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7年江苏师范大学文学院比较文学理论考研复试核心题库

  摘要

一、简答题

1. 什么是译介学?

【答案】译介学是以跨民族、跨语言、跨文化与跨学科为比较视域而展开的异质文学翻译互动研究。其学理基础是“国别文学”与国际文学交流的存在。

2. 怎样理解文学比较“X 加Y ”的硬性类比较模式。

【答案】对托尔斯泰小说《安娜·卡列尼娜》中的安娜与曹禺戏剧《雷雨》中的繁漪这两个女性形象进行表面上同异的硬性比较。这是一种典型的文学比较在“X 加Y ”的模式中寻找双方表面的同异点,安娜是“X ”,繁漪是“Y ”。具体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1)“X 加Y ”的硬性类比较模式的理由

因为安娜与繁漪同是女性,她们俩各自都有一个富庶且有着相当社会地位的家庭,但她们又都有一个给她们支撑脸面但又极度缺憾爱情的丈夫; 她们都有冲破这个家庭追寻爱情自山的欲望,并且她们都大胆地冲出了家庭的阴影找到了自己的情人,但最终又都被自己所钟爱的情人抛弃。如上所言,法国学派追寻的事实材料关系在这里也无法成立,因为至今为止,也没有任何实证材料在迹象卜说明曹禺在塑造繁漪这个人物形象时直接受托尔斯泰笔下安娜的影响。

(2)文学比较可以人物之间及其背景的差异性

文学比较不仅可以罗列两种民族文学作品之间表面上的类似性,还可以从表面上罗列安娜与繁漪这两个女性人物之间及其背景的差异性。安娜的丈夫卡列宁是一位上层社会的官僚,繁漪的丈夫周朴园是一位封建色彩浓厚的资本家; 卡列宁的冷漠是伪善的冷漠,周朴园的冷漠是残酷的冷漠; 安娜要冲出的是一个贵族家庭,繁漪要冲出的是一个封建专制家庭; 安娜是具有个性解放色彩的资产阶级贵族女性,繁漪是具有个性解放色彩的封建阶级富家女性; 安娜的形象美丽,她总是以一种迷人心魄的眼光凝视着第三者,繁漪的形象苦涩,她总是以一种病态般的忧郁伺机叩问第三者的心灵。甚至,还可以把两位第三者握伦斯基与周萍进行表面上同异性的罗列等等。

(3)这里关于安娜与繁漪的文学比较,从表面上看不仅跨越了民族一一中国文学与俄罗斯文学,并且也跨越了学科一一小说与戏剧,但由于这种文学比较没有把比较视域作为研究展开的本体,仅是对两种文学现象进行表面卜同异的罗列,所以这样的“比较”缺少内在的汇通与整合,只能够被定义为两种不同文学现象之间表面类同的“比附”。

3. 译介学具有哪三个特点? 根据这三个特点可提炼出译介学哪三种理论属性?

【答案】(1)译介学的特点

①译介学源于人与人之间的交流,作为过程和结果,又是人与人之间交流的产物。

②译介学之文学交往实践通常并不直接地表现为人能动地改造外部世界的实践活动,而主要

表现为人与人之间所进行的社会交往活动。

③译介学所面临的各种关系如作品与作者、读者、社会、民族以至生活等,都集中表现为“主体一主体”之间的关系。

(2)译介学的理论属性

①“文学交往实践”;

②“文本与主体对话”;

③“文学的跨国旅行”。

4. 怎样理解海外华文文学的文化身份与比较文学研究的关系?

【答案】海外华文文学的文化身份与比较文学研究的关系主要表现为:

(1)海外华文文学创作在文化身份上本来就是中国文化传统在外域民族、异质文化语境下与外域风情、人文的一种汇通、整合,如果我们仍然驻留在民族文学或国别文学研究的一元视域上来研究海外华文文学,这势必与海外华文文学创作的多重文化身份相悖立。

(2)在海外从事文学创作的华裔在文化身份上有两种主要的可能性

一是移民到海外,二是从小生活在海外。虽然他们大都获有在侨居国的永久居住权,但在血缘的民族身份上他们是中国人,并且受到了很好的本土教育。

(3)当他们在外域语境下持用汉语进行文学创作时,在审美意识上和文化价值上,他们在强调自己的文化身份是中国人。但是用比较文学的比较视域对海外华文文学进行观察,中国本土文学和海外华文文学还存在着不同文化身份的差异性。

5. 请思考文化研究的得与失。

【答案】对文化研究的评价一直是毁誉参半,赞同和提倡者认为它是一个充满活力的、多地区生长的、多学科的场所,反对者则斥之为一种寄生现象,是毁灭文化的刺耳杂音。

(1)文化研究的成功之处

英美的文化研究的兴起,是理解现代社会一文化的形成过程的一种努力。

工业化、现代化、城市化、大众传播媒介的流行、知识群体的瓦解、全球经济和大众文化的形成,这些普泛的历史发展状态在不同的民族国家旱现出不同的面貌,也导致产生了不同形态的文化研究。文化研究不仅是对这些事件编年史式的记录,也雄心勃勃地参与、甚至干预到其中,顺理成章地,文化研究者也不再把自己视为提供一种论述的学者,而是在政治上积极的参与者。

(2)文化研究的不足之处

开放的文化研究几乎没有什么学科的规定性和自身的一致性,这种流动性和未完成性却恰恰是它历来为人所称道的地方。文化研究之所以被称作解地域化的场所,正是在于它反对学科体制化,并以此为解决问题之道。然而,目前文化研究的发展越来越以新的方式被商品化和制度化,作为一个制度化的场地,它被重新刻上了自己一贯反对的那些学术和学科的礼仪规则。

文化研究自身的擅变引起的一个后果是,人们对它谈得越多,越不清楚自己在谈什么。于是,文化研究者似乎面临着跟当初比较文学者试图界定其学科性时相同的困境,这是一种非某个简单

的断言就可以解决的真正的二难处境。

6. 为什么说摆脱一切文化中心主义是比较文学学科确立和发展的前提?

【答案】文化中心主义是比较文学的障碍,它把比较文学研究中的自我和他者的关系,误认为是一种对峙的关系,任何文化中心主义都是有害的。

(1)西方中心主义的危害性

①西方中心主义使得西方人妄自骄傲自大,目中无人,从而被“囚禁在自己的文化囚笼中而不自觉”,失去了认识和汲取其他民族文化精粹的机会。

②在西方中心主义的视角下,其他民族不再拥有他们自己的形象,他们的形象成为一种虚构。由于西方中心主义的危害,比较文学的存在和发展受到了极大的影响。它使比较文学成为狭隘的民族主义者自我张扬的工具,又使比较文学成为殖民主义的帮手。

(2)本十主义的危害性

①本土主义是另一种文化中心主义,其危害性就在于它不顾历史的发展,不顾当前纵横交错的各方面因素的相互作用,只执著于在一个封闭的环境中虚构自己的文化原貌。无论是从比较文学在中国学术语境下的确立和发展来看,还是从作为民族文学或国别文学研究的中国古代文学、中国现当代文学的发展来看,本土主义的危害是非常大的。

②本土主义试图拒一切西方文学批评理论于国门之外. 坚决反对采用西方文学批评的话语来解读中国文学。同时,倡导民族中心论,并且以保守的、传统的、甚至有封建思想的传统文化,构建所谓的“东方中心”和“自我民族中心”。其结果必然是从根本上使比较文学研究丧失可能性,也使中国古代文学研究、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处于一种绝对的封闭状态。

二、论述题

7. 为什么说“对话”在比较文学研究中是必然的和可能的?

【答案】之所以说“对话”在比较文学研究中是必然的和可能的,原因在于:

(1)广义上看,各民族文化间的对话的必要性产生于当今世界的种种变化

①我们正处于一个文化转型时期,世界进入了信息时代,世界政治经济形式都发生了重大变化,并引起了思想观念的极大改观。人们逐渐认识到一切体系和中心都是相对的,都只是无限的宇宙、无限的时间的一小部分。

②要使一个体系富有活力,就必须在另一参照系的比照中,用一种“他者的”陌生眼光加以重新审视。这就促成了文化外求和横向开拓的必然性和迫切性。

(2)狭义上看,对话是比较文学研究摆脱西方中心主义和本土主义之后的必然选择

它关系到比较文学确立和健康发展的根本问题:

①对话作为一种研究方式,使得比较文学从过去的种种错误中解脱出来,为比较文学真正成为一个学科提供了可能性。

②对话作为一种具有哲学蕴涵的视角和态度,为比较文学学科的存在提供了理论证据。从比较文学发展史来看,这一点已经获得了人们极大的重视。西方学者也认识到,应该放弃欧洲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