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7年长春理工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国际经济学复试实战预测五套卷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特定要素

【答案】特定要素是“流动要素”的对称,是指只能用于特定部门的生产而不能在不同生产部门之间自由流动的生产要素。在一个国家的不同生产部门之间,有些生产要素可以自由流动,而有些则不能自由流动。一般称前者为“流动要素”,后者为“特定要素”。在实际生活中,特定要素和流动要素之间的划分并不是绝对的,二者只是在流动的程度上有所不同。例如,劳动一般可以在不同生产部门之间自由流动,特定性最低,但工作经验、技能和知识结构等方面的限制又使其在一定程度上体现出若干“特定”方面的特征。在理论分析中,明确区分特定要素和流动要素能提供许多重要的分析工具,深化对经济问题,尤其是国际贸易与收入分配的关系问题的研究。

2.

《马斯特里赫特条约》

【答案】马斯特里赫特条约,简称“马约”,是指1991年12月欧洲共同体12国政府首脑在荷兰的马斯特里赫特城召开会议,并于1992年2月签署的《欧洲经济与货币联盟条约》和《政治联盟条约》,合称《欧洲联盟条约》。

《马约》于1993年正式生效,欧洲共同体成为欧盟。《马约》的主要内容是为建立欧洲经济与货币联盟确定了时间表和步骤。《马约》规定:1990年7月1日至1993年12月31日为第一阶段,要求各成员国取消外汇管制,实现资本的自由流动,加强财政、货币、金融政策的协调一致;第二阶段从1994年1月1日开始,主要是建立欧洲中央银行的雏形一一欧洲货币局;第三阶段最早于1997年1月开始,最晚于1999年1月1日开始,逐步建立一种“真正”的单一货币和独立的欧洲中央银行。

为了建立统一的货币体系,《马约》规定了经济趋同条款,主要内容是:①各国财政赤字占其国内生产总值的比率在3%以下;②各国政府债务总额占其国内生产总值的比率低于60%; ③各国消费价格上涨率不得超出三个最低国的平均上涨率1.5个百分点; ④各国长期利率不得超出三个物价最平稳的成员国的平均利率2个百分点;⑤各国货币在过去两年内处于欧洲外汇汇率机制的正常变动范围内。此外,《马约》还就共同外交与安全政策、社会政策等方面提出了新的努力目标,为建立欧洲联盟奠定了基础。

3. 离岸货币交易

【答案】离岸货币贸易是指以非银行所在国或所在地的货币,即以境外货币进行的各种交易活动。比如,在英国伦敦开办的银行中,进行美元、日元等境外货币的存贷款业务。

4. 要素比例理论

【答案】要素比例理论又称“赫克歇尔-俄林理论”、“生产要素禀赋理论”,是指从资源禀赋角度对国际贸易中生产成本和价格的差异做出解释的国际贸易理论。要素比例理论的主要内容是:国际贸易源于不同国家之间商品的价格存在差异,而价格差异的原因在于不同国家生产成本有高有低,生产成本的高低又是因为各国生产要素价格有差别,生产要素价格的差别又与各国生产要素丰裕程度密切相关。生产要素丰裕,其商品价格必然就相对低一些;生产要素稀缺,其商品价格自然相对要高一些。因此,生产要素丰裕程度的差异是国际贸易产生的根本原因。不同的国家拥有的生产要素的丰裕程度是不一样的,各国在生产那些能较密集地使用其较丰裕的生产要素的商品时,必然会有比较利益产生。建议各国生产并出口那些能够充分利用其丰裕的生产要素的商品,同时进口那些需要较密集地使用其稀缺的生产要素的商品。

5. 货币局制度

【答案】货币局制度是指一国(地区)所发行的货币完全与其外汇储备挂钩的货币制度。在该制度下,基础货币要由百分之百的外汇储备来支持。货币局规定本币对某一外币的固定汇率。货币局不是中央银行,它不能持有任何国内资产,没有自己独立的货币政策。从其起源来说,货币局制度最初产生于殖民时期的货币制度。殖民地由其宗主国代为制定货币政策,其所有铸币税上缴宗主国。从其作用来说,由于货币局发行的货币只能与其外汇储备挂钩,这就限制了该国(地区)的政府滥用货币政策的权力,使政府不能通过增发货币为财政赤字融资,有利于防止通货膨胀,从而提高其货币的稳定性。在实行货币局制度的国家(地区)中,中国香港原先与英镑挂钩,1973年后改为与美元挂钩;拉脱维亚也与美元挂钩;2002年,原与美元挂钩的阿根廷发生货币危机,阿根廷货币局制度崩溃。

6. 发展中国家

【答案】发展中国家是对现阶段尚处于贫穷落后或不发达状态、力图加快经济发展的国家的总称。大多数发展中国家存在着经济发展程度不高的共同特征,如人均收入水平低、贫困程度严重、人口负担重、就业不充分、劳动生产率低下、存在传统农业与现代工业并存的二元结构等。对发展中国家进行分类,通常采用的划分标准有三种,即发展水平标准、资源标准和制度标准:

(1)按经济发展水平分类主要是按照人均国民总收入(GNI )、工业化程度和产业结构状况等因素对发展中国家进行分类。

(2)按资源标准分类即按照国土面积、地理位置、人口数量、资源数量和自然环境等情况对

发展中国家进行分类,由此区分出自然资源丰富国家或自然资源贫乏国家、沿海国家或内陆国家。

(3)按制度标准分类,发展中国家可分为实行社会主义制度的国家和属于资本主义体系的民族主义国家两大类。

7. 要素充裕

【答案】要素充裕是赫克歇尔-俄林模型的核心概念之一,是指一国所拥有的两种生产要素的

相对比例。要素充裕是一个相对的概念,与该国绝对要素量无关。可以从两个角度定义国家I 和II 的要素充裕度:(1)数量定义法:如果两国的资本一劳动禀赋比例分别为和

而且有

就称相对于I 国而言,II 国是资本充裕型国家,相对于II 国而言,I 国就是劳动力充

裕型国家;(2)价格定义法:如果两国的工资一利率之比分别为是相对另一个给定国家来说的。

8. 布兰德-斯潘塞分析和而且有就称II 国为资本充裕型国家,I 国为劳动充裕型国家。可见,一国某种要素的稀缺和充裕,只能

【答案】“布兰德-斯潘塞分析”是指一国政府通过对国内企业实行补贴政策,将国外企业排斥在本国市场之外,从而增加国内企业利润的分析方法,由加拿大经济学家斯潘塞和布兰德首先提出。具体分析方法如下:假定国内外各有一家条件完全相同的企业打算生产某种产品并供应整个市场。如果一家企业生产,则生产的一家获取10单位的利润(不生产的一家利润为0); 如果两家都生产,那么过度竞争将导致它们的利润均为-2单位;如果两家都不生产,则利润均为0。如果政府不参与其中,那么谁领先一步就意味着谁将生产。如果已知对方开始生产,那么本国企业就不会生产(不生产的利润为0, 生产的利润为-2单位)。如果政府参与其中,承诺如果本国企业从事生产将给予5单位的补贴,那么就整个地改变了竞争状况。这时不论外国企业是否生产,本国企业都会选择生产。已知本国企业必然生产,则外国企业必然不会选择生产。其最终结果是:外国企业退出了竞争,本国企业获得15单位的利润。从总体上看,本国净增10单位的利润,从而使国民福利增加。因此,政府补贴能够大大提高本国企业的竞争力,增加本国企业的利润,并

“布兰德-斯潘塞分析”是一国实施战略性贸易政策的理将外国企业可能获得的利益转移至本国。

论依据之一,它表明,积极的政府政策可以在不减少国民福利的同时,有效地帮助本国企业击败国外的竞争对手。

二、综合分析题

9. 关税、配额、补贴都会导致净福利损失,尤其是农业领域,为什么一些发达国家如美国、欧盟成员国之间还要频繁地使用它们?

【答案】原因主要是这些政策的收益主要被少数人获得,而成本是由很多人共同分担。因此,获益者比受损者远远要更关心这些政策。这些与贸易政策相联系的典型的政治经济学问题在农业中可能更麻烦,因为有农民和农村群体要坚持他们生活方式的文化原因,这使得他们的利益比正常情况下放大了。

10.1美元值7.5挪威克朗,但仅值1.25瑞士法郎。挪威克朗/瑞士法郎的汇率是多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