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中国石油大学(北京)金融学(同等学力加试)复试仿真模拟三套题
●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基准利率
【答案】基准利率是指带动和影响其他利率的利率,也叫中心利率。它的变化传递出央行银根紧缩与松动的信息,是货币政策的主要手段之一,是各国利率体系的核心,在多种利率并存的条件下起决定性作用。中央银行改变基准利率,直接影响到商业银行的借款成本的高低,限制或鼓励信贷规模,从而影响其他金融市场的利率水平。因此,把握各种利率的变化趋势就要首先了解这种关键性利率的变动趋势。在西方国家通常是指央行再贴现率或短期资金市场利率,如美国的联邦基金利率。在我国,主要是中央银行对各金融机构的再贷款利率。
2. 金融发展
【答案】指金融交易规模的扩大和金融产业的高度化过程带来金融效率的提高。体现为金融压制的消除、金融结构的改善,即金融工具的创新和金融机构适应经济发展的多样化。其量的方面(规模)可以以金融资产与实物资产的比率(金融相关比率)等指标来衡量。质的方面(效率)
,各部门的资金流量表的合并可以以实际利率、金融工具与经济部门的分类组合(金融相关矩阵)
(金融交易矩阵)和融资成本率等指标来衡量。经济主体为追逐潜在收益而进行的金融创新(包
括制度创新和技术创新)是金融发展的根本动力。金融发展的一般规律是金融相关比率趋于提高。
3. 利率管理体制
【答案】利率管理体制指一国政府管理利息率的政策、方法和制度的总称。一国的金融体制、经济体制、宏观经济调控能力和金融监管水平决定了其利率管理体制。利率管理体制在一个国家经济体制和经济管理水平发展过程中不断发生改变,一般分为直接管理体制和间接管理体制。在直接管理体制下,政府或中央银行直接制定利率政策、利率结构和利率水平,要求金融机构执行国家利率政策并进行监督检查:在间接管理体制下,金融机构的存贷款利率和金融市场利率由市场形成,中央银行通过调节基准利率,运用再贷款利率、存款准备金政策、公开市场业务等货币政策手段,进行间接调节和控制。
4. 布雷顿森林体系
【答案】布雷顿森林体系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建立的以美元为中心的国际货币体系。其主要内容有:
(1)建立一个永久性的国际金融机构——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以促进国际货币合作。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是战后国际货币制度的核心,它的各项规定构成了国际金融领域的基本秩序。它对会员国融通资金,在一定程度上维持着国际金融形势的稳定。
(2)规定了以美元作为最主要的国际储备货币,实行美元一黄金本位制。美元直接与黄金挂
钩,规定每盎司黄金等于35美元。各国政府或中央银行随时可用美元向美国按官价兑换黄金。另外,其他国家的货币与美元挂钩,规定与美元的比价,从而间接与黄金挂钩,各国货币均与美元保持固定汇率,但在出现国际收支根本不平衡时,经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批准可以进行汇率调整。
(3)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向国际收支赤字国提供短期资金融通,以协助其解决国际收支困难。会员国在需要国际储备时,可用本国货币向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按规定程序购买一定数量的外汇,将来在规定的时间内再以用黄金和外汇购回本币的方式偿还借用的外汇资金。
(4)废除外汇管制。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协定规定会员国不得限制经常项目的支付,不得采取歧视性货币措施,要在兑换性的基础上实行多边支付,但也存在一些例外。
(5)制定了稀缺货币条款。但这一条款并没有真正实施过。
布雷顿森林体系是国际货币合作的产物,它消除了战前国际金融秩序的混乱状况,在一定时期内稳定了资本主义世界的货币汇率,营造了一个相对稳定的国际金融环境,促进了世界贸易和世界经济的增长。但是,布雷顿森林体系也存在一些缺陷:①信心和清偿力之间的矛盾,即存在所谓的“特里芬难题”。②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可调整汇率制度难以按照实际情况经常调整。③在布雷顿森林体系下,各国为了维持对外收支平衡和稳定汇率,也不能不丧失国内经济目标。
这个体系是在美国在世界经济中占据绝对优势的条件下建立的,因而其盛哀与美国经济实力和地位的变化有密切联系。随着美国经济地位相对衰落和美元危机的不断爆发,以美元为中心的布雷顿森林体系最终彻底瓦解。
5. 贷款损失拨备覆盖率
【答案】贷款损失拨备覆盖率是指拨备占不良贷款的比例,该比率越高,银行运营的安全性
,或更严格的“十二级分类”方法来估计越强。拨备是指商业银行根据“一逾两呆”、“五级分类”
贷款资产中的不良贷款比率,并根据成为坏账的风险高低计提的准备金。
贷款损失拨备覆盖率计算公式为:贷款损失拨备覆盖率=贷款损失准备金计提余额/损失贷款余额。它是衡量商业银行贷款损失准备金计提是否充足的一个重要指标,反映了商业银行对贷款损失的弥补能力和对贷款风险的防范能力。
由于各家银行计提标准不尽相同,因此不同银行间的拨备覆盖率可比性不强,投资者应更多关注具体银行的小良贷款率和拨备覆盖率与自身历史数据的比较,看是否改善或恶化。当不良贷款率上升时,计提的拨备也会上升,银行利润就会下降,相反,不良贷款率下降会减轻银行计提拨备的压力,对利润就会有积极贡献。鉴于此,有时银行也会通过改变不! 提拨备的标准来调节利润,投资者可能会发现银行不良贷款率和拨备公l 一提出现不正常的J 决速下降而制造出“虚假”利润增长。
6. 跨国的中央银行制度
【答案】跨国的中央银行制度是指参与货币联盟的所有成员国家共同建立一个跨国的区域性中央银行,各成员国内部不再设完全意义上的中央银行。区域性中央银行是建立在若干地域相邻,经济文化发展水平相近的国家基础之上的,如西非货币联盟,中非货币联盟与加勒比海货币管理
局。而欧洲中央银行和欧元的诞生,则标志着欧盟的成员国也开始实行跨国中央银行制。
7. 政策性银行
【答案】指由政府设立,以贯彻国家产业政策,区域发展政策以及其他相关政策为目标,不以盈利为目的的金融机构。一般政策性银行不直接吸收存款,不具备存款创造的功能,其业务活动特点决定了政策性银行不在普通银行法约束范围之列,一般通过制定专门的法律来规范其业务行为,为政策性银行开展活动提供法律保障。对政策}h}银行的监管,应由中央银行和政府有关部门进行联合监管。我国现阶段政策性银行主要有国家开发银行、中国农业发展银行和中国进出口信贷银行。
8. 货币外生性
【答案】货币外生性与货币供应决定于内生变量的观点相反,认为货币的供给决定于货币当局的政策和操作手段,并非决定于经济运行的经济变量的变化。中央银行的货币政策就是从经济之外对货币供给进行控制。如果认为货币供给是外生变量,那么,货币当局就能够有效地通过对货币供给的调节影响经济过程。
二、简答题
9. 如何认识信用与货币的关系?
【答案】信用与货币是两个不同的经济范畴。信用是一种借贷行为,是不同所有者之间调剂财富余缺的一种形式。货币是一般等价物,作为价值尺度,实现商品所有者之间的商品交换。二者之间的关系必须用历史的眼光来考察。
信用与货币的关系经历了一个由相互独立发展到密切联系再到融为一体的过程。早期的信用与货币这两个范畴是独立发展的。从时间上考察,信用的出现比货币要早,当时的信用主要采用实物借贷方式,在很长时期内独立于货币范畴之外。从早期的实物货币直至足值的金属货币制度,货币的发展也长期独立于信用关系之外。可以说,资本主义制度形成之前,信用与货币二者虽有联系,但从主要方面看,是各自独立发展的。但是二者相互独立发展并不意味着否认二者之间的关系。在历史进程中,信用与货币的联系有着久远的历史,其密切联系表现在二者的相互促进发展之上。一方面,货币借贷的出现是信用获得更大发展的基本条件。货币借贷扩展了信用的范围,扩大了信用的规模。另一方面,信用也促进了货币形式和货币流通的发展。信用的出现发展了货币的支付手段职能,使货币能在更大范围内作为商品流通媒介。信用还加速了货币的流动,补充了金属货币数量的不足。可见,信用与货币是相互促进发展的。
随着资本主义经济关系的确立,情况发生了本质的变化。在金属货币退出流通领域,实行不兑换信用货币制度条件下,信用与货币的关系进一步发展。在信用货币制度下,信用和货币不可分割地联系在一起,整个货币制度是建立在信用制度基础上的。从货币形式看,货币形式同时就是一种信用工具,货币是通过信用程序发行和流通的,任何信用活动都会导致货币的变动。信用的扩张会增加货币供给,信用的紧缩将减少货币供给; 信用资金的调剂将影响货币流通速度和货币
相关内容
相关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