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华北电力大学(保定)政教部805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考研内部复习题及答案
● 摘要
一、辨析题
1. 对待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正确态度应该是坚持和发展。
【答案】正确。具体分析如下:
马克思主义是客观真理,又是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的统一。因此,我们的正确态度就是“坚持”和“发展”的统一。
一方面,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批判“过时论”,马克思主义的许多理论在160多年的今天任然被证明是对的。另一方面,马克思主义理论必定随着时代、实践和科学的发展而不断发展,要与时俱进,不断创新。马克思主义的生命力在于创新。只有进行创新,才能不断发展。创新又是以坚持和继承为前提的。把继承和创新统一起来,理论才能真正顺应时代和实践的呼唤,体现与时俱进的要求。要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又要谱写新的理论篇章; 要发挥革命传统又要创造新鲜经验。
2. 脱离物质的运动和脱离运动的物质都是不可想象的,因此,运动就是物质,物质就是运动。
【答案】该说法错误。具体分析如下:
唯物辩证法认为,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物质和运动是不可分割的。
(1)世界是物质的,而物质是运动的。运动是物质的存在方式和根本属性。运动是标志一切事物和现象的变化及其过程的哲学范畴。运动是物质的固有属性,物质世界运动发展的根本原因不在别的什么地方,而就在物质世界本身。
(2)物质和运动是不可分割的,一方面,运动是物质的存在方式和根本属性,物质是运动着的物质,脱离运动的物质是不存在的,设想不运动的物质,将导致形而上学; 另一方面,运动是物质的运动,物质是运动的主体。物质是一切运动变化和发展过程的实在基础和承担者,世界上没有离开物质的运动,任何形式的运动,都有它的物质主体,设想无物质的运动,将导致唯心主义。
(3)各种运动形式的承担者都是物质,世界上不存在没有物质的运动。任何领域中的任何形式的运动,都以物质为其现实基础。所以脱离物质的运动和脱离运动的物质都是不可想象的。
(4)物质和运动不可分,但并不是说二者没有区别。运动不是物质,物质也不是运动。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运动是物质的存在力一式和根本属性,运动不过是作为物质的根本属性而存在着。
3. 某种社会主义模式的失败,不等于整个社会主义事业的失败。
【答案】这种说法正确,具体分析如下:
因为不同国家不仅生产力发展水平不同,而且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均存在差异性,同时,无产阶级政党自身成熟程度的不同,阶级基础与群众基础的构成状况的不同,革命传统不同,以
及历史和现实的、国内和国际的各种因素的交互作用,这决定了社会主义发展道路是多种的,模式是多样的。坚持社会主义,不等于坚持某种单一的社会主义模式; 改革或抛弃某种社会主义模式,不等于改掉或抛弃社会主义; 某种社会主义模式的失败,也不等于整个社会主义事业的失败。
二、简答题
4. 简述评价历史人物的原则。
【答案】唯物史观主张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并不否认个人在历史上的作用。唯物史观从人民群众创造历史这一基本前提出发,科学地说明了个人在历史上的作用。历史人物是一定历史事件的主要倡导者、组织领导者或思想理论、科学文化的重要代表人物。唯物史观主张评价历史人物时,应该坚持历史分析方法和阶级分析方法。
(1)历史分析方法
要求从特定的历史背景出发,根据当时的历史条件,对历史人物的是非功过进行具体的、全面的考察。要尊重历史事实,如实反映历史人物与当时社会历史条件的关系,如实反映历史人物的历史作用和历史地位。
(2)阶级分析方法
要求把历史人物置于一定的阶级关系中,同他所属的阶级联系起来加以考察和评价。在历史上,阶级的局限性决定了它的代表人物的局限性。
(3)评价无产阶级领袖评价无产阶级领袖人物,同样应该坚持历史分析方法和阶级分析方法。对于无产阶级领袖的功绩和失误,应放到特定的历史条件下来认识,做出实事求是的评价,还必须正确认识领袖与群众、阶级和政党之间的关系。无产阶级领袖在历史上的作用,取决于对历史发展规律的认识程度以及同人民群众的结合程度。
5. 有人认为,“理想、理想,有利就想; 前途、前途,有钱就图。”
运用辩证唯物主义的有关原理评析此观点以及对待利益和理想的正确态度。
【答案】(1)对此观点的评析:
①辩证唯物主义原理认为,物质决定意识,意识能动地反作用于物质。先进的正确的意识指导人们的实践,对客观世界的改造起促进作用; 落后的错误的意识指导人们的实践,对客观世界的改造起阻碍作用。
②理想、前途是人们对未来的设想,属于意识的范畴,利益、金钱是人们的物质利益的关系,属于社会的物质范畴。因此,理想和利益、前途和金钱的关系属于意识与物质的关系,两者既有区别、又有联系,理想、前途是在现实的物质利益基础上产生的,理想、前途是为了实现长远的根本利益。我国今天的现实正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正沿着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前进,我国人民的共同理想和目标就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这是全国人民共同的长远的根本利益。正是全国人民的这一共同理想,指引着我国人民奋发图强、艰苦创业,推动着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不断前进。
③“理想、理想,有利就想; 前途、前途,有钱就图。”的观点,把理想同利益、前途同金钱混同,在哲学理论上是一种庸俗唯物主义观点,在价值观上是一种拜金主义观点,用这种观点来
指导人生、指导行为,就可能导致为了金钱而不择手段,产生损公肥私、损人利己的违法乱纪、违背道德的行为。因此这种观点不仅是错误的,而且是有害的。
(2)对待利益和理想的正确态度:
当代中国青年是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接班人和建设者,应当树立正确的利益观、价值观、理想观,把国家、人民的利益放在第一位,坚持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结合,坚持社会的共同理想和个人理想的结合,为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目标而奋斗。
6. 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形式有哪些?
【答案】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是国家政权和私人垄断资本融合在一起的垄断资本主义。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主要形式有以下四种:
(1)国家所有并直接经营的企业,包括:满足国家自身需要的国有企业,提供公共产品的国有企业,高科技、高风险新兴工业部门中的国有企业和一般工业部门中的国有企业。
(2)国家与私人共有、合营企业,包括:国有企业将一部分股份出售给私人国家和私人共同投资开办合营企业,国有企业和私人企业合并,国有企业对私人企业进行参股和国有企业转由私人企业租赁或承包经营。
(3)国家通过多种形式参与私人垄断资本的再生过程,包括:国家作为商品和劳务的采购者,向私人垄断企业大量订购,为私人垄断企业提供了有保证的国家市场; 国家通过各种形式的津贴和补助,直接、间接地资助私人垄断企业; 国家通过社会福利开资,提高社会购买力,扩大消费需求,为私人垄断市场创造市场条件。
(4)宏观调节和微观规制。宏观调节主要是由国家运用财政政策、货币政策等经济手段,对社会总供给和需求进行调节以实现经济快速增长、充分就业、物价稳定和国际收支平衡的基本目标。微观规制则主要是国家运用法律手段规范市场秩序,限制垄断,保护竞争,维护这回公众的合法权益。
7. 有人认为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资本主义是“垂而不死,腐而不朽”,你怎么看待资本主义在战后的发展状况?
【答案】资本主义必然为更加美好的社会制度所代替,并不意味着资本主义社会将在短期内自行消亡。资本主义制度目前还能为生产力的发展提供一定的空间,向社会主义的转变会触及资产阶级的根本利益,必然会遭到阻挠和反抗,因而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的过渡必然是一个复杂的、长期的历史过程。人类社会发展史己经证明,一种新的社会经济制度取代旧的社会经济制度,总是要经历一个长时期的、曲折复杂的历史过程。特别是社会主义制度代替资本主义制度更是长期而曲折的,这是因为:
(1)一种社会经济制度退出历史舞台,必须是这种生产关系已经不能继续容纳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2)从世界范围来看,一种新的社会制度要彻底战胜旧的社会制度,归根到底要求新的社会制度比旧的社会制度创造出更高的劳动生产率。社会主义社会是比资本主义社会更高级的社会形态,它应当创造出比资本主义更高的劳动生产率。但是迄今为止,建立起社会主义制度的国家都
相关内容
相关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