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工商管理学院822农业经济学[专业学位]考研强化班模拟试题及答案
● 摘要
一、简答题
1. 了解近代合作社思想的代表人物及基本观点。
【答案】(1)以蒲鲁东为代表的无政府合作社思想
①作为政治的国家应该取消,它的任务只是评价经济关系公平合理;
②要废除以特权和垄断造成的不平等,建立以劳动为根据的公平交换,使个人和家庭获得全部劳动果实;
③要建立交换银行,实行按生产产品的劳动时间进行以物易物的交换,在交换银行之下附设两个会,一个办理生产,一个办理消费,两会联合办公,一方面按照相互帮助的原则组织生产团体满足需求,一方面组织原料供应和制成品消费者。
(2)以路易·勃朗和斐迪南·拉萨尔为代表的国家社会主义合作社思想
路易·勃朗著有《劳动组织论》,主张建立大规模的生产合作,认为这种生产合作组织是从资本家的压迫下救出劳动者的好办法; 劳动者虽有组织生产合作的能力,却没有与资本家对抗的财力,因而必须请求政府拨专款进行建设。
斐迪南·拉萨尔认为,只有组织生产合作社,使劳动者自身成为办社的企业家,才有助于劳动者的解放。
(3)以威廉·金为代表的基督教社会主义的合作社思想
威廉·金认为合作社是推翻资本主义和破除工资制度的有力工具,劳动、资本和知识二者看作是合作社的三大要素,主张拥有劳动力的劳动者阶级要团结起来,组织起来办合作社。
(4)以季特为代表的尼姆学派的合作社思想
①社会的改造需要合作而无需革命,主张建立消费合作社;
②消费是日的,一切经济组织日标全在消费,生产不过是手段;
③在组织完善的制度里,生产应该为消费服务;
④不主张废除私有则产制,但反对资本主义经营方式;
⑤在农业方面,主张耕者有其田;
⑥在工业方面,主张借合作社力量把财产变成集团公有。
2. 什么是农业剩余劳动力? 其主要类型有哪些?
【答案】(1)农业剩余劳动力的概念
农业剩余劳动力是指在一定的生产力水平下,农业劳动力的供给大于农业生产经营合理需求的那一部分劳动力,这部分劳动力投入农业生产经营的边际产量为零或负数。
(2)农业剩余劳动力的类型
①按照特殊性不同分类
按照农业剩余劳动力特殊性的不同可分为绝对剩余和相对剩余。
a. 绝对剩余是指超过农忙季节需要的农业劳动力;
b. 相对剩余是指只是在农闲季节呈闲置状态的农业劳动力。
研究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时,首先将绝对剩余劳动力转移到非农产业,安排他们常年转移到非农产业中去; 其次,相对剩余的农业劳动力要在保证农业生产的前提下,充分发挥他们的劳动潜能,安排一些临时性的非农生产活动。
②按照产生原因不同分类
按照农业剩余劳动力产生的原因不同可分为积累型剩余、积累型剩余、替代型剩余和季节性剩余。
a. 积累型剩余
积累型剩余是指由于农业人口和农业劳动力增长过快,超过非农产业吸收量,以及农业劳动力与农业生产资料过量结合,其超出部分逐渐积累的一种剩余劳动力类型。
产生这种剩余的原因有:农村劳动力自然增长量大于转移量,沉淀在农业部门的劳动力逐渐增多; 农村劳动力迅速增加,农业资源不断减少,农业劳动力不断地被农业资源排挤出来,积累在农业部门。
b. 结构型剩余
结构型剩余是指由于宏观经济结构等结构不合理所造成的农业劳动力剩余的一种类型。其原因有:产业结构倾斜所造成的农业剩余劳动力; 城乡结构不合理所造成的农业劳动力剩余; 农业劳动力素质低下所造成的农业劳动力剩余。
c. 替代型剩余
农业劳动力替代型剩余主要原因有:农业机械增加,新技术应用替代了部分农业劳动力,替代下来的农业劳动力如不能及时转移出去; 工业部门用工业合成方法生产农产品的代用品,工业劳动力替代了农业劳动力,被替代下来的农业劳动力不能及时转出农业。
d. 季节性剩余
农业劳动力季节性剩余是指由农业有农忙和农闲强烈的季节性差异而形成的剩余劳动力。
3. 什么是要素稀缺与市场需求诱导的技术进步理论? 两种理论的关系如何?
【答案】(1)要素稀缺诱导的技术进步
一种创新只有当它的最终效果能够带来国民收入的增加时,才会被有力地采用; 一种发明能够降低生产成本,就能够增加企业家的利润。由此释放出来的资源,可以用来增加产品供给。
技术创新虽然会使国民收入增加,但未必同比例地增加各种要素的边际产出,由此区分为“节约劳动”的技术创新一一使资本边际产出的增加大于劳动; “节约资本”的技术创新一一使劳动边
际产出的增加大于资本; “中性”的技术创新一一同比例地增加劳动和资本的边际产出。
希克斯认为技术创新是偏向劳动还是偏向资本,取决于劳动与资本的相对价格; 而在竞争条件下,要素相对价格反映其相对稀缺程度。
(2)市场需求诱导的技术进步实证研究验证了不同产业资本品的发明数量与产品销售额密切相关,由此引申出三个命题:
①技术发明是一种经济活动,它与其他经济行为一样,追求预期收益;
②预期收益取决于该项发明产品的预期销售额;
③采用发明后的顶期销售额很大程度上决定于该产品目前的市场销售额。
总之,是市场需求决定了创新努力的有效配置。
技术发明从一种业余的、非常规的经济活动,逐渐变成一种连续的、规范的、企业化的经济行为。
(3)要素稀缺和市场需求诱导并不是两种独立的假说,而是互相补充的技术进步理论
①生产者把相关的技术创新投入到产品的生产过程中去,才能节约要素并增加利润,对该产品一定规模的市场需求是这种利润得以实现的市场条件;
②针对某一种产品的技术发明,如果不能够相对地节约一种或几种生产要素,也不会被技术需求的微观主体所采用;
③微观主体的利润最大化行为是要素稀缺和市场需求两种假说内在统一的基础和纽带。
4. 什么是农业劳动生产率? 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的意义有哪些?
【答案】(1)农业劳动生产率的概念
农业劳动生产率指农业劳动者在单位劳动时一间内生产的农产品数量,或者生产单位农产品所消耗的劳动时间。
(2)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的重要意义
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为农业劳动生产率的不断提高奠定了基础,资源的限制和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必然要求人们不断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具有以下重要意义:
①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是发展农业生产的根本途径
通过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可以在不增加甚至减少农业劳动力的条件下生产出更多的农产品; 在增加活劳动和物化劳动的条件下,可使其产生更大的效果。
②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是增加积累和提高农民物质文化生活水平的决定条件
只有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才能降低单位农产品的成本、增加利润、提高积累,才能为农民物质文化生活水平的提高奠定物质基础,才能使广大农民群众腾出更多的时间学习科技和文化以及从事体育、娱乐活动,从而提高广大农民群众的科技文化素质。
③农业劳动生产率是衡量农业现代化水平的根本标志
农业劳动生产率高,代表农业科学技术水平、农业机械化、水利化水平、农业经营管理水平以及农民的科技文化素质高,即农业现代化的程度较高。
④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是加快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保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