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7年北京印刷学院新闻出版学院611新闻传播理论之传播学教程考研强化模拟题

  摘要

目录

2017年北京印刷学院新闻出版学院611新闻传播理论之传播学教程考研强化模拟题(一) ... 2 2017年北京印刷学院新闻出版学院611新闻传播理论之传播学教程考研强化模拟题(二) . 12 2017年北京印刷学院新闻出版学院611新闻传播理论之传播学教程考研强化模拟题(三) . 24 2017年北京印刷学院新闻出版学院611新闻传播理论之传播学教程考研强化模拟题(四) . 37 2017年北京印刷学院新闻出版学院611新闻传播理论之传播学教程考研强化模拟题(五) . 50

一、概念题

1. 参与式观察

【答案】参与式观察是指研究者深入到所研究对象的生活背景中,在实际参与研究对象日常社会生活的过程中所进行的观察。其优点是,可为获得社会现实的真实图像提供很好的方法。参与观察时,由于身临其境,观察者可以获得较多的内部信息,这也是记者喜欢采取暗访手段的原因。其缺点是,所得到的资料往往缺乏可靠性。参与式观察的程序是不明确的,观察无系统,其资料难以用数量表示,其研究结果也无法重复。

2. “使用与满足”理论

【答案】使用与满足理论是起源于20世纪40年代的一个有关受众对媒介的使用动机的传播理论。传播学家E. 卡茨的《个人对大众传播的使用》是这一理论的代表作。

使用与满足理论把受众成员看做是有特定需求的人,把他们的媒介接触活动看做是基于特定的需求动机来“使用”媒介,从而使这些需求得到“满足”的过程。

该理论认为,受众面对大众传播并不是被动的,实际上,受众总是主动地选择自己所偏爱和需要的媒介内容和讯息,而且不同的受众还可以通过同一媒介讯息来满足不同的需要,达到不同的目的。因此,不是媒介在操纵人,而是人在使用媒介。而人使用媒介只是为了满足其需要而已。使用与满足理论从受众角度出发,通过分析受众的媒介接触动机以及这些接触满足了他们的什么需求,来考察大众传播给人们带来心理和行为上的效用,开创了从受众角度考察大众传播过程的先河。

3. 选择性记忆

【答案】选择性记忆是受众在处理信息之际的选择性倾向之一,即受众在接触信息后,保留在记忆中的往往是那些与自己的既有兴趣、需求、立场、态度或观点一致或接近的内容,选择性记忆的倾向,在实验心理学中也得到了证明。它与选择性接触、选择性认知一样,都是制约传播效果的重要因素。

4. 第三人效果(第三者效应)

【答案】“第三人效应”(TheThirdPersonEffect )是由戴维森提出的关于大众传播效果的理论。他的假设是,人们倾向于夸大大众媒介消息对其他人态度和行为的影响。这一假设可以分为两个部分:一部分与感受有关,假设提出,人们认为大众传播的消息对他人会比对自己有较大的成果; 另一个部分与效果部分有关,假设提出,因为有了这样的感受,人们会采取各种行动。这些行动就组成了原本消息的结果一一虽然不是很直接的效果。

5. 非语言传播

【答案】非语言传播又称“非言语沟通”,是指人类运用非言语符号来传递和交流信息的过程,是人际传播的一种基本方式。非语言传播符号可以分为三种形式:

①语言符号的伴生符。如声音的高低、速度的快慢,文字的字体、工整或潦草等等,都是声音语言或文字的伴生物;

②体态符号(gesture )。例如动作、手势、表情、视线、姿势等等;

③物化、活动化、程式化的符号。如仪式和习惯、服装和饮食、美术和建筑等等。

6. 廉价报纸

【答案】廉价报纸也称为大众报纸,除了价格低廉外,还具有以下几个特点:①内容以新闻、信息和社会事件报道和娱乐为主,贴近普通大众的生活; ②发行量大,一般为几万乃至几十万份; ③读者不限于特定的阶层或群体,而是面向“分散的、异质的、不定量多数的一般大众”; ④广告收入成了报纸经营的主要财源。这种大众报纸在19世纪后半叶和20世纪初得到了迅速的发展和普及,成为大众传播时代到来的标志。

7. 分层抽样

【答案】分层抽样又称分类抽样,即将对象总体中的所有单位按照一定属性预先分成若干类别(层),分别进行随机抽取。分层抽样的好处是:①使大规模的抽样变得较为容易,便于调查过程的管理; ②可以提高推断的精确度:③便于数据处理阶段对不同属性的群体进行分析比较。

8. 抽样

【答案】抽样是指一种以概率论为基础,按随机原则从被研究的总体中,抽选部分单位进行调查,并根据调查结果进一步估计和推断总体特征的一种非全面统计调查方法。抽样可以分为随机抽样和非随机抽样。针对调查对象的性质、研究目的和工作条件的不同随机抽样通常采取四种形式:①简单随机抽样一一按总体原有状况,不加任何限制,保证各个单位以及单位的各种组合都同等可能被抽到; ②等距抽样一一在己排有一定顺序的总体单位中,每隔一定间隔抽取一个单位,组成样本进行观察; ③分类抽样一一根据事先了解将总体单位预先分类,使各类之内的单位性质尽量接近,从每类之内按一定比例随机抽选调查单位,共同组成样本; ④整群抽样一一以包含若干调查单位的群作为抽样单位进行抽选。

9. “证词法”

【答案】“证词法”是一种宣传策略,是熟知的七种宣传技巧之一。“证词法”是指要某些令人尊敬或使人讨厌的人说出特定的观念、节目或产品,或说人的好话或坏话的宣传方法。证词法在广告和政治宣传中是一种很常用的技巧。证词法所展现给受众的其实并不主要是被宣传的事物本身,更多的是让受众看到他们所崇拜的人或事。

10.集权主义理论

【答案】集权主义理论是西方的一种报刊理论。其主要内容包括:①报刊必须无条件地为国家的最终目的服务; ②报刊必须掌握在聪明的执政者手中; ③为了国家的利益,必须严格控制信息的传播; ④报刊不能批评掌权者或者提出异议; ⑤政府有权对出版物进行控制和检查。集权主义理论的核心是强调国家的神圣不可侵犯性和权威性,通讯工具作为国家的奴仆,也必须受到国家的严密控制,无条件地为国家的最终目的服务。集权主义理论的代表人物有柏拉图、马基雅弗利、霍布士、黑格尔和特雷契克。

二、简答题

11.为什么“人民的选择研究”要使用固定样本设计?

【答案】为了全面准确地描述选民的投票行为,拉扎斯菲尔德使用了固定样本反复访问法。这是一种纵贯研究方法,颇能体现定量研究的严密性。

这种针对同一固定样本不同时期的倾向进行对比的方法可以排除因为样本自身的差异而造成的实验结果的误差,一定程度上排除了无实验变量无关的因素(实验对象的的构成和人口统计学特征等)造成的误差,保证了定量研究实验结果的准确性。

12.请从相关传播学角度谈谈你对博客的认识。

【答案】“博客”也被称作网络日志、网志或部落,对应的英文术语是“B1og ”或“Weblog" ,指人时是“Blogger"o 英文“Blog ”是彼得·麦霍兹于1999年命名的,中文“博客”的冠名则是由博客中国的创始人方兴东于2002年完成的。“博客”具有指代物和人两种区别,指代物时是指一种基于网络的、表达个人思想的、文章内容按照年月日时间倒序排列且不断更新的出版方式; 指代人时也可称作“博客作者”,是指使用特定的软件,在网络上出版、发表和张贴个人文章的人,包括个人和团体。

从相关的传播学角度来看,博客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1)博客是带有鲜明个人色彩的信息的整合发布。

博客被一些人称为“草根记者”,因为他们从事类似记者的信息汇集、梳理、评价和向导工作,充当了信息中介服务的角色,但同时他们的身份相对简单,只是代表个人,因此这种信息的加工、处理和传播又具有鲜明的个人化色彩。

(2)博客是面向小群体的多对多互动传播。

博主们按照个人的欣赏标准和评价尺度,选择收集自己感兴趣的话题帖子,推荐给他人,这种内容制作并非是盲目的,而是将小部分有相同趣味的群体视为目标读者。博客族是个不断扩充的庞大群体,群体中的每个人又有各自的读者群,构成一种规模宏大的多对多互动传播景象。(3)博客是非专职传播者从事的非制度化社会传播。

博客的起源,是有人发现一个有趣的网站,用电子邮件寄告亲朋好友,并告诉大家有趣的地方在那里。以后就发展成一个网站称之为博客,包含网站的连结与评判。博客不是媒介专业人士,也不按照传统大众传媒的职业规范操作,即使有的记者博客是专职传媒工作者出身,当他撰写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