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郑州大学公共管理学院818社会保障学之社会保障学考研仿真模拟五套题
●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英国新《济贫法》
【答案】英国新《济贫法》是指1834年英国议会通过的著名的《济贫法修正案》,它确立了“劣等处置”与“济贫院”规则,实现了减少济贫税的目标,从而赢得了社会上层与中产阶级的欢迎,却因缺乏人道而遭到了下层民众的诅咒。尽管依据《济贫法》确定的济贫制度与现代社会保障制度不能相提并论,尽管这种立法极不平等并事实上亦未使济贫活动成为一项固定的、经常性的制度,但它毕竟是通过法律的形式将早期的社会保障活动固定了下来,从而埋下了社会保障制度化的种子,这显然是一个历史性的进步。
2. 刚性发展
【答案】刚性发展是指社会成员对社会保障需求不断增长的结果,也是现代社会保障走向制度化之后的客观结果,是指社会保障的项目不断增加,覆盖范围扩大,保障水平是逐步提高的。社会保障制度在刚性增长的总体趋势下,还呈现出阶梯式持续发展规律,即社会保障的项目会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及社会成员社会性保障需求的增长而不断增加,社会保障体系会在发展中不断膨胀。
3. 工伤预防
【答案】工伤预防是指事先防范工伤事故和职业病的发生,减少工伤事故和职业病的隐患,改善和创造有利于劳动者健康的、安全的生产环境和工作条件,保护劳动者在生产和工作环境中的健康与安全。工伤预防工作注重在生产工作全过程中对工伤事故、职业病的防范和降低其发生率,注重对己经发生的工伤事故、职业病加以总结和科学研究、分析。工伤预防与工伤保险之间存在着既相区别又相联系的关系。
4. 初次分配
【答案】国民收入初次分配是在国民收入生产部门内部各集团、各阶层及其成员之间进行的分配,是在产品和劳务的生产过程中,按照各种要素主体对产出直接做出的贡献大小给予的货币补偿。在初次分配中,国民收人被分解为三个部分,即国家收入、企业收入和职工个人收入,初次分配强调效率原则。在完全的市场经济条件下,初次分配的具体操作、运行和产生的结果都是由市场来实现的,强调市场中各主体的权力仅在于通过自身需求和供给行为对初次分配产生影响,分配效率的高低取决于市场经济的发展程度
5. 住房救助
【答案】住房救助是指政府向低收入家庭和其他需要保障的特殊家庭提供住房租金补贴或以低廉租金配租住房的一种社会救助。其实质就是由政府承担住房市场费用与居民支付能力之间的差额,解决部分居民因住房支付能力不足而居无定所的问题。
6. 住房福利
【答案】住房福利是指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解决国民住房问题的社会福利制度,满足人们的基本住房需要。包括廉租房制度、经济适用房制度、住房公积金制度和住房金融政策。住房福利遵循的原则如下:①居民住房福利普遍性原则; ②住房消费需求优先原则; ③存款购房优先原则; ④低收入者优先原则; ⑤资源占用补偿原则。
7. 智利模式
【答案】智利模式是指具有智利特点的强制储蓄模式,智利现行的养老金私营化制度规定,职工必须按工资收入的10%按月缴纳保险费,并存人个人退休账户,企业小缴费。在基金的运行中,智利采取的是由相互竞争的养老基金公司负责管理个人账户基金,注重基金的投资运营和保值增值。保险金待遇主要取决于个人退休账户积累额及投资收益状况。当职工达到法定退休年龄后,通过不同方式领取退休养老金。智利在推进养老金私营化模式时,政府从立法、运行机制及监控体系等方面发挥作用,以确保基金的有效运营和保值增值。
8. 社会福利
【答案】社会福利是指国家为促进人类幸福、疗救社会病态的规范的社会行为。狭义的社会福利制度仅指为帮助特殊的社会群体、疗救社会病态而提供的各种福利服务,它在社会生活中是补缺性的,涉及的是传统社会工作的内容,宗教和慈善机构、邻里和社区等在其中起着重要作用。广义的社会福利制度则包括医疗服务、教育、住房福利以及社会工作服务和对个人的社会服务等。
二、简答题
9. 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内设的社会保险事务管理机构有哪些?
【答案】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内设的社会保险事务管理机构有:
劳动和社会保障部是全国劳动和社会保险事务的主管部门,包括养老保险、失业保险、医疗保险、工伤保险、生育保险以及社会保险基金等均是其管理职责范围内的事务。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内设的社会保险事务管理机构有:
(1)法制司。负责起草包括社会保险在内的劳动和社会保险法规政策。
(2)养老保险司。负责基本养老保险事务的管理。
(3)失业保险司。负责失业保险及相关事务的管理。
(4)医疗保险司。负责医疗保险、生育保险等事务的管理。
(5)工伤保险司。负责工伤保险事务的管理。
(6)社会保险基金监督司。综合管理各项社会保险基金监督工作。
(7)农村社会保险司。负责乡村社会保险事务的管理。
(8)直属事业单位。例如:社会保险事业管理中心,负责全国社会保险经办机构的指导与管理; 社会保险研究所,负责社会保险理论与政策的研究工作。它们虽然不在行政序列之中,但又直接为社会保险管理服务。
地方各级政府中的劳动和社会保障行政部门,也按此设置内部机构。
10.简述英国经济学家庇古是如何区分“经济福利”与“社会福利”的?
【答案】英国经济学家庇古是这样区分“经济福利”与“社会福利”的:
庇古的福利经济学是建立在边际效用价值学说基础之上的。他认为,一个人的福利在于其本人的满足度,包括对物质占有的满足; 也可以是知识、情感、欲望等方面的满足。全部的福利即是对上述所有要素的满足。这种满足在经济学上可用效用加以表达和衡量,边际效用越大,其满足程度就越高。在经济学中,通常可以用单位商品的价格和价格的波动来计算效用的大小和波动。对于一个国家而言,全社会的经济福利可以用国民收入来表示,国民收入是一国国民的个人福利的总和,国民收入总量愈大意味着国民福利或全社会的福利愈大。
(1)经济福利
要增加经济福利,就要增加国民收入。这涉及两个方面:
①通过资源在生产中的配置使得社会产品的数量增加,国民收入量达到最大化
这里,要增加社会产品量,就必须使生产部门中的配置能够达到最优状态,否则就不能最大限度地增加国民收入量。为此,庇古从边际私人纯产值和边际社会纯产值的概念和关系加以论证。他认为,在边际私人纯产值与边际社会纯产值相等时,社会资源配置达到最优化,国民收入达到最大量。但在现实经济生活中,这两者依靠自由竞争市场是难以求得平衡的。所以需要政府制定政策、采取税收措施加以调节。
②通过国民收入的分配和均等化
把富人的一部分收入转移给穷人,以增加穷人的实际收入而又不减少国民收入的措施来增加经济福利。为什么通过收入的转移能够增进社会经济福利水平呢? 庇古是以边际效用递减规律为根据得出通过收入转移能够增进社会经济福利水平的结论的。按边际递减规律,货币等财富的边际效用是随着数量的增加而递减的。一个人的收入越多,货币收入的边际效用越小; 而收入越少,其货币收入的边际效用就越大。因此,政府通过一些收入转移的措施,把货币收入从高收入者处“转移”一些给低收入或无收入者,就可以增加社会总的货币边际效用,使社会总的满足度增加。
(2)社会福利
富人向穷人转移收入有征收累进的所得税和遗产税等强制的转移,也有富人自愿地捐赠和举办福利设施等自愿的转移。庇古认为,自愿转移比强制转移要好,福利措施应当以不损害资本增值和资本积累为宗旨,否则会减少国民收入和社会福利。具体地说,收入转移后,补贴穷人的方法包括多种社会保障服务计划,如养老金、免费教育、失业保险、医疗保险等。通过这些途径的
相关内容
相关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