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8年大连理工大学人文与社会科学部334新闻与传播专业综合能力[专硕]之中国新闻传播史考研强化五套模拟题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史量才

【答案】史量才是旧中国报业家,上海《申报》的总经理。1908年任《时报》主笔,1913年接办《申报》,1929年购进《新闻报》大部股权,意图组织报业托拉斯,受到挫折。九一八事变后,政治态度趋向进步,积极支持抗日运动。他举办申新通讯社,申报补习学校,申报新闻函授学校,申报流通图书馆,出版《申报年鉴》,《申报月刊》、精制全国地图等,在社会上影响很大,引起国民党最高当局的嫉恨。1934年11月13日,被蒋介石派遣的特务暗杀与沪杭公路上。

2. 中国报刊的“喉舌”功能说(历史变迁)

【答案】“喉舌”功能说是说明报刊或其他新闻媒介作用的比喻。主要指报刊是党、政府、人民或读者的耳目,既起着沟通信息的作用,又发挥检测环境的功能,同时还能引导舆论。这一形象性提法来自西方。(1)在我国最早提出喉舌观的是梁启超,他在此马克思观的基础上,提出“耳目”论观点的。梁启超认为,国家的强弱,“在于其通塞而已。血脉不通则病,消息不通则陋。上下不通,故无宣德达情之效,而舞文之吏,因缘为奸; 内外不通,故无知己知彼之能,而守旧之儒,乃鼓其舌”; 若无报纸,则比邻之事不知,是“有耳目而无耳目”; 上下之情不通,“则有而无也”; 无耳目,无,是为废疾; 所以要维新政治,扶持国体,首先就得创办报纸,“为国民之耳目,作维新之”。(2)1929年《党的生活》出版启事中说:“《党的生活》与其他刊物的区别,不仅在于要讨论党内的问题,更在于它是一般党员的喉舌。" (3)延安解放日报1942年4月1日《致读者》中说:“报纸的任务:不仅要充实群众的知识,扩大他们的眼界,启发他们的觉悟,教导他们,组织他们,而且要成为他们的反映者、喉舌。”延安解放日报1942年9月22日社论《党与党报》中说:“报纸是党的喉舌,是这一巨大集体的喉舌。”

3. 通政司

【答案】通政司的全称为通政使司,是一个沟通内廷与外廷、皇帝与臣民的中央行政机构。它的主要工作是处理臣民章奏。只有为数不多的在京官员向皇帝报告公事的题本直接交司礼监文书房会极门收本处呈递,其他章奏都由通政司递进。由于数量太多,皇帝不能一一亲阅,所以从明成祖永乐年间开始采用通政司在公厅拆封,书写副本,选择一部分上奏的办法。

4. “左翼记联”

【答案】1931年10月21日,中国新闻研究会在上海成立,该会于1932年3月20日在上海

成立中国左翼新闻记者联盟(简称“左翼记联”)。联盟在国内及海外南洋等地发展盟员,并在上海法国租界内创办国际新闻社,向国内外报刊供稿,报道的主要内容为抗日活动。联盟还通过上海的新声通讯社、远东通讯社,发布有关中国共产党抗日主张和工农红军北上抗日的消息。

5. “卫视”

【答案】“卫视”(StarTV ),全称为卫星电视广播有限公司,1991年10月成立并开播,系香港和记黄埔集团出资创办,董事长原为李嘉诚。“卫视”以香港为中心点,设有用英语播音的音乐台、体育台、新闻台、合家欢台和用汉语播音的中文台5个频道节目,通过亚洲卫星一号向亚洲地区免费传送24小时不问断的电视节目。目前,“卫视,,已为世界“报业大王”默多克所控股。

6. 文化帝国主义

【答案】文化帝国主义又称媒介帝国主义(mediaimperialism ),是文化研究领域的重要概念之一。这一概念最早可以追溯到赫伯特·席勒的《大众传播与美利坚帝国》和《传播和文化统治》,他描述了美国的媒介产品对其他资本主义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入侵”。文化帝国主义有三个特点:①它以强大的经济、资本实力为后盾,主要通过市场来进行扩张; ②它是一种文化价值的扩张,即通过含有文化价值的产品或商品的销售来实现全球性文化支配; ③由于信息产品的文化含量最高(或者说信息本身就是文化产品),所以这种文化扩张主要是通过信息产品的传播来实现的。

7. 《劳动界》

【答案】《劳动界》是中国第一批工人报刊之一,是由中共上海发起组于1920年8月15日创办的周刊。该刊的宗旨是“改良劳动阶级的境遇”。它用浅显的语言和生动的事例,向工人介绍劳动创造价值和资本家剥削剩余价值等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理论。它还以十月革命后的俄国为榜样,鼓动工人阶级联合起来,为改变受压迫地位斗争。它报道国际国内工人运动情况,尤其是国内各地工人成立工会、开展罢工斗争的消息,为工人读者传递自己阶级的信息,促进工人的觉醒。1921年1月,被军阀政府以“煽惑劳动,主张过激”的罪名查禁。它的出版表明,马克思主义的传播开始和下人运动结合,是先进知识分子从事下人运动的良好开端。

8. 《中国日报》

【答案】《中国日报》是兴中会创办的第一份机关报,也是中国最早宣传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报纸,1900年1月5日创刊于香港,从经费筹集、设备采购到人员选定,都是孙中山亲自操办,陈少白任主编。《中国日报》创刊后,其主要宣传内容:一是揭露清政府的腐败无能和卖国罪行,宣传反清革命和资产阶级民权思想; 二是与保皇派报刊进行论战。该报不仅是革命党人在港重要的舆论阵地,而且是革命派活动的重要场所,它对革命派的舆论宣传做出了很大贡献。1913年被袁世凯查封。

9. “癸丑报灾”

【答案】“癸丑报灾”是指国民党“二次革命”失败后,袁世凯乘着军事上的胜利,对国民党报刊以及其他异己报刊进行的大规模的镇压。各地国民党报刊,均被以“乱党报纸”的罪名查封,到1913年底,全国继续出版的报纸只剩下139家,和民国元年的500家相比,锐减300多家,同时有大批报人受迫害。因为1913年是农历癸丑年,所以人们把报界的这次浩劫称为“癸丑报灾”。

10.《时事画报》

【答案】《时事画报》创刊于1905年9月,是革命派创办的第一份画报,由著名岭南派画家高剑父、潘达微等人绘编出版。该报分为图画和文字两部分,图画部分大都是配合时事新闻绘制的宣传画,如《钦廉起义图》、《黄冈起义图》、《鉴湖女侠秋瑾像》之类; 文字部分有论说、短评、要闻、谈丛、小说、诗界等栏目,曾发表《_十载繁华梦》、《党人碑》等揭露贪官污吏和歌颂革命党人的小说。

二、论述题

11.论黄远生的主要影响。

【答案】黄远生是民国初年出现的名记者中最杰出的代表,尤以撰写新闻通讯见长。戈公振先生在《中国报业史》一书中称他为“报界之奇才”。其对我国新闻传播事业的影响/贡献主要体现在新闻业务活动上和新闻思想上。黄远生(1885-1915)名为基,字远庸,笔名远生,江西九江人,出生于书香家庭。辛亥革命后,1912年在北京创办并主编《少年中国》周刊,开始了记者生涯。其后编辑梁启超主办的《庸言》月刊,并担任上海《时报》、《申报》和《亚细亚报》的特约记者,还常在《东方杂志》、《论衡》杂志、《国民公报》上发表文章。黄远生正式从事新闻工作的时间并不长,大约只有三四年的光景,可是他以深厚的中西学基础、高超的社会活动能力和卓越的采访写作技巧成为民初新闻记者的巨掌,被誉为“报界之奇才”,与刘少少、徐彬彬(凌霄)并称民国初年新闻界“三杰”。

袁世凯称帝期间,袁氏想借重他在舆论界的声望,聘他担任御用报纸((亚细亚日报》上海版总撰述。黄远生坚辞不就,由北京避到上海,并在上海各报刊登《黄远生反对帝制并辞去袁系报纸聘约启事》,公开表示在国体问题上“与贵报主义不合”。为了避祸,他只好远走美国,1915年12月25口晚上,在旧金山被中华革命党方面枪杀,年仅31岁。所作通讯评论作品,后辑为《远生遗著》4卷,由商务印书馆出版。

黄远生在他不长的新闻生涯中,创造了新闻通讯这一文体并将其运用得炉火纯青,为新闻业务的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

12.美国学者德弗勒把媒介内容按“趣味”分为三个范畴。请用德弗勒的理论举例分析当今中国的电视节目中存在的低级趣味的节目及其存在的原因。

【答案】(1)早在1982年,美国学者梅尔文·德弗勒就得出这一结论。他在分析美国大众传播系统时,特别强调地指出,支持这个系统的核心便是美国大众传播的内容。他认为任一媒介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