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南京航空航天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836管理学原理考研核心题库
●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知识工资
【答案】知识工资是指一个员工的工资随着他能够完成的任务的数量增加而增加。知识工资增加了公司的灵活性和效率,因为公司需要做工作的人会越来越少。但要贯彻这项计划,公司必须有一套高度发达的员工评估程序,必须明确工作岗位,这样工资才可能随着新工作的增加而增加。
2. 组织精神
【答案】组织精神是指组织经过共同奋斗和长期培养所逐步形成的认识和看待事物的共同心理趋势、价值取向和主导意识。组织精神是现代意识与组织个性相结合的一种群体意识,往往以简洁而富有哲理的语言形式加以概括,通常以厂歌、厂训、厂规、厂徽等形式表现出来,是组织经营宗旨、价值准则、管理信条、发展规划的综合体现,是构成组织文化的基石。
组织精神是指导组织运作的哲学思想和主导意识,通过领导者的引导、宣传、教育、示范以及员工的积极参与配合,在长期的管理实践中逐渐形成,它反映了一个组织的基本素养和精神风貌,是凝聚组织成员的精神动力。
3. 速动比率
【答案】速动比率是指流动资产和存货之差与流动负债之比。该比率是衡量企业资产流动性的一个指标。当企业有大量存货且这些存货周转率低时,速动比率比流动比率更能精确地反映客观情况。速动比率的高低能直接反映企业的短期偿债能力强弱,它是对流动比率的补充,并且比流动比率反映得更加直观可信。如果流动比率较高,但流动资产的流动性却很低,则企业的短期偿债能力仍然不高。
4. 管理的领导职能
【答案】领导职能,是指管理者为了实现组织目标而对被管理者施加影响的过程。管理者在执行领导职能时,一方面要调动组织成员的潜能,使之在实现组织目标的过程中发挥应有作用; 另一方面要促进组织成员之间的团结协作,使组织中的所有活动和努力协调统一。其具体途径包括:激励下属、对他们的活动进行指导、选择最有效的沟通渠道、解决组织成员之间以及与其他组织之间的冲突,等等。
二、简答题
5. 与法律相比,伦理有哪些特征? 伦理与法律及效益的关系各是怎样?
【答案】伦理是指人与人相处的各种道德准则,而法律是指一整套前后一致的、公开的、被广为接受的、带有强制性的普遍的规则。
(1)伦理的特性
①非强制性。伦理靠社会舆论、传统习惯和内心信念起作用,体现了自觉性和内在性。社会舆论通过普遍存在于社会成员中的一种特殊心理机制一一荣辱心,而对个人产生强大的约束力。良心和义务也是使社会舆论起作用的个人自我控制的道德心理机制。
②非官方性。伦理是约定俗成的,不像法律那样需要通过行政命令或法定程序来制定或修改。个人的伦理评判也无须官方的批准。
③普适性。除了少数不具备行为意识的人,所有人都要受伦理的指导、调节和约束。法律只对违法者起作用。伦理则对包括违法者在内的一切人起作用。
④扬善性。伦理既指出什么是恶的、不应该的,也指出什么是善的、应该的。它不仅对不符合伦理的行为予以批评、谴责,也对符合伦理的行为,尤其是高尚的行为,予以褒奖、鼓励。
(2)伦理与法律的关系
①伦理与法律在内容上相互渗透。伦理是不成文的法律,法律是最低程度的伦理。伦理规范往往是法律制定、修改、废止的依据。许多法律起初只是伦理规范,后来随着问题严重性和公众呼声的提高,这些伦理规范升格为法律。
②伦理与法律在作用上相互补充。伦理可以引导人们遵守法律,而法律可以作为维护伦理的威慑力量。伦理可以用来防范尚未发生的违法行为,而法律可以用来制止已经发生的违法行为。
(3)伦理与效益的关系
①企业的伦理经营意味着企业注重维护利益相关者的利益,需要采取行动并付出一定的成本,采取伦理经营的企业通常设立远大目标,把伦理分析融进决策中,能吸引并留住人才,信誉卓著从而赢得较多的顾客,在经营困难时能得到利益相关者的理解与支持等,这些都有助于企业获取较高的经济效益。
②在企业的伦理经营与长期效益之间有某种程度的正相关关系。没有确凿的证据表明企业的伦理经营会显著损害其长期效益。
③效益与伦理具有兼得的可能性。
④效率有两个基础,一个是物质技术基础,一个是道德基础。只具备效率的物质基础,只能产生常规效率。有了效率的道德基础,就能产生超常规的效率。
6. 从企业发展的角度来看,其国际化过程可分为哪几个阶段?
【答案】企业发展的国际化过程可分为以下几个阶段:
(1)出口阶段。出口贸易通常是一个企业“走向世界”的最初方式,也是企业尝试国际化经营的初始阶段。一般来说,企业的出口活动开始是偶尔的,然后才是主动和大规模的。如卡乌斯基尔就曾指出,企业出口活动的展开是山不规则的行为为起点,然后再逐步走向以间接出口方式
为主的试验性阶段和以直接出口为主的积极出口阶段。在这一过程中,出日所面临的首要任务是正确地选择能对企业长远发展提供战略机会的海外市场,并采取相应的战略措施。
(2)非股权安排阶段。随着出口活动的推进,国际市场了解的加深,企业开始尝试新的手段和方法。此时,特许经营、技术转移、合同制造等非股权安排成为企业国际化经营的新方式。在这一阶段,企业开始考虑如何通过有关经营方式的选择来达到对海外市场渗透和扩展的目的,以及如何调整和变革管理体制(如人力资源策略、营销体系与策略)、各种内部管理制度与组织结构等以应对企业国际化程度加深所带来的挑战。
(3)直接投资阶段。在这一阶段,企业的国际化经营活动不再仅仅以一般商业利益为目标,‘自还希望通过生产的国际化,实现全球范围内的资源优化组合,并最终实现生产利益和商业利益等综合利益的最大化。很显然,这一时期,企业所拥有的人、财、物、生产和经营管理的技术等条件亦己达到了一个新的阶段。企业面临的问题主要是,如何识别和判断目标市场出现的新机遇,如何对可供选择的投资机会进行有效的筛选,如何将新的扩张性行动与原有优势结合起来,以及如何推动企业所拥有的竟争优势向可持续化方向发展等。
7. 什么是古典管理理论? 它在管理学发展中有何重要意义?
【答案】古典管理理论是指20世纪初在西方建立起来的一些管理理论。这些管理理论都把组织中的人当作“机器”来看待,忽视“人”的因素及人的需要和行为,并且都没有看到组织与外部的联系,关注的只是组织内部的问题,这些理论包括科学管理理论、一般管理理论、行政组织理论,人们将这些理论统称为古典管理理论。具体内容如下:
(1)科学管理理论
①科学管理理论的概念
1911年“科学管理之父”泰罗在《科学管理原理》中提出了通过对工作方法的科学研究来改善生产效率的基本理论和方法并总结出了四条基本的科学管理原理。该理论目的是要改变传统的一切凭经验办事(工人凭经验操作机器,管理人员也凭借经验进行管理)的落后状态,使经验的管理转变成为一种“科学的”管理。
②科学管理理论的意义
泰罗的主张被认为是管理思想史上的一次“革命”。它使劳资双方关注的焦点从盈余的分配比例转向了如何设法通过共同努力把盈余的绝对量做大。同时泰罗还提出了如何提高劳动生产率的一系列科学的作业管理方法。他所倡导的科学管理理论是管理从经验走向理论的标志,对以后管理理论的发展也产生了深远影响,即科学管理的贡献是世界性的。
(2)一般管理理论
①一般管理理论的概念
1916年亨利·法约尔在《工业管理与一般管理》中提出了适用于各类组织的管理五大职能和有效管理的十四条原则,该理论站在高层管理者角度研究整个组织的管理问题。
②一般管理理论的意义
相关内容
相关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