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中国政法大学商学院金融学考研复试核心题库
●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买入价(Buying Rate)、卖出价(Selling Rate)与中间价(Middle Rate)
【答案】从银行买卖外汇的角度考察,汇率可分为买入价、卖出价和中间价。买入价是银行买入外汇时所使用的汇率,由于这一汇率多用于出口商与银行间的外汇交易,故也称为“出口汇率”。卖出价是银行卖出外汇时所使用的汇率,由于这一汇率多用于进口商与银行间的外汇交易,故也称为“进口汇率”。银行买卖外汇时,以低价买进、高价卖出,从中获得差价收益。在以直接标价法标价的国家中,银行所报的外汇汇率的前个数字是买入价,后一个数字是卖出价; 在以间接标价法标价的国家中,银行所报的外汇汇率的前一个数字是卖出价,后一个数字是买入价。
中间价是银行买入汇率与卖出汇率的平均数。其计算公式为:中间价=(买入汇率+卖出汇率)/2。它是不含银行买卖外汇收益的汇率。中间汇率常用来衡量和预测某种货币汇率变动的趋势。西方报刊在报道汇率消息时,常采用中间汇率。
2. 存款保险制度
【答案】存款保险制度是指商业银行按规定根据存款额的大小按一定保险费率投保的制度。这一制度指定了一个统一的保险机构,要求经办存款的机构都缴纳保险费给该保险机构。当投保存款机构流动性不足,不能支付存款人提现需要时,该保险机构在一定限度内代为支付。存款保险制度发起力一式或组织形式主要有政府设立、政府当局与银行业联合组成、银行业自己组织月种形式,对保护存款人利益和金融稳定起到一定作用。
3. 经营性租赁、融资性租赁和服务性租赁
【答案】租赁信用的三种基本形式。经营性租赁指出租人将自己经营的设备或用品出租的一种租赁形式,目的在于使用设备。出租品的维修管理责任由出租人承担,但其后由出租人收回,租用者无权购买。融资性和赁指出租人按承租人的要求购买货物再出租给承租人的一种租赁形式。租赁期间承租人承担维修管理责任。租赁期满后,可以选择购买货物。服务性租赁指出租人负责租赁物的保养、维修、配件供应和培训技术人员等服务的一种租赁形式。三种形式虽然都以租赁为外在形式,但其交易实质、合同双方权利义务以及风险分担状况都是不同的,因此适用于不同的经济活动,满足了不同的需求。
4. 米德冲突(Meade'S conflict)
,还要实现外部均衡在开放的经济环境中,宏观经济政策不仅要实现内部均衡(即稳定通货)
,(即保持国际收支平衡)并且伴随着稳定通货和平衡国际收支,实现经济的适度增长和充分就业。
为实现内外均衡目标,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可供选择的政策工具,除了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还有汇率政策。粗略地说,以财政政策、货币政策实现内部均衡,以汇率政策实现外部均衡。
然而,若一国采取固定汇率制度,汇率工具就无法使用。这时,仅剩下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要运用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来达到内外部同时均衡,在政策取向上,常常存在冲突。例如,国际收支发生赤字,外部均衡要求实行紧缩性政策; 如果这时的国内经济处于疲软、萧条状态,从国内角度则需要实行扩张性政策。在这样的形势下,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要紧缩,则难以同时扩张; 要扩张也难以同时实现紧缩。两方面的要求确实无法同时实现。同样,当一国国际收支盈余与通货膨胀同时存在时,则政政策、货币政策也会左右为难。对于这一矛盾,经济学上称之为米德冲突。
【答案】
5. 货币政策
【答案】货币政策指货币当局为实现一定的宏观经济目标而采取的各种有关控制和调节货币供应量或信用的方针、政策和措施,包括宏观经济最终目标、政策工具、操作目标、中介目标(中间目标)及货币政策操作技巧的总和。货币政策按其执行主体的不同范围,有广义与狭义之分。
广义的货币政策,是指政府、中央银行以及宏观经济部门制定的所有与货币相关的各种规定,以及采取的一系列影响货币数量和货币收支的措施的总和。而狭义的货币政策,即现代通常意义的货币政策所涵盖的范围则限定在中央银行行为方面,指中央银行为实现既定的目标,运用各种工具调节货币供应量,进而影响宏观经济运行的各种方针、措施。
在现代经济社会,市场经济运行始终与货币流通和资金运动紧密结合在一起,货币关系和信用关系覆盖整个社会,其中包括货币流通状况、货币供应与信用总量增长速度,以及结构比例等,对各项经济活动和整体经济运行具有决定性影响。
以调控货币流通、货币供应和信用规模为中心内容的货币政策对经济的作用是总体性的和全方位的,突出表现为:(l )通过调控货币供应总量,保持社会总供给与社会总需求的平衡; (2)通过调控利率和货币总量控制通货膨胀,保持物价总水平的稳定; (3)调节国民收入中消费与储蓄的比重,引导储蓄向投资转化,并实现资源的合理配置,促进经济增长。
6. 金融监管体制
【答案】金融监管体制是指金融监管的制度安排,它包括金融监管当局对金融机构和金融市场施加影响的机制以及监管体系的组织结构。由于各国历史文化传统、法律、政治体制、经济发展水平等方面的差异,金融监管机构的设置颇不相同。根据监管主体的多少,各国的金融监管体制大致可以划分为单一监管体制和多头监管体制。
7. 国债市场
【答案】国债是一种财政收入形式,国债券是一种有价证券。证券市场是有价证券交易的场所,政府通过证券市场发行和偿还国债,意味着国债进入了交易过程,而在证券市场中进行的国债交易即为国债市场。国债市场按照国债交易过程可分为发行市场和流通市场。国债发行市场指国债发行场所,又称国债一级市场,一般是政府与证券承销机构(如银行、金融机构)之间的交
易,通常由证券承销机构一次全部买下发行的国债。国债流通市场是国债流通的场所,又称国债二级市场,一般是国债承销机构与认购者(包括中央银行)之间的交易,也包括国债持有者与国债认购者之间的交易。
8. 市场均衡
【答案】市场均衡即市场总供求均衡。总供给(AS )是由提供给市场的商品、服务构成,大致可分为两种:消费品供应和生产品供应。总需求(AD )是由指向于市场的支出构成。也可大致分为两种:一是消费支出; 二是投资支出。总供求均衡的条件是:消费支出+投资支出一消费品供应+生产品供应
二、简答题
9. 简述社会总供给与社会总需求之间的关系。
【答案】在商品货币经济条件下,社会总供给表现为商品生产和流通的统一过程,并且处于不断循环之中。无论是组织生产还是实现销售,都需要一定量货币的媒介。如果要扩大再生产,为使增产的产品全部实现,则需要追加货币量,可见,社会商品供给规模是制约货币需要量的重要因素。
社会总供给对货币需求的影响,还表现在生产周期的长短上。在包括生产时间和流通时间在内的生产周期一定的情况下,投入一定量的货币,就可以媒介生产不间断地循环进行。如果生产周期延长,则货币返回时间相应延长,那么,为使生产过程不间断,还需另外追加货币量,用以购买原材料、设备和支付工资。因此,即使生产规模不变的话,生产周期的延长也要求追加货币量。
另外,如果商品价格水平上涨或下跌,也会扩大或减少对货币的需求。
总之,社会总供给会从商品数量、价格等多方面影响货币需求量。
10.简述风险中性定价原理。
【答案】将股票折现值公式一般化为:
式中,PV 是未来现金流的折现值,
r 是折现率。
r 可以用资本资产定价模型来确定。但是套利均衡分析认为,涉及风险补偿的折现率是难以找到的。因为人们的风险厌恶程度不同,从而不同的人所要求的风险补偿也不同,这就无法找到一个可以代入折现公式的统一的、共同的折现率。
而在由风险中性的人所构成的假想的风险中性的世界里,因为人们的风险偏好不同而无法确定一个统一的折现率的难题不复存在; 对于任何现金流,都可以统一地采用无风险利率作为折现率。
是各时段t=1, 2, …,T (T 可以包括的)的现金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