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兰州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440新闻与传播专业基础[专业硕士]之传播学教程考研冲刺密押题
● 摘要
一、简答题
1. 简述关于社会传播的“文化指标研究”的主要内容。
【答案】“培养分析”并不是一项孤立的研究,相反,它是一项综合的系统研究的有机组成部分。这项研究称为“文化指标研究”(culturalindexstudies ),起源于20世纪60年代后期,它包括三个方面:“制度分析”、“讯息系统分析”和“培养分析”,这三者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
(1)“制度分析”
其主要目的是分析大众传播的信息生产、传达和消费过程中的各种制度性压力和制约因素,揭示大众传播内容的特定倾向性形成的原因。这些因素包括:
①国家的立法、司法和行政对传播制度和传媒活动的法律、政策的规定;
②媒介企业内的经营部门和外部银行资本、广告主等对信息生产和传播过程的干预和影响; ③同业竞争和来自各种利益团体的压力;
④一般受众对信息传播过程的影响。
格伯纳等人认为,在这里,前三种制度性压力是形成传媒内容倾向的主要因素; 一般受众对个别媒介的活动可以发挥一定影响,但对总体的媒介活动而言,这种影响是微不足道的。
(2)“讯息系统分析”(messagesystemanalysis )
大众传播的讯息是通过语言、文字、画面、影像等象征符号来传达的,这些讯息并不是符号的随意组合,而是根据一定的观点和意识形态进行加工整理后的具有完整的意义结构的系统。讯息系统分析的目的就在于揭示媒介讯息系统的整体倾向性。
格伯纳在讯息系统分析中发现,美国的传播媒介在总体上反映了占统治地位的利益、观念和价值。分析的结果还表明,电视剧主人公大半是35岁至45岁的白人男性,尽管这个阶层在美国总人口中所占比例很小,却代表了美国占统治地位的核心价值(包括社会地位、权力、金钱、职业、性等各个方面)。另一方面,电视剧对老人形象的描述却表现出另一种倾向:他们不但存在感弱,而且反面人物多; 这些倾向说明,传播媒介提示的“象征性现实”是按照一定的价值体系结构来安排的,讯息系统分析的出发点就在于揭示它的这一本质。
(3)“培养分析”
“培养分析”是讯息系统分析的延伸,换言之,它的目的是考察大众传播的特定倾向所造成的社会结果。例如,在对电视剧的内容分析中,格伯纳等人发现,老人不仅出场率低,而且被做
了大量“非善意的”描述,如心胸狭窄、缺乏适应力、顽固、保守、迟钝、消极等。他们将电视剧中的这些倾向与社会上人们所持的老人观进行了比较,结果发现两者之间有着密切的相关,而且越是电视接触量大的人,也就越倾向于对老人作出“非善意的”、否定性的评价。
传播内容具有特定的价值和意识形态倾向,这些倾向通常不是以说教而是以“报道事实”、“提供娱乐”的形式传达给受众的,它们形成人们的现实观、社会观于潜移默化之中。这就是“培养分析”的核心观点。格伯纳等人认为,传播媒介的这种“培养效果”,主要表现在形成当代社会观和现实观的“主流”,而电视媒介在“主流形成”(mainstreaming )过程中尤其发挥着强大的作用,它可以超越不同的社会属性,在全社会范围内广泛“培养”人们关于社会的共同印象。
“培养理论”的研究成果受到了各国学者的重视,英、法、瑞典、日本、韩国、阿根廷等国也都开展了类似的研究,研究对象也由最初的电视暴力和社会犯罪的关系扩展到家庭、职业、宗教、种族、政治以及第三世界国家形象研究等各个领域。
2. 从辩证唯物主义观点来看,人内传播是由哪些主要环节或要素构成的?
【答案】从辩证唯物主义观点来看,人内传播不外乎个人内部的意识、思维或心理活动,这个过程由以下几个主要环节或要素构成:
(1)感觉
分为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触觉等等。感觉是人通过眼、耳、鼻、舌、身等感官对事物的个别信息属性如颜色、形状、声音、气味、软硬、凉热等作出的反映,是人内传播的出发点。
(2)知觉
即感觉的集合,或在感觉的基础上对事物分散的个别信息属性进行的综合。知觉的过程,就是对事物整体的感性信息进行综合把握的过程。如我们关于西瓜这种水果的知觉,是对西瓜的形状、颜色、味道等各种单一的感性信息属性的综合认知。
(3)表象
记忆中保存的感觉和知觉信息在头脑中的再现。如人们接触过西瓜,头脑中留有关于西瓜的各种特性的记忆,以后提到西瓜时,人们头脑中也会出现西瓜的形象或映象。
(4)概念
对同类事物的共同的、一般属性的认识。概念包括外延和内涵,前者是同类事物的范围或集合,后者是对同类事物特征和本质属性的认识。概念是思维的细胞和工具,有概念,人类才能进行抽象思维。
应该指出,表象和概念在人内传播的过程中通常是作为有意义的形象符号和语言符号出现的,因此人脑中的信息处理过程,同样是一个驾驭和操作符号的过程。
(5)判断
对事物之间的联系或关系进行定性的思维活动,它是在驾驭表象和概念进行分析的基础上产生的。在传播学中,判断意味着对思考事物有所断定和作出结论,这是人们行为决策的基础。
(6)推理
从己知的事物属性和关系中推导出未知的属性和关系的思维活动。推理是在判断的基础上进
行的,在若干个判断之间建立或发现合乎逻辑、合乎规律的关系,得出新的判断和结论,就是推理的过程。因此,推理也是“从己知中发现未知”的创造性思维活动。
除此之外,人内传播还伴随着人的感情和复杂的心理活动,‘已们在很多情况下对人内传播的过程和结果产生重要的影响。但是,感情和各种各样的心理定势也并非生来就有,而是在迄今为止的社会实践中,通过对事物的实际体验或社会学习而形成的。
3. 施拉姆是如何概括大众传播的社会功能的?
【答案】施拉姆在1982年出版的《男人、女人、讯息和媒介》一书中,从政治功能、经济功能和一般社会功能三个方面对大众传播的功能进行了如下总结:
(1)政治功能包括:①监视功能一一收集情报; ②协调功能一一解释情报,制定、传播和执行政策; ③社会遗产、法律和习俗的传递功能。
(2)经济功能包括:①提供关于资源以及买和卖的机会的信息; ②解释这种信息,制定经济政策,活跃和管理市场; ③开创经济行为。
(3)一般社会功能包括:①提供关于社会规范、作用等的信息,并接受或拒绝它们; ②协调公众的了解和意愿,行使社会控制; ③向社会的新成员传递社会规范和作用的规定; ④娱乐功能一一消遣活动、摆脱工作和现实问题、附带地学习和社会化。
这种划分没有明确的标准,也不见得十分确切。施拉姆分类法的重要贡献在于明确提出了传播的经济功能,指出大众传播通过经济信息的收集、提供和解释,能够开创经济行为。大众传播的经济功能并不仅仅限于为其他产业提供信息服务,它本身就是知识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整个社会经济中占有重要的地位。施拉姆的这个观点己经为信息社会和知识经济发展的现实所证实。
4. 请从方法及应用的角度,简述媒体内容分析与文本分析的区别。
【答案】(1)定义
传播学家伯纳德·贝雷尔森曾于著作《内容分析:传播研究的一种工具》中将内容分析法定义为“一种对具有明确特征的传播内容进行的客观、系统和定量的描述的研究技术”。文本分析法一般定义为:按某一研究课题的需要,对一系列相关文本进行比较、分析、综合,从中提炼出评述性的说明。
两种方法都以用文字、图形、符号、声频、视频等纪录保存下来的资料内容作为分析对象。由于其分析方法的不同,在传播学研究中,两者分属于定量分析与定质分析。
(2)区别
①分析对象不同。内容分析法适用的对象可以是用任何形态被记录和保存下来并具有传播价值的内容。如对科学文本内容的分析、非科学领域的一般文本的分析以及无文本实体的语言传播的分析,甚至可推广到动作、行为等非语言内容的分析。文本分析却以文本的外部特征为主,故只适用于有实体形态的文本。而且一般而言,内容分析法直接针对单个样本作技术性处理; 文本分析法则常常是对某一课题系列文本的分析综合。②研究方法不同。内容分析法通过对直接显示的内容的量化处理,运用统计知识对传播的内容(Content )进行分析与归类,将内容分解为分析单
相关内容
相关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