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北京大学地球与空间科学学院614高等数学与地质学基础之普通地质学考研强化五套模拟题
●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地下水的矿化度
【答案】地下水的水的矿化度义叫做地下水的含盐量,是表不地下水中所含盐类的数量。由于水中的各种盐类般是以离子的形式存在,所以地下水的矿化度也可以表示为地下水中各种阳离子的量和阴离子的量的和。
2. 溶隙
【答案】溶隙是指地表水沿可溶性岩石的节理裂隙流动而不断进行溶蚀和侵蚀,在岩石表面形成的槽状形态。溶蚀裂隙底部往往被土及碎石所充填,宽十余厘米至2米多,深由数厘米至3米多。溶蚀裂隙之间的平板状溶蚀面称为溶面。
3. 河漫滩
【答案】河漫滩位于河床主槽一侧或两侧,在洪水时被淹没,枯水时出露的滩地。河流洪水期淹没的河床以外的谷底部分。它由河流的横向迁移和洪水漫堤的沉积作用形成。平原区的河漫滩比较发育。由于横向环流作用,V 字形河谷展宽,冲积物组成浅滩,浅滩加宽,枯水期大片露出水面成为雏形河漫滩。之后洪水携带的物质不断沉积,形成河漫滩。
4. 洋壳
【答案】洋壳是指主要由基性、超基性岩构成,位于大洋盆地下的地壳。它的特点是地壳较薄而致密,缺失陆壳所特有的“花岗岩层”。洋壳较陆壳年轻,一般不超过2亿年,而大部分陆壳至少为10亿年。
5. 变质作用
【答案】变质作用是指在地球内力作用下,早先形成的岩石,由于受构造运动、岩浆作用及地热流变化等内力地质作用的影响,使其所处的地质环境及其物理化学条件发生变化,为适应新的地质环境和物理化学条件,在基本保持固体状态下发生的矿物成分、结构构造甚至化学成分变化的过程。变质作用形成的岩石成为变质岩。
6. 贝尼奥夫带
【答案】贝尼奥夫带是指位于海沟处平行于海沟的震源带。该带连续分布着浅源地震(震源深度0~70公里)、中源地震(震源深度70~300公里)、深源地震(震源深度300~700公里),
海沟附近为浅源地震,趋向岛弧、人陆依次为中源、深源地震。该带倾角平均为45°左右,但沿岛弧延长方向倾角有变化,约在15°~90°之间。
7. 新月形沙丘
【答案】新月形沙氏是指单一风向下发育的简单沙丘形态,它的迎风面是弯状的沙物质堆积,不断被风蚀在顶部附近堆积,在背风坡形成较陡峭的滑落面,因为两侧较低,前进速度较快,所以形成两翼。
8. (砾岩的)碎屑结构
【答案】碎屑结构是指碎屑岩内各结构组分的特点和相互关系。包括碎屑颗粒的结构(碎屑大小、圆度、球度、形状和颗粒表面特征)、杂基和胶结物结构、孔隙的结构以及碎屑颗粒与杂基和胶结物之间的关系。如按主要碎屑颗粒的大小可分为:砾质结构( >2毫米)、砂质结构(2~0.05毫米)、粉砂质结构(0.05 ~0.005毫米)、泥质结构(< 0.005毫米)。碎屑结构的支撑类型可划分为两类:杂基支撑结构和颗粒支撑结构。
9. 火山
【答案】火山是指在地球深部形成的岩浆从地壳薄弱的地段冲出地表,形成的隆起地形。火山分为“活火山”、“死火山”和“体眠火山”。火山是炽热地心的窗口,地球上最具爆发性的力量,爆发时能喷出多种物质。
10.羊背石
【答案】羊背石是指当冰床底部有凸起的基岩时,迎冰面磨蚀作用强,表面光滑,坡度变缓。背冰面挖蚀作用较强烈,表面变得凹凸不平,坡度变陡。当冰川消融后,这些遭受磨蚀和挖掘的基岩,若保留下来,便形成羊背石。
二、简答题
11.什么情况下发生风的沉积作用? 有哪些沉积产物?
【答案】(1)风的沉积作用的条件
当风力减弱时,气流中的含沙量相对增多,有时风沙流在行进中遇到障碍物会风力减弱,此时就要发生沙粒的堆积,叫做风积作用。经风搬运和堆积的碎屑物称为风积物,风积物主要有沙漠堆积和风成黄土。粒级多为粘土到沙的范围,粒度非常均一,分选良好,磨圆度高,硬度大的矿物含量高,以石英为主,有时具有斜层理和交错层理。风积地貌主要指风积作用形成的各种沙丘。沙丘的形成和发育,是干旱气候条件下风和沙质地表的相互作用的产物,并受地形、地面物质组成(沙源供应)和水分、植被等的因素影响。
(2)沉积产物
①风成沙和黄土
风积物主要有两类,一类为沙级沉积物,称为风成沙; 另一类为粉沙和尘土,称为风成黄土。它们在空间分布上有严格的规律性,理化性质也有不同。
②风成沙与沙丘风成沙成片分布,但是它们并不是均匀的。由于地面凹凸不平,存在着许多障碍物,于是,在障碍物前后形成不规则的沙堆。它们的规模视障碍物大小而定,从高度不足1米的到高达数米的都有。组成沙堆的沙粒并不是静止不动的,在风力作用下还会被吹蚀、搬运走,同时,又有新的沙粒在沙堆上沉积。沙堆的出现改变了近地表气流的动力结构,尤其是沙堆的背风坡形成的祸流,经久不息地促使风积作用进行。风沙流在涡流之间发生堆积,并且不断地加高这些堆积物,形成沙丘。沙丘在风力地质作用之下,推移质和跃移质顺风向运动,引起砂丘的移动。
12.变质作用与构造运动、岩浆作用有何内在联系?
【答案】(1)接触变质作用一般是由岩浆活动引起的一种变质作用。通常发生在侵入体周围几米至几公里的范围内,常形成接触变质晕圈。一般形成于地壳浅部的低压、高温条件下,压力为107~3×108帕。近接触带温度较高,从接触带向外温度逐渐降低。接触变质作用又可分为2个亚类:
①热接触变质作用:指岩石主要受岩浆侵入时高温热流影响而产生的一种变质作用。定向应力和静压力的作用一般较小,具有化学活动性的流体只起催化剂作用,围岩受变质作用后主要发生
重结晶和变质结晶,原有组分重新改组为新的矿物组合并产生角岩结构,而化学成分无显著改变。
②接触交代变质作用:在侵入体与围岩的接触带,围岩除受到热流的影响外,还受到具化学活动性的流体和挥发分的作用,发生不同程度的交代置换,原岩的化学成分、矿物成分、结构构造都发生明显改变,形成各种夕卡岩和其他蚀变岩石。
(2)动力变质作用指与断裂构造有关的变质作用的总称。它们以应力为主,有的伴有大小不等的热流,可分为3个亚类:
①碎裂变质作用:当岩层和岩石遭受断层错动时发生压碎或磨碎的一种变质作用,也有人称为动力变质作用(狭义的)、断错变质作用或机械变质作用。
②韧性剪切带变质作用:韧性剪切带指由韧性剪切作用造成的强烈变形的线状地带,可以有很大的宽度和长度。它与脆性断裂不同,剪切带内的变形是连续的,不发育明显的断层面,但又有相对位移。
③逆掩断层变质作用:逆掩断层导致的变质作用与剪切带变质作用有明显差异,主要影响其下盘和一部分上盘岩石,上盘即逆掩的岩石发生快速退化变质作用
13.简述构造运动的分类
【答案】构造运动引起地壳的岩层或岩体发生变形、变位留下的形迹,称为地质构造。地质构造在层状岩石中表现最为明显,研究得也最清楚。它的基本类型有:水平构造、倾斜构造、褶皱构造和断裂构造等。
(1)水平构造
相关内容
相关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