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曲阜师范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333教育综合[专业硕士]之简明中国教育史考研基础五套测试题
●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次相授业法
【答案】次相授业法是汉代私学所采用的一种转相授受的教学方法,汉代高等私学一般称“精舍”、“精庐”。汉代高等私学经师身份大致有二:一是官吏兼经师,所谓“居官教授”; 二是经学专门家,所谓“隐居教授”,经师们的教学风度颇有不同,生徒身份也有区别,有及门弟子和著录弟子之分。及门弟子,指亲自到精舍,向经师问学,直接从师受教的学生:著录弟子,是列名某一经师门下,有师弟子之名份,但不必亲自来受业,没有授受经学之实的学生。史书记载,有的经师门下,著录弟子达数千人或万余人。即使是及门弟子,人数若太多,经师也不得不采用高年级学生教低年级学生的办法,使弟子次相授业。这种弟子间转相授受的办法,非常流行,形成了以名儒讲诵为主、弟子们转相授受为辅的教学方法,由此可以说汉代的私学教学还是个别教授。
2. 壬子癸丑学制
【答案】壬子癸丑学制是1912至1913年中华民国政府制定公布的学制系统。这两年分别称壬子年、癸丑年,因此得名。设普通教育、师范教育、实业教育3个系统。其中普通教育分3段4级; 初等教育7年,初小4年,男女同校; 高小3年,男女分校。中等教育4年,男女分校。高等教育6至7年,大学预科3年,本科3至4年; 专门学校预科1年,本科3年(医科4年)。学前儿童入蒙养院。大学毕业后可入大学院,肄业期限不定。儿童7岁入学至大学毕业,共18学年。师范教育分师范学校、高等师范学校两极,程度分别相当于中学、大学。实业教育分设乙种、甲种实业学校,均3年毕业,分农、工、商、商船4类,程度分别相当于高等小学、中学。另有实业补习学校、补习科等。沿用至1922年。
壬子癸丑学制在摒除癸卯学制的封建性方面作了努力,反映了发展资本主义经济与政治的要求,是资产阶级新教育反对封建主义旧教育的一次重大胜利,有着历史进步意义。但对教育与国情、教育与社会经济发展、教育与儿童身心发展等问题尚未能顾及。这一方面因时间较仓促,另一方面也因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的政治、经济建设尚未全面展开,解决这些问题的社会条件还未成熟。
3. 乡村教育思潮
【答案】乡村教育思潮是中国20世纪20年代中期兴起的教育思潮。其基本观点为:主张把教育活动中心由城市转向农村,致力于农民教育和农村社会改造; 要求加强教育与社会生活的联系,改善农村的经济与生活,加强教育的社会化、社会的教育化,提倡教学做的统一。主要代表人物
有黄炎培、陶行知、晏阳初和梁漱溟等人。它的出现是中国农村社会矛盾极端尖锐化的反映,也是对中国共产党所领导的农民革命的一种反应。它冲击了中国传统的教育教学理论,但乡村教育运动的失败也证明教育救国的改良主义是行不通的。
4. 岳麓书院学规
【答案】《岳麓书院学规》是清康熙五十六年李文熠为岳麓书院山长时订立的学规,载《恒斋文集》。它共有八条:①既以读书为业当“竞分寸之阴”,不收“縻廪粟而耽棋牌者”,禁止醵钱群饮,猜令挥拳,牵引朋淫,暗工刀笔等行为:②友朋之间当敬而能和,不留一言不合,怒气相加者:③学生应每日于讲堂讲经书一通,须端坐辩难,反复推详,教师所不晓者,则以待四方高明; ④无论学内、学外者,每月各作三会(三次考核),由师批改,倘或未当,即携原卷相商,“以求至是”; ⑤“四书为六经之精华”,须逐字玩味,对师之讲授,倘有疑处,可即与之相商; ⑥学问务在身通六籍,然亦当博洽而旁通之,不可画地自限; 切忌“摘其堂皇冠冕之语,汰其规切忌讳之句”,而“自矜通儒”; ⑦学者欲通世务,必须看史; ⑧《书》言“知之非艰,行之惟艰”,故学问思辨,必须以力行为归。《清儒学案》概括为:为人注重于“立身、敦品、养性”; 治业则注重于“博学、审问、慎思、明辨、力行”。
5. 六学二馆
【答案】六学二馆是唐代中央官学的简称。六学指国子监所属的国子学、太学、四门学、书学、算学和律学。二馆指门下省所属的弘文馆和置于东宫的崇文馆。隋唐时官学有了较完善的发展,唐在隋的基础上,中央设有国子学、太学、四门学、书学、算学、律学六学。六学中前三学似属大学性质,学习儒家经典,后三学似属专科性质,六学属于直系,归国子监统领。此外,唐还设有崇文馆、弘文馆和医学,属于旁系。弘文馆、崇文馆这“二馆”为收藏书籍、校理书籍和研究教授儒家经典三位一体的场所。
6. 京师同文馆
【答案】京师同文馆是清末第一所新式学堂。鸦片战争以后,清政府为了适应日益频繁的中外交涉以及开展洋务运动的需要,先后在全国的一些地方开办了一批学习“西文”和学习“西艺”的新式学堂。1862年清政府在北京设立同文馆,这是中国政府自行创建的第一所近代新式学堂,标志着中国近代新式学堂的诞生,京师同文馆是我国最早的官办新式学校。
京师同文馆以学习外国语为主,主要培养翻译人员。同文馆创立之初,是专修外国语的学校,学生都是从满族亲贵中选取的十三、四岁的少年。初创时只有英文馆,后又增添了法文馆、俄文馆、东文馆和德文馆,又在1866年增加天文算学馆,讲习天文、算学。自增设算学馆开始,同文馆变为综合性学校,学生仍从满族贵族中挑选,但条件有所提高。1900年八国联军攻占北京时停
1902年并入京师大学堂。办,京师同文馆的主要特点有:①课程中外语居于首位,后课程有所增加,又开设了算学、化学、万国公法、生理、天文、物理等科目,此外,汉文经学贯穿始终; ②特别重视对学生封建道德习惯的培养,此外还向学生灌输殖民主义思想; ③在学校管理上,受外国列强的
控制,学校的经费、校长教员的聘请以及管理大权都由外国人控制。
京师同文馆既有封建性,又有殖民地性,是清朝政府和外国资本主义在教育上相互结合的产物,同文馆和它以后出现的一批洋务学堂是我国半殖民地半封建教育的开端。它不仅具有了新的办学形式,而且在由外国语学校演进为综合性学校以后,增设了一系列自然科学课程,使科学教育正式列入中国教育制度之中,教育向前迈进了重要的一步。京师同文馆和其他的洋务学堂在教育的发展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
7. 五经课试法
【答案】五经课试法是魏文帝时期制定的考试办法,由东汉的“二年试经”发展而来。规定初入学者称为门人(即预备生); 学满两年并考试能通一经者称作弟子(即正式生),不通者罢遣; 弟子学满两年考试通二经者,可补文学掌故的官缺,未能通过考试者,可随下班补考,补考通二经者,亦得为文学掌故; 文学掌故满两年并能通二经者,耀其高第为太子舍人,不得第者,也听随下次复试,复试通过者亦为太子舍人; 太子舍人满两年并试通四经者,耀其高第为郎中,未及格者,亦随下次复试,复试通过者亦为郎中; 郎中满两年并能通五经者,摧其高第而随才叙用,不通者亦听再试,试通亦叙用。
8. 陕北公学
【答案】陕北公学是抗日战争初期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培养干部的学校,1937年成立于延安。其任务是对于知识青年给予“对抗战必要的理论与实践”的学习和训练,主要是培养行政干部、民运干部和文化工作干部,学习期限为2~3个月,校长是成仿吾。陕北公学的课程是叮分军事七分政治,科目有社会科学概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与民众工作、游击战与军事常识、时事讲演等。1941年与女大等校合并成立延安大学。陕北公学从1937年到1941年四年之中培养了一万多名干部分赴华北、华南、华东各抗日前线。
二、简答题
9. 简要比较相关课程、融合课程、广域课程三者的异同。
【答案】相关课程、融合课程、广域课程是三种不同形态的综合课程,它们之间既有相同点,也有不同之处,具体分析如下:
(1)三者的共同点
相关课程、融合课程、广域课程都是以学科为中心的综合课程。以学科为中心的综合课程是以学科或文化知识或亚文化知识为课程整合的基点,课程整合的核心主要源于学科。这种综合课程试图打破或超越各分科课程自身固有的逻辑,形成一种把不同学科内容有机整合为一体的新的逻辑。
(2)三者的不同点
相关课程、融合课程、广域课程对学科之间知识的综合程度不同。
①相关课程是把两门或两门以上学科知识综合在一门课程中,但不打破原来的学科界限的课
相关内容
相关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