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7年安徽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622普通心理学考研仿真模拟题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思维

【答案】思维是指人脑借助言语、表象或动作实现的、对客观现实的概括和间接的反映。反映的是事物的本质特征和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思维具有概括性和间接性两个基本特征。思维不同于感知觉,但又离不开感知觉活动提供的感性材料。

2. 技能

【答案】技能是指通过练习而获得的复杂的专门的行为模式,可以分为动作技能与智力技能,动作技能亦称操作技能或运动技能,指经过练习而形成的,由一系列实际动作以合理、完善的程序构成的操作活动方式; 智力技能指经过练习而形成的,借助内部言语在头脑中进行的认知活动方式。

3. 意识

【答案】意识是人特有的一种心理反应形式,指个体对环境刺激及自身感受、记忆和思维的觉知以及对自身行为和认知活动产生、维持和中比的监控。意识概念本身很复杂,可以从不同的角度进行理解:①意识是一种知觉。在这个意义上,意识意味着“观察者”觉察到了某种“现象”或“事物”。②意识是一种高级的心理宫能。意识对人的身心系统起整合、管理和调控的作用。③意识是一种心理状态。它可以分为不同的水平和层次,从无意识

到意识,是一个连续体。

4. 内隐记忆研究常运用的间接测试

【答案】内隐记忆研究中常用的间接测试是指在测试阶段控制条件使被试没有意识地利用学习阶段所学材料的测验。经常运用的间接测试包含语言与非语言的间接测验。语言的间接测验有补笔测验、模糊字命名、词汇判断以及单词确认等测验形式。非语言信息的间接接验包括熟悉物体的非语言信息的间接测验、熟悉和不熟悉人物面孔的间接测验和新异物体和图案的间接测验。

5. 价值观

,指主体按照客观事物对其自身及社会的意【答案】价值观,也称“价值观念”、“价值取向”

义或重要性进行评价和选择的原则、信念和标准,是一个人思想意识的核心,对个人的思想和行为具有一定的导向和调节作用。它是个体对事物及意义评价的观念系统,即推动并指引人们采取决定和行动的价值取向和标准。它是个体在社会化过程中通过成人的教育、强化以及观察学习等方式将社会价值逐步内化而形成的。

6. 内隐记忆研究常运用的问接侧试

【答案】内隐记忆研究中常用的间接测试是指如果在测试阶段控制条件使被试没有意识地利用学习阶段所学材料,则这些测验就是间接测试。内隐记忆研究中经常运用的间接测试包含语言与非语言的间接测验。语言的间接测验有补笔测验、模糊字命名、词汇判断以及单词确认等测验形式。非语言信息的间接测验包括熟悉物体的非语言信息的间接测验、熟悉和不熟悉人物而孔的间接测验和新异物体和图案的间接测验。

7. 创造性

【答案】创造性又称创造力,是指个体不受常规的束缚而能灵活运用知识、经验,产生新思想,或发现和创造新事物的能力。它是成功完成某种创造性活动所必需的心理品质。作为其重要成分的发散思维,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创造能力的高低。人在进行创造性活动时,既需发散思维,也需聚合思维,任何成功的创造性都是这两种思维整合的结果。

8. 马赫带现象及机制

【答案】马赫带现象是指在视觉效应的研究中,发现明度感觉并不完全与光强变化相符,故存在一种明度对比的视觉效应。例如,人们在明暗交界处感到明处更亮而暗处史黑的现象被称为“马赫效应”或“马赫带”。

这种现象的机制是感觉神经系统中存在的侧抑制。侧抑制是指相邻的感受器之间能够相互抑制对方向上行发放神经冲动的现象。因此,单一感受细胞的神经电活动会受到周围细胞活动的影响。当人同时看明暗相间的区域时,明亮区域对感受细胞的刺激比黑暗区域的刺激强得多,明亮区域的强刺激会抑制与黑暗区域相对应的感受细胞的反应,这就加强了对明暗交界处的反应差别,形成强烈的感觉对比。马赫带现象属同时对比,是由同一感受器同时接受两种刺激的作用而产生的对比。

9. 动机

【答案】动机是指激发和维持有机体的行动,并使该行动朝向一定目标的心理倾向或内部驱力。美国心理学家武德沃斯被认为动机是决定行为的内在动力。具有三方面功能:激发功能,激发个体产生某种行为; 指向功能,使个体的行为指向一定的目标; 维持和调节功能,使个体的行为维持一定的时间,并调行为的强度和方向。

10.主题统觉测验

【答案】主题统觉测验是由美国心理学家默里创立的投射测验。它的原理是,当一个人解释一种含糊不清的社会性情境时,他就易于表现出自己的人格特点。

在测验中,测验者会提供二十张图片,其中有些图片是比较抽象的,大部分则具体形象但模棱两可,要求被评者根据呈现的图片中的人物和背景,用自己的理由编造一段相对完整的故事。然后由测试者根据默里提出的基本记分原则对被评者叙述的故事进行记分和解释。由于主观性比较强,所以此测验对测验者要求较高,且结果不易解释。但与其它投射测验比较,此测验的效度

得到较多证据支持,被公认为较好的临床心理诊断工具。

二、简答题

11.请简述影响智力发展的因素。

【答案】影响智力发展的因素包括先天因素和后天因素两个方面。先天的因素指遗传素质。后天的因素指对遗传素质产生影响的环境教育和活动等。影响智力发展的具体因素如下:

(1)遗传素质

遗传素质是指有机体与生俱有的某些生理解剖的特点,即表现在人的感觉器官、运动器官以及脑的结构和机能方面的特点. 它是人的能力形成的自然前提和物质基础,没有这个前提就谈不上能力的形成与发展。

(2)环境和教育

①产前环境

胎儿在出生之前生活在母体的环境中,这种环境对胎儿的生长发育以及出生后智力的发展都有重要影响。

②早期经验的作用

从出生到青少年时期,是个人生长发育的时期,也是能力发展的重要时期,发展能力要重视早期环境的作用。首先,丰富的环境刺激有利于儿童能力的发展。其次,母亲的抚爱和关心对儿童智力的发展有十分重要的影响。缺乏母亲抚爱的婴儿,可能出现智力发展上的问题。有安全感的孩子喜欢探索环境,而探索环境正是能力发展的重要条件。

③学校教育的作用

学校教育是对年轻一代施加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影响。学生通过系统地接受教育,不仅要掌握知识和技能,而且要发展能力和其他心理品质。对儿童和青少年来说,发展能力是与系统学习和掌握知识技能分不开的。在学校中,课堂教学的正确组织有利于学生能力的发展。

(3)实践活动

实践活动是智力发展的必经途径和必要条件。人的各种能力都是在社会实践活动中最终形成起来的。离开了实践活动,即使有良好的素质、环境和教育,能力也难以形成和发展起来。

(4)主观能动性

能力的提高离不开人的主观努力,即人的自觉能动性。一个人刻苦努力,积极向上,具有广泛的兴趣和强烈的求知欲,他的能力就可能得到发展。

总之,能力既依赖于某些生物学的因素,也依赖于教育和环境的因素。通过掌握影响能力形成和发展的因素,可以更合理、更有效地发展自己的能力。

12.生活中经常听人说,“这个人好有气质噢! ”“这个人性格好! ”请问心理学上指的性格与气质是一回事吗?

【答案】性格与气质是人格中既有区别又有联系的两个方面,它们不是一回事儿。

(1)性格与气质的区别表现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