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沈阳农业大学土地资源学(同等学力加试)复试仿真模拟三套题
● 摘要
一、简答题
1. 试述耕地保护对实现我国粮食安全的意义和对策。
【答案】(1)耕地保护对实现我国粮食安全的意义理论上,实现粮食安全有3个途径,即扩大耕地面积、增加单位面积耕地的产量水平、增加粮食进口量。但针对我国具体情况:扩大耕地面积,但后备耕地资源缺乏,同时,国际市场小会无限制地满足我国的粮食需求。因此,要实现我国的粮食安全,只有走稳定耕地面积、不断提高耕地地力水平的道路,否则没有出路。
①保护耕地数量是基础和前提只有保证了一定的耕地面积,农业生产,特别是粮食生产才有必要的空间和基地;
②保护耕地地力是满足中国今后对耕地产品数量需求不断增加的惟一或主要途径;
③保护耕地环境是满足中国今后对耕地产品质量要求的惟一选择。
(2)我国保护耕地的对策
①树立正确的思想观念;
②加强耕地保护的宣传;
③强化耕地的行政保护;
④强化耕地的法律保护;
⑤提高现有征地费标准;
⑥加强城市用地的产出率指标管理;
⑦加大对耕地的投入。
2. 土地资源学的研究内容主要包括哪些方面?
【答案】土地资源学的完整体系,应当包括如下几个方面的研究内容:
(1)土地资源学的基础理论研究
主要包括对土地和土地资源这个研究对象的科学界定和剖析; 对土地资源的基本特性的研究; 以及系统分析土地资源各个构成要素对土地资源的空间分布、综合质量和利用的影响规律,即研究各自然要素与土地系统整体结构和功能的相互关系。
(2)土地类型和土地资源类型:土地资源的空间分布规律的研究
研究土地资源的空间分布规律是土地资源学的重要内容。土地资源构成要素在空间分布上都具有很大的变异性,决定了土地资源的空间变异性很大。土地资源的空间分布规律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宏观规律性和区域特殊性。
(3)土地资源调查与评价:土地资源的数量和质量特征的研究
土地资源调查与评价是土地资源学研究体系中的核心内容,是研究区域土地资源的数量和质量特征的方法过程。
(4)土地生产潜力与土地人口承载力:人与土地的定量关系研究
土地资源学研究的重要内容就是要计算土地自然生产力和土地经济生产力两种土地生产力,并在此基础上,对土地上生产的食物可能养活的人口数量一一土地人口承载力进行定量研究,以便合理的协调人地关系,为土地利用的中长期规划、土地资源保护政策、甚至人口政策的制定提供科学的依据。
(5)区域土地资源的开发利用研究
主要应包括区域土地利用优化模式研究和区域土地资源的综合开发两个方面。
(6)土地资源的保护和管理
土地资源保护应该包括对土地资源数量上的减少控制和质量上的退化防治。土地资源管理是为了确立并巩固与社会中占统治地位的生产方式相适应的土地所有制、调整土地关系以及监督土地利用而由国家制定的包括法律、经济、技术等方面的措施,土地资源管理的研究重点应放在各项管理措施的制定、管理体系的建立、管理措施的实施等的方法论上。
3. 土地资源保护一般包括哪些方面的内容?
【答案】土地资源保护一般包括对土地资源的数量保护和对土地资源的质量保护。
(1)对己开发利用的土地资源,要坚持因地制宜、合理耕种、保护培养,并要节约用地,要防治土地沙化、盐碱化; 对己开垦的土地,如山地、海涂等必须进行综合调查研究,做出全面安排和统筹规划,使海涂得到合理的开发和利用。
(2)对已经破坏或退化的土地,确定待复垦土地被破坏的类型及其程度; 待复垦土地在被破坏前的自然适宜性和生产潜力; 复垦土地的工程地质条件和应用机械的可能性; 社会环境条件和经济因素等具体情况并编制土地复垦整理方案。完成土地资源的可利用状态的恢复。
目前我国最重要的保护内容是对耕地的保护,尤其是对基本农田的保护。对基本农田的保护不仅包括保证基本农田数量不减少,还包括保证基本农田质量不减退。
4. 土地人口承载力有哪几种计算方式? 投入水平和营养水平是如何确定的?
【答案】(1)土地人口承载力的计算方式
土地人口承载力具体的计算方式基本上可分两种:
①按每年人均多少千克粮食计算。
②按每人每天需多少卡的热和多少克的蛋白质,按不同年龄、不同劳动强度与不同性别的人折合为一个“平均人”,并将不同作物产品分别折合成热量与蛋白质量,并折算为相应的农业生态区内的单位面积的生产量,两者相除即得单位面积土地所能承载的人口潜力。
(2)投入水平和营养水平的确定
投入水平主要包括两方面的内容,一是改善土地状况的基础性投入; 二是具体生产过程中的常规生产性投入。根据相应的联合国的投入水平的分级指标来确定投入水平。
营养水平则根据当地居民的人均膳食热量和蛋白质等的数量和比值来确定。
二、论述题
5. 根据土地资源特点,如何分析西北干旱区是21世纪我国最有发展潜力的地区之一?
【答案】西部地区的土地具有以下特点:
(1)土地资源数量丰富,人均占有量高。西部地区12省(区、市)的面积占全国土地总面积的71.09%人均土地面积为全国平均水平的2.49倍。21世纪我国的人地矛盾不断加剧,如何缓解这一矛盾已经成为了一项重大课题,而西部地区丰富的土地资源为我国的土地资源利用提供了广阔的前景。
(2)土地资源类型多样,地区差异明显。我国西部地区的地形状况复杂多样,起伏极端,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有很多独特的土地类型,在其他地区无法复制。西部地区多样的土地资源类型为大开发中发展复合型农业提供了条件。
(3)未利用土地面积大,有开发利用潜力。截止2000年,西部地区未利用地占其土地总面积的33.5%,占全国未利用地的80%以上。
因此,在我国的土地资源基本己经开发到饱和的情况下,21世纪土地开发的重点必将放在对西部地区未利用土地的开发上。
6. 土地整理的意义和主要内容。
【答案】(1)土地整理是指通过采取各种措施,对田、水、路、林、村综合整治,提高耕地质量,增加有效耕地面积,改善农业生态条件和生态环境的行为。广义土地整理一般可分为两大类,即农地整理与市地整理。根据我国国情,现阶段土地整理的重点在农村地区。狭义土地整理指农地整理,土地整理包含土地开发、土地复垦。
(2)土地整理的意义
①推进土地整理是我国土地国情有客观要求
我国的人均耕地占有量不及世界平均水平的一半。随着我国人日的不断增长和经济的快速发展,用地需求日益增大,人地矛盾将更加尖锐,加大基本建设投资占用土地量还会增大。为了保证良好的生态环境对过度开垦的耕地还要退耕,这也是一个很大的量。决定了必须实行世界上最严格的土地管理制度,必须走推进土地整理、集约用地的道路。
②推进土地整理是实现耕地总量动态平衡的主要途径。
《土地管理法》规定国家严格控制耕地转为非耕地,要求各行政区域内的耕地总量不得减少。保证耕地总量的动态平衡,已成为国土资源部首要的工作目标。一方面,人口的增加、经济建设的发展、城市化的发展,从客观上提出了对土地的需要; 另一方面,由于新开发土地的后备资源往往处在生态敏感地区,稍有不慎就会有不好的环境后果。我国的土地后备资源的分布条件、生态条件决定了不能把开发土地作为补充耕地的主要手段,今后增加耕地的主要途径只能依靠对已利用土地特别是农地的整理。
③推进土地整理可以促进社会经济发展
在农村,土地整理通过对田、水、路、林、村的综合整理,可以增加有效耕地面积、改善农
相关内容
相关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