消费者、供应商等交易伙伴,也包括政府部门、本地居民、本地社区、媒体、环保主义等的压力集团,甚至包括自然环境、人类后代等受到企业经营活动直接或间接影响的客体。这些利益相关者与企业的生存和发展密切相关,或是组织行为会对他们产生重大影响,反之,这些群体也可能影响组织,他们有的分担了企业的经营风险,有的为企业的经营活动付出了代价,有的对企业进行监督和制约,企业的经营决策必须要考虑他们的利益或接受他们的约束。
(3)这句话说明重视组织利益相关者对组织的重要性,企业应当采取以下方式对其进行管理: ①跨界管理
跨界管理又称跨域管理(boundary spanning ),即采用更具体的方式与各种外部利益相关者开展互动合作,以收集和传播重要的信息。在跨界管理中,组织成员在组织和外部利益相关者之间自由移动。
②利益相关者管理
如果利益相关者是关键的,且环境的不确定性很低,管理者可以采用更直接的利益相关者管理,如开展顾客营销调研、设立政府关系部门或展开游说活动、与公众压力集团建立公共关系的业务往来等。。
③利益相关者伙伴关系
其是指为追求共同目标而在组织和利益相关者之间达成的非正式协议。这种类型的伙伴关系允许组织与其利益相关者搭建桥梁一一组织一供应商、组织一顾客、组织一地方社区、组织一竞争者等等。
(4)除了对利益相关者给予重视外,企业还需注意以下几点:
①企业的生存和繁荣离不开利益相关者的支持,但利益相关者可以从多个角度进行细分,不
同类型的利益相关者对于企业管理决策的影响以及被企业活动影响的程度是不同。
②传统的企业理论认为,企业的唯一目标就是“实现经济利润最大化”。利益相关者理论的出现,分散了企业的经营目标,除了经济上的目标以外,企业也必须承担社会的、政治上的责任。
③虽然从理论上证明利益相关性理论可行。但是,由于利益相关性理论本身的不完善,实在是很难实践。比如,理论中所涉及到的利益相关者太多太杂,仅顾客这一项,要想对他们进行集中起来采取行动是不可能的。很多学者多提出的利益相关者参与公司的治理这一提法,日前为止也不具备可操作性。
4. 简述(控制中)责任中心的类型。
【答案】责任中心是为完成某种责任而设立的特定部门,划分责任中心的目的是为了充分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使各部门在其权责范围内烙尽职守,努力工作,然后按成绩优劣进行奖惩,从而真正提高企业整体的经济效益。责任中心的基本特征是权、责、利相结合。责任中心的类型包括以下几种:
(1)成本中心。成本中心是对成本或费用负责的责任中心,特点是只对生产或经营过程中投入的成本或费用负责,只对消耗负责,而不承担收入实现的责任。成本中心的适用范围很广,上层有总会计师为首的厂部成本中心,中层有以科室、车间领导为首的成本中心,基层有班组或个人的成本中心。责任中心不论层次高低,所负责任大小,都有成本发生。
(2)利润中心。利润中心是对利润负责的责任中心,由于利润等于收入减去成本和费用,所以利润中心实际上既要对收入负责,义要对成本费用负责。
(3)投资中心。投资中心是对投资负责的中心,特点是既要对利润负责,又要对利润与投资之间的比例关系负责。投资中心是最高层次的责任中心,它拥有最大的决策权,也承担最大的责任。
5. 简述企业的管理效益与核心竟争力的关系。
【答案】(1)企业的管理效益是指企业管理活动与过程的消耗与实现既定管理目标的程度的比较。一切管理都是以提高效益为目的的,现代管理更加注重管理效益。各个环节、各项工作,都是围绕提高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展开的,管理就是要科学地、高效地安排、调度和处理人、财、物等各种资源,以期有效地实现组织日标。由于效益问题是一切管理工作的基本出发点和最终目标,所以,效益的优劣高低便成为衡量管理效果的基本标准。管理效益取决于以下因素:①管理者; ②管理对象; ③管理环境。
(2)核心竞争力是一组先进技术的组合,是企业将技术、治理机制和集体学习有机结合的产物,是企业可以在多个事业中使用和产生效益的一种关键能力。核心竞争力包括使公司区别于其他公司的专业知识和技能,使这些知识和技能相互结合的业务过程与管理方式。从短期看,公司的竞争力在于现有产品的价格、性能特征; 从长期看,公司的竞争力在于用更低的成本和更快的速度建立核心竞争力的能力。竞争优势的真正来源在于管理者将公司范围的技术和生产技能变成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