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7年华中师范大学音乐学院336艺术基础[专业硕士]之艺术学基础知识考研导师圈点必考题汇编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唱做念打

【答案】戏曲表演的基本功法。唱指歌唱,念指具有音乐性的念白,二者相辅相成,构成歌舞化的京剧表演艺术两大要素之一的“歌”,做指舞蹈化的形体动作,打指武打和翻跌的技艺,二者相互结合,构成歌舞化的京剧表演艺术两大要素之一的“舞”。习称四功五法的四功,即指唱念做打四种技艺的功夫。

2. 《好大的风》

【答案】《好大的风》是山西电视台摄制的电视艺术片。1988年度第三届电视“星光奖”获奖作品,同时获优秀摄像奖。导演:大为、志军; 摄像:大为。内容上将12首陕北信天游基调的民歌加以现代的音乐处理,反映西北人民丰富而深沉的民族感情与鲜明的地方特色。该节目追求造型效果:运用大色块对比。

3. 踏摇娘

【答案】唐代起于北齐河朔民间,后进入宫廷的歌舞戏。内容是苏某酗酒,酒醉后殴打妻子。苏妻貌美善歌,挨打后向邻里倾诉委屈。其哭诉时,不断摇动身体,故称作“踏谣娘”。踏摇娘最初的表演是男扮女装。这一节目有故事、人物装扮、歌唱、舞蹈、帮腔,在唐代文献中被称作歌舞戏。

4. 布莱希特戏剧

【答案】布莱希特戏剧是20世纪德国戏剧的一个重要学派,具有自己的演剧体系,对世界戏剧发生了很大影响,创立者是德国著名的戏剧理论家布莱希特。布莱希特在戏剧上的重要贡献是创立了“叙事剧”理论,他的戏剧美学思想是建立在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基础上的,基本出发点是“戏剧必须起教育作用”,不但说明世界,而且要改变世界,其艺术方法的核心是“间离效果”,也称“陌生化效果”。布莱希特有意识地在角色、演员和观众之间制造一种感情上的距离,使演员既是他的角色的表演者,又是它的“裁判”,使观众成为“旁观者”,用探讨、批判的态度对待舞台上表演的事件,他要求导演让演员最大限度地发挥其主观能动作用,同时也让观众在思考上及美学欣赏上最大限度地发挥主观能动性,并通过观众的主观能动性使作品达到更高的美感教育作用。

5. 唐三彩

【答案】三彩釉陶始于南北朝盛于唐,它以造型生动逼真、色泽艳丽和富有生活气息而著称,

因为常用黄白绿三种基本釉色,又在唐代形成特点,所以称为“唐三彩”,唐三彩的诞生已经有1300多年的历史了,它吸取了中国国画、雕塑等工艺美术的特点,采用堆贴、刻画等形式的装饰图案,线条粗犷有力。陶胚上涂上的彩釉,在烘制过程中发生化学变化,色釉浓淡变化、互相浸润、斑驳淋漓,是一种具有中国特色的传统工艺品,其分布在长安和洛阳两地,在长安的称西窑,在洛阳的称东窑。唐三彩艺术在我国雕塑史上取得了辉煌的成就,是我国民族艺术宝库中的瑰宝。

6. 写实戏剧

【答案】写实戏剧是在欧洲文化土壤上发展繁衍起来的戏剧样式,再现是其关照现实生活的主要方式,它截取较为完整的生活片段,并通过加工使日常矛盾更集中、更突出、使单个的场景获得普遍的意义,从而艺术地重现特定时代社会风云的变幻、世态人情的冷暖,亚里士多德对戏剧摹仿特点的阐释是写实戏剧的最初理论基础,代表性作品有果戈理的《钦差大臣》、易卜生的《玩偶之家》、老舍的《茶馆》等。

7. 谢晋

【答案】谢晋是第三代电影人中最具代表性的人物,他的细致抒情和精到的镜头语言,处理敏感政治命题时的人胆与适度分寸,使他在同期导演中独树一帜。他是第三代导演中创作绵延不断,跨越了几个不同时期的少有代表。最为重要的作品《红色娘子军》、《舞台姐妹》、《天云山传奇》、《牧马人》、《高山下的花环》、《关蓉镇》等,都深深烙下了他的固有风格。在谢晋身上,集中了时代政治责任感和艺术创新意识的结合,他是属于动荡不息的政治时代而始终保持艺术追求个性的艺术高手。

8. 旁白

【答案】旁白是电影独有的一种人声运用手法,由画面外的人声对影片的故事情节、人物的心理加以叙述、抒情或议论。通过旁白,可以传递更丰富的信息,表达特定的情感,启发观众思考。旁白也是画外音的一种。从功能上看,旁白和独白有所区别:独白主要是在披露人物此时此地的心理,伴随着人物强烈的情感波动; 旁白则往往以时过境迁或超然事外的姿态来讲述,造成很强的间离效果。

二、简答题

9. 简述你对于悲剧“净化说”的理解。

【答案】悲剧“净化说”是西方美学理论之一,由占希腊亚里士多德提出。他认为悲剧可以唤起人们悲悯和畏惧之情,并使这类情感得以净化,获得无害的快感,从而达到某种道德教育的目的。它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一面:

(1)怜悯和恐惧是净化的两种情感基础

在亚里士多德的沦述中,怜悯和恐惧如影随形。悲剧激起的怜悯和恐惧之情似乎时同时存在的、不可分割的。悲剧主人公是和我们一样的人,当他们身处厄运时,我们总是不由自主会害怕

这样的灾祸发生在自己身上。这感同身受的恐惧必然引起对主人公的怜悯。怜悯和恐惧是相互关联的,他们是净化的两种情感基础。因此,要使观众达到怜悯的高点,就要使他们产生大量的恐惧,同时这恐惧还必须接近真实。这就是怜悯与恐惧相互交融的理想状态。

(2)悲剧情感的心理基础和悲剧快感

情感的产生不可能仅仅依赖一部悲剧,必然有其现实基础和心理机制。当我们站在屋内隔着玻璃看到远处的一棵大树被闪电劈断时与当我们站在暴风雨中看到身边的一棵大树被暴风雨劈断时感受是否相同? 一般来说,会感叹前者自然之伟大,而后者则赶快逃离以保安全。至于审美或是感叹的情绪已经不重要了。

情感的宣泄时被人们普遍接受的一种快感解释。悲剧激起观众的怜悯与恐惧,观众在这种悲剧情感的体验中得以打发和释放积压于体内的情感,产生舒畅的感觉。

(3)悲剧的净化

悲剧净化含义除了悲剧快感之外,有利于身心健康是亚里士多德关于悲剧的另一重要观点。 ①宣泄说

悲剧违过引发怜悯和恐惧使感情得到宣泄。观众通过宣泄就可以减少或缓和怜悯与恐惧这两种有害情感的过多沉积,获得内心的平静。

②陶冶说

使观众养成一种好的情感习惯,从而在实际生活中控制自己的感情。

总之,二者有异曲同工之处。无论时抒发积郁,还是调节和净化,其实都是寻求一种情感的平衡,利于观赏者心理的健康和和谐。

10.简述话剧在中国的民族化进程。

【答案】(1)话剧的产生与发展

话剧又称“科白剧”,以对话、动作为主要表现形式,是当今中国最主要的舞台剧形式。话剧是西方文艺复兴以来的戏剧形态分化的结果。后其经过古典主义阶段而体现出向古希腊传统的回归的趋势,再经启蒙运动和浪漫主义而带有更多的新兴资产阶级的意识形态和理想追求。19世纪,话剧体现出现实主义和自然主义的创作倾向,强调客观地再现生活。

(2)话剧在中国的民族化进程

①话剧传入中国

“五四”前后,西方的写实主义戏剧被介绍到中国。1928年,洪深、田汉等人倡议而冠“科白剧”以“话剧”一名,沿用至今。从此,话剧作为一种新型的戏剧形态在中国得以发展。

②话剧“中国化”

a. 20世纪30年代以来

30年代,作为一种外来的戏剧样式,话剧在新文化运动中轻而易举地取代了传统戏曲,成为中国现代戏剧的主要样式。

在中国全面抗战的特定历史条件下,30年代的话剧活动呈现出特定的时代特色与民族特色。其主要表现为:从知识分子圈开始走向社会大众; 从斯坦尼斯拉夫斯基演剧学派占据统治地位到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