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论文摘要

题目:试论十九世纪意大利真实主义歌剧的艺术特征

关键词:真实主义歌剧 ,艺术特征,人物塑造,精神价值,审美诉求

  摘要


十九世纪意大利真实主义歌剧,尽管在思想深度上不能与文学相比,并带有真实主义思潮的缺陷――热衷于局部细节的渲染,缺乏广阔而深刻的社会含义,但在欧洲音乐史上,它曾经一度成为歌剧的主流,直到今天都有一定的影响。真实主义歌剧在意大利乃至欧洲歌剧的发展史上产生了不可忽视的影响。对它作全面深入的研究有重要意义。
本文分为五个部分。第一部分是绪论,着重从真实主义歌剧的产生、真实主义歌剧研究现状的概括和研究意义进行阐述。 尝试由时代背景、文学思潮的助力、内在因素等三个方面对真实主义歌剧的产生进行总结,指出真实主义歌剧出现的必然性;然后从基于特征的一般描述和基于单个作家的研究两个方面对真实主义歌剧研究现状进行了总结归纳;指出真实主义歌剧作为19世纪意大利及西方世界特定社会、历史、文化合力作用的结果,携带着丰富的人类思想发展以及文化艺术流变选择的信息,可以说,真实主义歌剧从其诞生、发展及衰落,都是意大利社会文化发展起伏的另类显现。第二部分从戏剧特征、音乐特征、审美特征对真实主义歌剧的艺术特征进行分析,在方法上主要采用文本细读和比较研究的方法,将以真实主义歌剧的代表作:玛斯卡尼的《乡村骑士》(1890)、列昂卡瓦罗的《丑角》(1892)、普契尼的《艺术家的生涯》(1894)作个案分析。第三部分对真实主义歌剧人物塑造的特征和成因进行分析,指出意大利真实主义歌剧作品并没有像启蒙主义时期那样选择宏大的历史性题材或理性话题,而是更多地将目光投向日常生活中的凡夫俗子,塑造出一批有代表性的“小人物”形象,但“小人物”有“大意义”,并且显示了对女性的赞美和对男性的批判。第四部分主要阐述了真实主义歌剧的精神价值与审美诉求,指出真实主义歌剧具有浓重的悲剧色彩,但在平凡人物中又有喜剧色彩,整体呈现出和谐与冲突的有机结合。第五部分是结语,指出19世纪真实主义思潮开启的真实主义歌剧,以对“小人物”的关注,拉回了歌剧愈行愈远的行走方向,以真实表现生活的美丑、善恶、真假,以及真实表达人性的各种因素,在开拓歌剧题材的同时,也大大拓宽了歌剧的审美视野和精神空间,但由于真实主义歌剧在思想上和艺术上存在局限性,加上20世纪之后,音乐形式开始呈多元化趋势现代主义音乐开始流行,真实主义歌剧便逐渐淡出视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