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北京体育大学新闻与传播334新闻与传播专业综合能力[专业硕士]之传播学教程考研题库
● 摘要
一、概念题
1. 社会信息系统的“双重偶然性”
【答案】双重偶然性是指传播的双方都存在着不确定性,因此,通过传播作出的选择有受到拒绝的可能性,社会信息系统是一个具有双重偶然性的系统,由德国社会传播家鲁曼提出。双重偶然性是人类信息系统特有的属性,与它是以人为主体的活动有关。双重偶然性的存在说明,社会信息系统是一个多变量的系统,若变量处理不当,便会引起传播障碍和传播隔阂。
2. 传播学研究问卷的构成
【答案】在传播学研究中,多数问卷的提问项目由以下三个部分构成:①基本项目,内容包括答卷人的性别、年龄、学历、职业、收入、家庭人口等。了解这些内容主要是为掌握调查对象的背景,以便在数据分析时作参照。②与调查主题相关的事实或行动项目,可以作为分析的辅助材料加以使用。③关于态度或意识的项目,这部分内容往往是问卷的核心部分。
3. 监督批评权
【答案】监督批评权是指公众对社会生活中的方方面面进行监督和批评的一项权利。在现代社会里,大众传播对人们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产生着重要的影响。许多传播内容都会直接影响到受众的利益。因此,广大受众对传播媒介的活动拥有进行社会监督的正当权利。受众对媒介活动进行社会监督控制的手段可以分为四种:
①个人的信息反馈;
②结成受众团体,以群体运作方式对媒介活动施加影响;
③诉诸于法律手段;
④通过影响媒介的销售市场来制约媒介活动。
4. 焦点组方法
【答案】焦点组方法是一种定性研究方法,这种方法由一个经过训练的主持人以一种无结构的自然的形式与一个小组的被调查者交谈,以获得对有关问题的深入了解。焦点组方法在20世纪80年代和90年代成为受众研究的主要方法。这种方法的优势是:它更接近于一种“自然的”,与媒介使用和媒介内容联系在一起的意义和观点的产生过程。通过群体内部的动力作用,调查者能够引起、刺激和进一步精确化、细化对受众的理解和认知。
5. 马克思主义精神交往论
【答案】马克思主义精神交往论是指马克思与恩格斯的传播观。该理论认为:精神生产和精神
交往与物质生产和物质交往是一种辩证的相互作用关系,精神生产和精神交往除了受到物质生产和物质交往的制约以外,还具有自己的能动性和相对独立性。马克思主义精神交往论为确立唯物主义的传播观提供了重要的出发点。
6. 信息
【答案】信息是指消除事物中或事物之间仟何不确定因素的东西,包括消息、资料、情报、数据、图像、知识、思想等。信息是构成世界的三大要素之一,旨在显示事物的存在状态与变化规律。信息的特性有:①信息的共享J 性; ②信息的扩散性; ③信息的传递性; ④信息的扩充性; ⑤信息的浓缩性; ⑥信息的替代性。
7. “电子乌托邦”
【答案】“电子乌托邦”(teletopia )思想建立在对新媒介某些技术特性的期待的基础之上,即认为网络可以解决人类社会的一切问题的倾向。这种观点对媒介技术的发展寄予无条件的乐观主义期待,认为新的传播技术必将会把人类带入一个高度自由、民卞和平等的理想国。
这种观点是片面,对任何一种传播媒介社会影响的性质都不能简单地做出结论。单纯的技术上的可能性并不能必然保证理想的社会形态的出现。一种理想社会的到来,不仅需要技术上的条件,而且需要更为复杂的社会条件,其中包括社会结构、社会制度的合理化以及人的自身素质的提高等。
8. 双向传播
【答案】双向传播是指存在着反馈和互动机制的传播活动。在双向传播过程中,传受双方相互交流和共享信息,保持着相互影响和相互作用的关系。一般而言,人类的传播活动均具有双向性,但这种双向性有强弱之分。对话、打电话或计算机通信等属于双向性较强的传播活动,而报刊、广播、电视等大众传播活动的双向性较弱。
9. 选择性接触
【答案】选择性接触是指受众在接触大众传播活动之际,并不是不加区别地对待任何媒介和内容,而是更倾向于接触与自己的既有立场、观点、态度一致或接近的媒介或内容,而有意无意地回避那些与自己既有倾向相左的媒介或内容。选择性接触行为更容易在强化受众既有立场和态度的方向上起作用,而不是导致它们的改变。这个概念由美国传播学家拉扎斯菲尔德等人在《人民的选择》中最早提出。
10.休眠效果
【答案】休眠效果是指这样一种现象:低可信度信源发出的信息,由于可信性的负影响,其内容本身的说服力不能立即得以发挥而处于一种“体眠”状态,经过一段时间,可信性的负影响减弱或消失后其效果才能充分表现出来。这种现象,霍夫兰等人称为“休眠效果”。“休眠效果”还有待于进一步研究和证实,但它说明,信源的可信性对信息的短期效果具有极为重要的影响,而
从长期效果上看,最终起作用的是内容本身的说服力。
二、简答题
11.什么是传播效果研究? 它有什么特点?
【答案】传播效果研究比较关注大众传播与整个社会的关系,及其在民主政治中的作用。其特点具体如下:
(1)把受众放在首位。传播效果研究把受众研究放在传播研究的首位。
(2)对影响做出具体说明,使用抽象的概念(如认知、态度、行为等),说明受众如何变化,或者如何防止其变化。
(3)把影响的原因归结为媒体讯息系统、媒介本身、某种内容或单个讯息的某个方面、形式或内容。
(4)效果研究一般和定量研究相联系,在研究中要确定不同变量之间的因果关系,对研究的假设(首先要能够被证伪)做出经验性的证明。
12.什么是冷媒介和热媒介? 你认为互联网、手机、ipod 、游戏机属于哪一类?
【答案】冷媒介/热媒介理论可能是麦克卢汉最容易被人误解的理论之一,也是人们批评他概念界定晦涩不清的主要论据之一。
麦克卢汉的媒介理论中,感觉是中心概念,冷和热的划分也是从媒介使用者的感觉上来划分的。对于使用者而言,参与度较低的媒介就是热媒介,参与度较高的就是冷媒介。冷与热的划分并不绝对,是相当主观的感觉。对于不同的人而言,同一媒介的冷热感觉可能不同。因此一个媒介是冷媒介还是热媒介,必须结合具体的使用者和环境才能做出判断。
一般而言,热媒介的讯息清晰程度较高,不需要接受者投入较多的想象力,比如照片; 而冷媒介的讯息清晰程度较低,需要接受者参与其中,运用自己的想象填补缺失的讯息,比漫画、互联网、手机、ipod 、游戏机。此外,从受众的参与程度来看,热媒介具有排他性,冷媒介具有包容性。热媒介只延伸一种感觉器官,并使讯息的清晰程度较高。
13.评估传播效果应遵循哪些原则?
【答案】传播效果的评估应遵循的原则主要有:
(1)目的性原则
不论是传播活动还是评估活动,都应有具体明确的目的。在评估中,评估目的应服从和服务于传播目的。如果传播的目的是推出一项新产品,那么效果评估应针对传播活动所产生的具体成果(销售额、市场占有率)和效应(受欢迎的程度); 如果传播的目的在于扩大企业的知名度和美誉度,则评定的着力点应放在公众对企业的认识和了解上; 假如传播的目的是推行某种新观念(如计划生育、勤劳致富),那么评估的重点应是公众的认识、态度和行为的转变。总之,评估必须目的明确,不可无的放矢。
(2)方向性原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