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7年华中科技大学社会学系871宏观经济学与公共管理学之公共管理学考研题库

  摘要

目录

2017年华中科技大学社会学系871宏观经济学与公共管理学之公共管理学考研题库(一) ... 2 2017年华中科技大学社会学系871宏观经济学与公共管理学之公共管理学考研题库(二) . 17 2017年华中科技大学社会学系871宏观经济学与公共管理学之公共管理学考研题库(三) . 31 2017年华中科技大学社会学系871宏观经济学与公共管理学之公共管理学考研题库(四) . 48 2017年华中科技大学社会学系871宏观经济学与公共管理学之公共管理学考研题库(五) . 62

一、概念题

1. 风险决策

【答案】风险型决策是指决策事件未来各种自然状态的发生是随机的,决策者可以根据相似事件的历史统计资料或实验测试等估计出各种自然状态的概率,并依据概率的大小进行计算分析后作出的决策。

风险型决策通常具备五个条件:

①存在着决策者期望实现的明确目标,收益大或损失小;

②存在着两个或两个以上不以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的自然状态;

③存在着两个或两个以上可供选择的行动方案,最后只选定一个方案;

④不同的行动方案在不同自然状态下的益损值可计算;

⑤在多种自然状态下究竟出现何种状态无法肯定,但对各自然状态出现的可能性(概率)却可预先估计出来。

2. 政策环境

【答案】政策环境是指影响公共政策产生、存在和发展的一切因素的总和。从系统论的角度看,凡是对公共政策产生作用和影响的因素皆可归为公共政策环境。

公共政策环境可以划分为一般环境和工作环境两类。公共政策系统的一般环境是指作用和影响公共政策的所有外部因素的总和,进一步可以划分为地理自然环境、经济环境、政治环境、社会文化环境和国际环境等。一般环境是政策系统存续和运行的基础,对政策系统的组织特性和功能会产生相当大的影响,是公共政策制定、执行和评价的宏观背景和总体性框架。工作环境是一般环境中的不同部分在特定时间点上的聚合,具有多样性、变动性、主观性和人为性等特点。即一般环境虽然是客观存在的,但要依赖公共政策主体对其加以观察、识别、理解和寻找。

3. 结构适度问题

【答案】结构适度问题是指涉及一个或几个决策者,和相对来说有限数量的政策选择方案的问题。方案的效用一致能够反应决策目标的一致。然而所选择的政策方案,其后果是不确定的,即使是在可接受的误差之内,结果预测也有相当大的困难。结构适度问题的原型来自政策模拟。博弈论中的“囚徒困境”可以说明这类问题的特征。

4. 公共政策法律化

【答案】政策法律化,又称政策立法,是指享有立法权的国家机关依照立法权限和程序,把一些经过实践检验的、比较成熟和稳定的、能够在较长时间内发挥作用的公共政策上升为法律。

政策法律化实际上是一种立法活动,政策法律化的主体有两类:①享有立法权的立法机关; ②享有委托立法权的行政机关。

5. 决策树法

【答案】决策树法是指利用概率论的原理,并且利用一种树形图作为分析工具的方法。其基本原理是用决策点代表决策问题,用方案分枝代表可供选择的方案,用概率分枝代表方案可能出现的各种结果,经过对各种方案在各种结果条件下损益值的计算比较,为决策者提供决策依据。该力法能使多阶段决策清楚、有条件地进行,是分析决定方案优劣的十分有价值的基本工具。

6. 社会利益

【答案】社会利益是指一定时空范围内的社会全体成员,在一定社会物质生活条件下,基于一定的社会目标而对诸种社会要素和社会状态的共同需要所体现的利益形态。社会利益是广泛个体利益的集中体现,是具体的、独立的利益形态。其内容主要有:具有社会分享性的公共利益、具有组织分享性的共同利益和具有私人独享性的个人利益。

7. 公共政策合法化

【答案】政策合法化是指法定主体为使政策方案获得合法地位而依照法定权限和程序所实施的一系列审查、通过、批准、签署和颁布政策的行为过程。包括决策主体合法、决策程序合法、政策内容合法等内容。

8. 时间序列分析

【答案】时间序列分析是指基于时间序列(指随时间顺序而变化的观察值的集合)之上的一种统计分析方法。其用于预测时,逻辑本质是把过去和现在的时间相关的趋势向未来时间方向外推。也就是说,它本质上是归纳法的运用。它的基本假设是:观察资料是可信和有效的; 变化趋向和形式是可以外推的。由于过程的内在发展有齐一性,所以预测中对不规则的统计项向规则方向变换是允许的。

二、简答题

9. 中国非营利组织的发展现状和问题为何?

【答案】在我国,完全符合西方标准的非营利组织几乎不存在,但又确实存在一些从行为和运作机制上不同于政府又不同于企业的社会组织,从推动和促进非营利部门的发展的角度出发,定义限制得并不严格。一般认为只要是依法注册的正式组织,从事非营利性活动,满足志愿性和公益性要求,具有不同程度的独立性和自治性,即可称为“中国的非营利组织”。中国非营利组织的发展可以从现状和问题两个层面进行分析,具体内容如下:

(1)中国非营利组织发展的现状

在我国,非营利组织主要是指在民政部门登记注册的社会团体、基金会和民办非企业单位。截至2002年底,全国共登记社会团体13.3万个,民办非企业单位11.1万个。然而,由于处于社

会转型期,我国的非营利组织又有着自身的特点。在改革开放以后发展起来的中国非营利组织中,有两种来源不同的类型:

①自上而下的非营利组织。其与政府改革相关联,在相当程度上是政府改革和政府职能社会化的产物,因此他们的主要的社会资源包括人、财、物、信息、管理和相应的组织资源等,主要来自党和政府的相关机构等受权力控制的垄断领域。

②自下而上的非营利组织。他们与市场经济的发展以及与之相关联的经济、社会民主化进程有关,是公民有组织地参与经济过程、社会过程乃至政治过程的产物,所以他们主要的社会资源包括人、财、物、信息、管理和相应的组织资源等,主要来自市场、社会、海外等开放的竞争世界。

这样两种截然不同的资源来源及其所形成的非营利组织,体现了转型时期中国公民社会的两条不同的发展道路。一方面,大量的非营利组织还很难真正成为独立于政府的自治组织,尤其进入法律登记体系的非营利组织,许多还保留着政府或事业单位的色彩; 而一些具有独立性的社会自发组织,被排除在法律体系之外,生存空间受限。另一方面,管理和社会监督机制很不健全,存在较严重的非营利组织的盈利行为,影响了非营利组织的社会公信度。

(2)当前中国非营利组织发展的问题

当前中国非营利组织发展的现状和问题集中在以下四个方面:

①资源不足

a. 相当一部分非营利组织资金严重不足,无法开展正常的活动,其中有不少组织处在名存实亡的“休眠状态”;

b. 也有一些组织为了维持生存发展,在通过各种渠道开展与其自身业务不相干的经营性活动或者违法活动;

c. 在人力资源方面,绝大多数受到政府支持的自上而下的非营利组织中,基本的工作人员几乎都来自政府机构,其中有许多是从第一线退下来的离退休人员;

d. 很多自下而上的非营利组织则没有或几乎没有固定的人才渠道,定员和编制极为有限,主要依靠志愿者开展活动,这导致了普遍存在的制度不健全、管理不科学、家长制等问题。

②能力不足。这里所说的能力是综合来看的,包括一个组织的活动能力、管理能力、创新能力、扩张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等。中国的非营利组织一般来说规模比较小,资金筹措能力比较低,动员社会资源的能力也就比较弱,加上组织管理不规范、不透明、不民主,又缺乏评估和社会监督,使得其难以得到社会的广泛认同和普遍的社会公信,不能发挥应有的积极作用。

③缺乏自治。这些组织,不仅其主要的资源来源于党政机关,且在观念、组织、职能、活动方式、管理体制卜等方面,都严重依赖于政府,甚至依然作为政府的附属机构发挥作用。即使民间自发建立的非营利组织,由于要挂靠在业务主管单位上,也会受到政府各方面的限制和干涉。这种状态随着政府改革的进一步深入,不仅束缚了自身的手脚,也严重束缚了政府的手脚。

④发展不平衡。中国非营利组织的发展在区域之间、城乡之间和不同领域之间,呈现巨大的差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