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贵州大学人文学院804中外新闻史之中国新闻传播史考研仿真模拟五套题
● 摘要
一、简答题
1. 1902年后中国本土报刊事业的发展状况。
【答案】1902年之后,随着“报禁’,、“言禁”的废除,慈禧“新政”的成果开始在报刊界显现,中国民族新闻事业进入了一个蓬勃发展的时期。
慈禧实行新政之后的十年间,中国的各类报刊齐头并进,各有进展。表现为:
(1)商业报纸发展加快,形成了一批较有规模、注重经营、比较成形的商业报纸,如上海的《申报》、《新闻报》。
(2)涌现了一批以西方的新闻业为榜样,既重视经营,也重视社会效益的民办报纸,如上海的《中外日报》和北京的《京话日报》。
(3)支持维新变法的一些知识分子借“新政”开张、“言禁”稍弛的机会,重新恢复了办报活动。创办了以天津《大公报》、上海《东方杂志》为代表的一批有影响力的报刊。
(4)革命派在国内的办报活动开始崭露头角。一些明显倾向革命的报刊在上海、武汉等一些革命党人比较活跃的城市开始出现。由于清政府和外国租界当局的干涉,这些报刊大多受到压制,旋起旋灭,但这些报刊不为所动,常常前赴后继,越战越勇,产生了很多彪炳史册反压制的事件,如“苏报案”、“大江报案”等。1905年是一个分水岭,1905年以前革命派的报刊活动只是吹皱一池春水,这以后渐成燎原之势。
(5)立宪派报刊有了较大的发展。1906年清政府宣布“预备立宪”之后,立宪派报纸如雨后春笋般在中国大地上出现,但随着立宪的破灭,这些报刊也纷纷关闭。
(6)新式官报开始兴起,并逐步取代了旧式的官报,成为政府的喉舌。这十年间,清政府还尝试制定新闻法,力图用法律来控制和约束新闻事业的发展。但在内容的制定和现实执行上,均不甚成功。
2. 新闻专业主义的内涵是什么?
【答案】新闻专业主义,是新闻工作的职业精神,以及围绕着职业意识的一套新闻传播专业的操作要求。包括:
(1)专业(行业)意识:监测社会环境的责任意识。
(2)职业规范意识和评价标准。
(3)新闻从业人员具备专业知识、技能和传媒的专业培训机制。
(4)严格、客观的专业资格的认可制度。形式上,我国的传媒都有专业资格的认可程序,助理记者、记者、主任记者、高级记者,编辑有职称,初级、中级、副高、正高; 但在专业资格认可
的过程中,行政力量的影响很大,专业标准很难把握。
(5)专业内部的自律。自律的对立面是他律,如果新闻业不能通过组织或行业规范指导约束自身行为,就会被行政力量介入,因此自律对于新闻业的自由发展非常重要。现在,我国最大的问题在于有规范没人执行。
(6)专业精神的范例。专业主义倡导的专业精神范例不是组织的产物,而是自发产生的,它应该存在于每位新闻传播从业人员的心中,不是外在的东西。
此外,要求记者形成专业意识,需要形成这种意识的条件,及责任、权利、利益统一,准确落实,使传媒各种职能或身份的人充分到位,编辑部门和经营部门分开。
3. 简介袁世凯对报界的控制手段和报界的反抗情况。
【答案】(1)袁世凯当上了临时大总统之后,表面上赞成共和,暗地里却用极其狡猾的手段实行专政,用尽各种方法试图控制报界,使新闻事业的短暂繁荣局面戛然终止。
①创办御用报纸,收买报纸、报人
在袁世凯上台之初主要采取创办御用报纸和收买报纸报人以为己用等手段。袁世凯创办或接办的御用报刊,在北京主要有新创办的《国权报》、《金刚报》和《亚细亚日报》,在上海主要有接办的((神州日报》,在广州主要有接办的《时敏报》,在长沙主要有新创办的《国民新报》等。在这些报纸中,影响较大的是北京的《亚细亚日报》和上海的((神州日报》。
②迫害摧残革命报刊
对一批追求民主、革命立场坚定的报刊,袁世凯则毫不留情地进行迫害与摧残。尤其是在“二次革命”失败后,袁世凯政府借军事胜利之淫威,对国民党系统的报刊以及其他异己报刊大肆摧残,酿成了“癸丑报灾”。
③制定法律法规,钳制新闻事业
袁世凯在其统治地位稍稍巩固后,又以总统、中央政府及其组成部门、各级地方政府的名义发布具有法律效力的命令,进一步钳制报界,如发布《报纸条例》、《出版法》等,严苛程度甚至甚于清政府。
(2)袁世凯政府对报业的压制,引起了报业的强烈反弹。很多报纸冲破禁锢,揭露袁世凯政府的阴谋。
①宋教仁被刺杀的第二天起,上海((民立报》就每天以整版篇幅连续报道宋案经过。刊登凶手供词和袁党往来的密电,用事实证明袁世凯就是刺宋的元凶。与此同时,广州、北京等地的报纸也出版了反袁讨袁的专报、专刊。一些非革命党报纸也加入了反袁行列。
②“二次革命”之后,孙中山东渡日本,重组“中华革命党’,,并在日本东京创办《民国》杂志和《甲寅》杂志,进行反袁宣传。接着,他领导的中华革命党又在海外其他地区和国内卜海创办革命报刊或将当地的华侨报刊改组为革命报刊,建立起反袁的宣传阵地,如《民国日报》在国内竖起反袁世凯的宣传大旗。
③袁世凯宣布筹办帝制后,原先拥袁、亲袁的报纸和报人,也转而加入了反袁行列。著名报
人梁启超写了一篇《异哉所谓国体问题者》反对复辟帝制,一些历来比较保守的老牌资产阶级报纸也改变态度支持反袁。真正为袁世凯称帝作鼓吹的,最后只剩下《亚细亚日报》等几家御用报纸而已。
4. 试对改革开放时期我国新闻界对农业经济的宣传报道做出评价。
【答案】(1)对农业经济的宣传报道总的来说是成功的。在有关农村经济的报道中,新闻媒介注意运用多种多样的报道形式,消息、通讯、述评、工作研究、记者来信、讨论会等灵活运用,使新闻宣传搞得有声有色。对于新时期出现的新情况,各新闻单位采取了既积极又谨慎的态度,对于一些一时还难以把握的问题,多次在报刊上展开讨论,通过讨论统一认识。到1982年,全国90%以上的生产队己建立起各种形式的责任制。报刊有关总结完善农业生产责任制的报道进一步加强。各新闻单位着重宣传稳定、完善责任制的典型经验和典型人物。
(2)但是由于受过去形式主义、浮夸风等“左”倾思想的影响,宣传中也出现了“起哄’夕、“做表面文章”等一些问题。如过多地对所谓“万元户”、“亿元乡”、“千元村”等进行了夸大、不客观的报道宣传,有些报刊甚至开辟了专栏进行报道。这不仅在社会上造成了一些人相互攀比、急躁冒进的不良倾向,而且不利于我国经济的整体发展。
5. 19世纪二十到三十年代中国有哪些通讯社? 各自基本情况怎么样?
【答案】(1)中央通讯社
1924年4月1日,国民党在广州创办“中央通讯社”(简称“中央社”,由中央宣传部直接管理,1926年迁至武汉,1927年5月迁至南京,1932年5月,国民党中央任命萧同兹为社长。
“中央社”实行“工作专业化’夕、“业务社会化”、“经营企业化”的方针,在各大城市和省会城市设立分社或通讯员办事处,基本上建立覆盖全国的通讯网,垄断国内新闻来源。它还“收回”外国通讯社在华的直接发稿权,同路透社、美联社、哈瓦斯社等外国通讯社签订了交换新闻合同,从而垄断了国际新闻来源。
(2)红色中华通讯社(新华通讯社)
红色中华通讯社,简称“红中社”,是中国共产党临时中央政府机关通讯社,1931年11月7日在瑞金成立,广播呼号为CSR (ChineseSovietRadio ),每日发稿一两千字,主要为临时中央政府文告、宣言、红军战报和根据地建设消息。还利用红军电台抄收国民党“中央社”电讯和外国通讯社英文稿,经编辑后油印为“参考消息”(曾用名《无线电材料》、《每日电讯》),供中央机关参阅。
(3)国闻通讯社
国闻通讯社于1921年9月在上海成立,胡政之任社长。先后在汉口、北京、天津设立分社。总社设有广告部,北京分社设有英文部,向外国报纸提供英文稿。1924年8月3日,胡政之创办《国闻周报》。1926年新记公司成立后,国闻通讯社及《国闻周报》实际上成为《大公报》的附属机构。国闻通讯社至1936年停办; 《国闻周报》出至1937年12月停刊。
(4)申时电讯社
相关内容
相关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