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7年沈阳师范大学中国哲学史复试实战预测五套卷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无欲

【答案】“无欲”是周敦颐十分强调的一种思想,他认为要想成为圣人,就要使精神专一不杂,而要做到这种状态,就要排除各种欲念,这样才能在静时保持心灵的虚静,行动也才能公正周遍而没有偏私。但是,他所提倡的“无欲”是指排除各种干扰心灵的欲念,使得心灵达到虚静的意识状态,而不是要禁绝一切感性欲望。这样,无欲就和其功夫论“主静”沟通了起来,所以《太极图说》在解释“主静”的时候说:“无欲故静。”周敦颐延续孟子的“寡欲”思想,认为减少欲望甚至达到没有的程度,心灵就能得到很好的保养,从而成为圣贤。

2. 格义

【答案】“格义”是指在佛教进入中国的早期过程中用以解释经典义理的方法,即用中国思想阐述佛教的教义。把道家思想与佛教般若空义进行比配是格义的主要内容。最典型的例子就是有人用老庄的概念“无”去比配佛教的概念“空”; 也有人用孔孟学说范畴中的“五常”来解释佛教的“五禁”。格义作为一种思想与文化比较的方法,在佛教文化与思想传播到中国的过程中起了重要的作用。但格义的方法还只是一种浅层次的、停留在概念上的表面化的比较方法,因此当义理深层次发展后,它就不再是思想发展所采用的方法了。

3. 心术

【答案】心术是指《管子》四篇中提出的一套封建统治者统治臣民的方法。其大意是,君主要“恬愉无为,去智与故”(《心术上》),即统治者不要有私欲,要去掉巧智与虚伪造作,治理臣民时要依据臣民的实际情况。如果君主心中没有私欲,那么其耳目感官就可以准确地考察臣民的言行,施行法治,任免官吏,就能够达到“无私”。这样一来,就能实现天下大治。故《管子》曰:“心治是国治也。”(《心术下》)

4. 忠恕

【答案】忠恕是儒家“仁”义的基本方法,孔子的一贯之道。忠恕是孔子待人的基本原则,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忠”体现在“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其意为待人忠心; “恕”体现在“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表明自己不愿之事,不要强加给别人。南宋朱熹注为:“尽己谓之忠,推己谓之恕”。“忠恕”之道阐明推己及人的模式,不仅作为人类社会人与人相处的基本道德准则,而且衍生到人与自然、保护人类的生态环境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5. 物化

【答案】物化是庄子的重要用语,其义含混多变。

①是指变幻。《庄子·齐物论》:“昔者庄周梦为蝴蝶,栩栩然蝴蝶也。俄然觉,则蓬蓬然周也。不知周之梦为蝴蝶与? 蝴蝶之梦为周与? 周与蝴蝶则必有分矣。此谓物化。”

②是指事物的发展变化。《庄子·则阳》:“曰与物化者,一不化者也。”时时顺应万物变化的人,便能守一而不化。

③是指人的死亡。《庄子·刻意》:“圣人之生也天行,其死也物化。”

6. 重玄

【答案】“重玄”是两晋隋唐时期影响非常人的一股哲学思潮,注重玄理思辨。“重玄”思想上承先秦老庄道家思想,后启郭象《庄子注》哲学思考,为儒、道、释三教所融摄、应用。其涵盖范围广,但外延都有其理论依据,不可混作一体。

7. 反因

【答案】反因是方以智对世间万物的一个看法,他认为世间的事物都是包含对立的两个方面,并且是相互依存的,即“相反相因”也可以称为“反因”。一切相互对待的事物或方面都是极其相反的,而这两面却能够相互依赖,关键在于它们处在一个共同体中,而每一个共同体内部必然包含相互对立的两个方面。方以智甚至说,相对待和无对待也是相反相因的,“相对待,谓之反因,无对待谓之大因。”即大因和反因也是相反相因的,不过这个相反相因比反因中两个方面的对立统一要更进一层,可以说:“无对待就在对待中。”但是方以智最终还是认为应该超越这些差别,这和他“随”、“泯”、“统”的观念是具有统一性的。

8. 崇本举末

【答案】崇本举末是王弼在《老子注》中提出的命题。王弼在阐释“以无为本”的有无观时,提出了两个重要的命题:“崇本息末”与“崇本举末”。“崇”是指举用。王弼明确指出:“载之以道,统之以母,故显之而无所尚,彰之而无可尚。彰之而无所竞。用夫无名,故名以笃焉; 用夫无形,故形以成焉。守母以存其子,崇本以举其末,则形名俱有而邪不生,大美配天而华不作。故母不可远,本不可失。”在此,“崇本”是为了“举末”。“举末”是指举用作为枝末的万事万物。由此可见,“崇本息末”和“崇本举末”是不矛盾的,两者皆推崇根本而养息或举用枝末。王弼还在《论语释疑》中提出:“予欲无言,盖欲明本。举本统末,而示物于极者也。”其中“举本”是指举用根本,即对“崇本”的具体表现,即将“崇本”变为现实的行动,以便服务于现实的政治; 而“统末”就是把具体的万物归于一本。

二、简答题

9. 变化气质

【答案】(1)概述

变化气质是指通过后天学习改变人的生理、心理素质的意思。北宋张载提出“天地之性”和“气质之性”的区别,认为“天地之性”至善,“气质之性”则有善有恶。由此提出“变化气质”

的主张:“为学大益,在自求变化气质。”还认为“气质”不仅应当改变,而且能够改变,“变化气质与虚心相表里”。“虚心”能穷理尽性,使人性由“气质之性”返回到“天地之性”。

(2)重要性

二程也强调变化气质的重要性。朱熹以为变化气质的说法,“起于张程”赞之为“极有功于圣门,有补于后学”强调“人之为学,却要变化气凛”“须是变化而反之”。还进一步把变化气质与“存理灭欲”的主张联系起来,认为人所票不好的“气质”是人产生“物欲”的基础,需克服“气质”带来的“物欲”以恢复“天理之性”的“天理”。

10.简述《言尽意论》的主要内容。

【答案】《言尽意论》是西晋时期思想家欧阳建的论著。该书反对当时流行的言不尽意说。欧阳建称那些主张言不尽意的人是“雷同君子”称自己是“违众先生”他强调语言完全可以表达思想。其《言尽意论》的主要观点有:

(1)客观事物不依赖于名言,名言不能使客观事物发生变化。他指出:“形不待名而方圆己著,色不侯称而黑白己彰。然则名之于物,无施者也; 言之于理,无为者也。”

(2)名言具有表达思想和认识的功能。他强调只有依靠语言才能表达客观事物的规律; 只有依靠名称才能识别客观事物。如果语言不能表达思想,人与人就无法交流; 如果名称不能识别事物,人就无法获得认识。

(3)虽然名言是主观的,但它是依据客观事物确立的,因此名言和客观事物是一致的。他说:“非物有自然之名,理有必定之称也。欲辩其实,则殊其名; 欲宣其志,则立其称。名逐物而迁,言因理而变。此犹声发响应,形存影附,不得相与为二矣。”

(4)由于名言和客观事物完全一致,所以名言完全可以表达事物。所谓“苟其不二,则言无不尽矣”。名言完全可以用来充分表达人的思想。

11.试辨析郭象的《庄子序》与《庄子注序》。

【答案】(1)《庄子序》

《庄子序》是郭象为《庄子》作的序,是《庄子》一书的提要。在书中,他讲述了庄子的哲学体系、历史地位与作用,并且对《庄子》一书的要点进行了简明扼要地论述。《庄子序中说道:庄子虽然没有体现真正的无心,但就他所讲的道理说,那就是很好的了。这都是评论庄子与《庄子》的言论。这篇《庄子序》究竟是不是郭象所作,是学术界一直以来辩论的问题。无论是不是郭象所作,从哲学与文学角度看,《庄子序》都是第一流的。

(2)《庄子注序》

郭象还著有一篇《庄子注序》。《庄子》有个古抄卷子本,郭象在《天下》篇注“以贻好事也”之后,还有一大段曰:“夫学者尚以成性易知为德,不以能攻异端为贵也。然庄子阂才命世,诚多英文伟词,正言若反。故一曲之士,不能畅其弘旨,而妄窜奇说。”紧接着,郭象列举了当时流行的《庄子》中的几个篇目,指出诸如此类的篇都是巧杂:“其所求庄子之意哉? ”因此在《庄子注》他把这些篇都删除了,仅留下了三十三篇。此即现在流行的《庄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