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华中科技大学经济学院431金融学综合[专业硕士]之金融学考研导师圈点必考题汇编
●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通货膨胀目标制
【答案】通货膨胀目标制指货币当局事先向社会公众宣布年度物价上涨目标,并通过观察包括货币供应量、失业率、股票指数在内的一系列指标来定期分析经济态势和物价走势,做出适当的货币政策操作,确保实际物价水平维持在公布的通货膨胀预期目标之内。
通货膨胀目标制作为一种货币政策策略包含了五个基本因素:①公开宣布中期通货膨胀目标值; ②在制度上承诺把物价稳定作为货币政策的首要目标,其它目标置于从属地位; ③除了货币总量和汇率外,其它信息变量亦能决定政策工具的操作环境; ④货币当局的计划、目标、决议对公众有更多的透明度; ⑤中央银行对通货膨胀目标的达到有更多的责任。
通货膨胀目标制把通货膨胀放在首位,迫使中央银行通过对未来价格变动的预钡」把握通货膨胀的变动趋势,提前采取紧缩政策抑制持续性的通货膨胀压力,或提前采取扩张的政策来应对持续性的通货紧缩。
2. 金融监管
【答案】金融监管是金融监督和金融管理的复合词。金融监管有狭义和广义之分。狭义的金融监管是指金融主管当局依据国家法律法规的授权对金融业(包括金融机构以及它们在金融市场上的业务活动)实施监督、约束、管制,使它们依法稳健运行的行为总称。广义的金融监管除主管当局的监管之外,还包括金融机构的内部控制与稽核、行业自律性组织的监督以及社会中介组织的监督等。
3. 冲销式干预(Sterilized Intervention)与非冲销式干预(Un-sterilized lntervention)
【答案】政府对外汇市场的干预按是否会引起货币供应量的变化可分为冲销式干预与非冲销式干预。冲销式干预是指政府在外汇市场上进行交易的同时,通过其他货币政策工具(主要是在国债市场上进行的公开市场业务)来抵消前者对货币供应量的影响,从而使货币供应量维持不变的外汇市场干预行为。为抵消外汇市场交易对货币供应量的影响而采取的政策措施被称为冲销措施。非冲销式干预则是指不存在相应冲销措施的外汇市场干预,这种干预会引起一国货币供应量的变动。
4. 货币中性
【答案】是指货币因素不能改变实际资源的配置。如果货币因素能改变实际资源的配置,那么货币就是非中性的。
5. 有效汇率(Effective Exchange Rate)
【答案】有效汇率指一种货币相对于其他多种货币双边汇率的加权平均汇率。有效汇率与双边汇率的关系类似价格指数与各种商品价格的关系,因此又称汇率指数。它反映了一种货币价值的总体变化趋势。汇率指数的构造方法是:(1)选择一篮子有代表性的货币。通常选择一些与本国对外贸易关系密切的国家的货币作为计算基础; (2)确定每一个双边汇率的权重。根据所选择的权重标准不同,汇率指数的计算有下列几种方法:
a. 出口值有效汇率指数=对A 国汇率×对A 国出口值/一国出口总值+对B 国汇率×B 国出口值/一国出口总值+…;
b. 进口值有效汇率指数=对A 国汇率×对A 国进口值/一国进口总值+对B 国汇率×对B 国进口值/一国进口总值+…
c. 双边贸易有效汇率指数=(一国出口值×出口值有效汇率指数+一国进口值×进口值有效汇率指数)/(一国出口值+一国进口值)。
另一种解释:
有效汇率指某种加权平均汇率。作为权数的指标主要有劳动力成本、消费物价、批发物价等。其中,以贸易比重为权数的有效汇率反映的是一国在国际贸易中的总体竞争力和该国货币汇率的总体波动幅度。一国的产品出口到不同国家可能会使用不同的汇率,另外,一国货币在对某一种
,货币升值时,也可能同时对另一种货币贬值,即使该种货币同时对所有其他货币贬值(或升值)
其程度也不一定完全一致。因此,从20世纪70年代末起,人们开始使用有效汇率来观测某种货币的总体波动幅度及其在国际贸易和金融领域中的总体地位。以贸易比重为权数的有效汇率的公式如下:
二、简答题
6. “现代经济生活中货币量越多表明银行信月用资金来源越多”的说法正确吗? 为什么?
【答案】这一说法是正确的。随着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在西欧产生厂现代银行。银行家签发允诺随时兑付金银铸币的银行券。银行券流通的规模迅速扩大,越来越多地代替铸币执行流通手段和支付手段职能。今天在世界各同流通的现钞都属于银行券范畴。同时,在银行存款业务的基础上,形成了既不用铸币也不用银行券的转账结算体系和在这个体系中流通的存款货币——用以结清大额交易的主要货币形态。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在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中,贵金属铸币全部退出流通。到20世纪30年代,则先后实施了彻底不兑现的银行
券流通制度。这时,货币的流通与信用的活动,则变成了同一的过程。任何货币的运动都是在信用的基础上组织起来的:基于银行信用的银行券是日常小额支付的手段; 转账结算中的存款货币则是大额支付的主要形式。完全独立于信用活动之外的货币制度已荡然无存。任何信用活动也同时都是货币的运动:信用扩张意味着货币供给的增加,信用紧缩意味着货币供给的减少,信用资
金的调剂则时时影响着货币流通速度和货币供给在部门之间、地区之间和微观经济行为主体之间的分布。由此可见,现代经济生活中货币量越多表明银行信用资金来源越多。
7. 试分析金融压制论的主要观点。
【答案】“金融压制”论的主要代表人物是美国经济学家罗纳德. 麦金农(Ronald Mckinnon0和爱德华. 肖(Edward Shaw)。该理论考察了发展中国家金融与经济发展的关系,它认为,由于政府当局过分干预金融,人为的压低利率和汇率,使两者无法真实地反映资金和外汇的供求关系,而政府又不能有效地控制通货膨胀,结果造成金融和经济的恶性循环关系:金融制度的落后阻碍了经济的发展,而经济停滞或落后又制约着金融制度的发展。
金融压制论的主要观点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分析:
(1)金融抑制的根源
金融抑制现象的产生并不是偶然的,它有着复杂的经济、政治和社会历史根源。根据麦金农一肖的观点,金融抑制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①发展中国家经济的严重分割性。麦金农认为,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具有严重的分割性,资金、技术、土地、劳动力等生产要素分散于零散的经济单位之中,国内市场也处在割裂状态,市场价格千差万别,这种“分割经济”也就决定了金融体制的割裂与脆弱。市场机制的不健全使得有限的金融机构不能充分发挥导管的作用,因而投资多局限于本行业之中,造成了“内源融资”的盛
行和储蓄不足,进而影响到社会的再投资能力,造成全社会范围内效益的损失,延缓了经济发展。
②政府的过多干预。从政治方面看,由于大多数发展中国家对市场的作用持怀疑态度,加之本国经济的落后与割裂,因此它们宁肯相信政府干预的力量也不愿将国家的经济命脉交由那只“看不见的手”来操纵。
①信贷管制。对大多数发展中国家来说,高利贷就意味着剥削,意味着社会财富的分配不公,而且支付了高额利息的生产商又会通过成本推进效应,将这笔费用计入最终产品的价格中,从而导致通胀率的上升。因此,发展中国家大多实行了较为严格的信贷管制。
(2)金融抑制的手段和表现
由于上述的种种原因,发展中国家的政府常常实施一些错误的金融政策和金融制度,主要表现为:政府对金融活动的强制干预,它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内容:
①规定存贷款利率上限。由于惧怕高利率会引发高通胀,一些发展中国家政府采取了规定存贷款利率上限的做法,这种僵硬的名义利率往往低于实际的通货膨胀率,对于储蓄者来说,得到的实际利率为负数,当然就不愿将货币余额再存入金融体系之中:另一方面,较低的贷款利率又刺激了借款人的强烈的借款需求,导致资金需求远远大于供给。于是借款人纷纷转向非组织的金融市场来寻求所需的资金。这种游离于金融体系之外的融资反过来又加剧了金融管制的盛行。
②汇率管制。由于本国经济的长期落后,有相当数量的产品需要依赖进口,于是政府常常采取高估本币低估外币的方法来保持本币币值的相对稳定性。这一方面导致发展中国家外汇市场发育缓慢,另一方面也对该国的出口造成了灾难性的打击,并造成经济上的长期依赖性和落后性。
③金融管理方面的弊病。例如政府部门高度集权,管理机构重复设置,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
相关内容
相关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