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湖南农业大学公共管理与法学学院610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考研内部复习题及答案
● 摘要
一、概念解释
1. 资本原始积累
【答案】资本原始积累是指通过暴力使直接生产者与生产资料相分离,由此使货币财富与迅速集中到少数人的历史过程。这个过程发生在资本及与之相适应的生产方式形成前的历史阶段,所以称之为“原始积累”。用暴力手段剥夺农民的土地,是资本原始积累过程的基础; 利用国家政权的力量进行残酷的殖民掠夺是资本原始积累的又一个重要方式。
2. 资本的有机构成
【答案】资本的技术构成和资本的价值构成之间存在密切关系。资本的技术构成决定资本的价值构成,并通过价值构成表现出来。为了表现它们之间的关系,马克思把这种由资本技术构成决定并能反映技术构成变化的资本价值构成,称为资本的有机构成,它的公式是:C :Vo
3. 国家垄断资本主义
【答案】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是国家政权和私人垄断资本融合在一起的垄断资本主义。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在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前就开始形成,在两次大战期间得到一定的发展。而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至现在,国家垄断资本主义获得广泛而迅速的发展。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是科技进步和生产社会化程度进一步提高的产物,是资本主义基本矛盾进一步尖锐化的结果。
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主要形式有四种:
(1)国家所有并直接经营的企业;
(2)国家与私人共有、合营企业;
(3)国家通过多种形式参与私人垄断资本的再生产过程,包括国家向私人垄断企业订货、提供补贴等;
(4)宏观调节和微观规制。
宏观调节主要是国家运用财政政策、货币政策等经济手段,对社会总供求进行调节,以实现经济快速增长、充分就业、物价稳定和国际收支平衡的基本目标。微观规制则主要是国家运用法律手段规范市场秩序,限制垄断,保护竞争,维护社会公众的合法权益。
4. 量
【答案】量是指事物的规模、程度、速度等可以用数量关系表示的规定性。量变是事物数量的增减和次序的变动。
5. 唯物辩证法的特征
【答案】事物是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的,所以联系的观点和发展的观点是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观点和总特征。
(1)联系是指事物内部诸要素之间以及事物之间的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和相互制约。联系的
特点是客观性、普遍性、多样性。系统是由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若干要素组成的具有稳定结构和特定功能的有机整体。
(2)运动是物质的固有属性,是指事物的一般变化和过程,标志事物变动不定的动态过程。变化是指运动的一般内容。发展是在运动、变化的基础上进一步揭示事物运动、变化的整体趋势和方向性规范。发展的实质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二、简答题
6. 简述社会资本扩大再生产的实现条件。
【答案】资本主义再生产的特点是扩大再生产。资本家获得无偿占有的剩余价值后,并不是将其完全用于个人消费,而是将一部分转化为资本,用以购买追加的生产资料和劳动力,使生产在扩大的规模上重复进行,这就是资本主义的扩大再生产。
(1)社会再生产的核心问题是社会总产品的实现问题,即社会总产品的价值补偿和实物补偿问题。马克思将社会总产品在物质上划分为两大部类,在价值上划分为三个组成部分。社会总产品在价值形态上又叫社会总价值,它划分为包括在产品中的生产资料的转移价值(c )和凝结在产品中的由工人必要劳动创造的价值(w ),以及凝结在产品中的由工人在剩余劳动时间里创造的价值(m )。社会总产品在物质形态上,根据其最终用途可以区分为用于生产性消费的生产资料和用于生活消费的消费资料。相应地,社会生产可以划分为两大部类,第一部类(I )由生产生产资料的部门所构成,其产品进入生产领域; 第二部类(II )由生产消费资料的部门所构成,其产品进入生活消费领域。
(2)社会再生产的顺利进行,要求生产中所耗费的资本在价值上得到补偿,同时要求实际生产过程中所耗费的生产资料和消费资料得到实物的替换,否则社会再生产就会停顿,人类社会的生存和发展就会受到威胁。
(3)社会总产品在实物上得到替换,在价值上实现补偿,客观上就要求两大部类内部各个产业部门之间和两大部类之间保持一定的比例关系。生产资料的生产和消费资料的生产既要保证简单再生产的实现,更要保证扩大再生产的实现。生产资料的生产既要满足两大部类对消耗掉的生产资料的补偿,也要保证两大部类扩大生产规模后对追加生产资料的需求。消费资料的生产则既要满足两大部类劳动者的个人消费和社会消费,也要满足扩大生产规模后对追加消费资料的需求。上述比例不只是总量上的比例,还是结构上的比例。只有两大部类的生产不仅在规模上,而且在结构上保持一定的比例,社会总产品的价值补偿和实物替换才能正常实现,社会再生产才能顺利进行。
7. 相较之与自然规律,社会规律的特殊性是什么?
【答案】(1)自然规律是自然现象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社会规律是通过人们的活动表现出来的社会生活过程诸现象间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自然规律和社会规律都有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内容,客观性是其根本特性,自然规律和社会规律是不能被创造和消灭的,违背规律将会受到惩罚。
(2)自然规律和社会规律有重要区别
①自然规律是作为一种盲目的无意识的力量起作用; 社会规律则是通过抱有一定目的和意图的人的有意识的活动实现的,在社会规律中既存在着客观制约主观的关系,又存在着主观制约客观的关系。
②自然规律只要具备了同样的客观物质条件就可以以完全相同的形式反复出现。社会规律则是历史的,在不同的社会、国家、民族以及不同的历史阶段都有不同的表现形式。这就使认识社会规律比认识自然规律困难得多。社会矛盾的成熟程度以及人们认识的局限性和阶级的局限性也影响着人们对社会规律的认识。人们对社会规律的认识是一个不断深化的过程,往往要经过反复实践、反复探索,才能达到正确认识。
(3)社会规律的特殊性主要体现在社会规律有着自己特殊的矛盾运动规律
①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规律: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 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具有能动的反作用。
②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矛盾运动规律: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具有反作用。
③社会基本矛盾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基本矛盾、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基本矛盾。
④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人民群众在创造历史过程中的决定作用,人民群众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
⑤社会发展是历史决定性和主体选择性的统一。历史决定性是指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性,它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饿,主体选择是在既定的历史条件下对社会生活未来发展的多种可能的方向、目标、方式的选择。
8. 简述矛盾的斗争性及其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
【答案】(1)矛盾的斗争性:
矛盾的斗争性是指矛盾着的对立面之间相互分离、相互排斥、相互限制、相互否定的性质、倾向和趋势。
(2)矛盾的斗争性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①在事物量变过程中,矛盾的斗争性推动矛盾双方力量对比和相互关系的变化,为质变做准备。在矛盾双方相互排斥、相互斗争的过程中,双方的力量此消彼长,造成矛盾双方发展的小平衡,使力量对比和相互关系发生变化,从而使事物发生量变,为质变创造条件。
②在事物质变过程中,斗争突破事物存在的限度,促成矛盾的转化,实现事物的质变。当矛盾双方力量的消长达到某一限度时,只有通过矛盾斗争才能突破这个限度,使旧的矛盾统一体分解,新的矛盾统一体产生,才有事物的质变。
9. 简述马克思主义三个组成部分之间的关系。
【答案】(1)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的主要组成部分。
①马克思主义哲学是马克思主义全部学说的理论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