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7年长江大学课程与教学论629心理学基础综合之发展心理学考研导师圈点必考题汇编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发展心理学

【答案】发展心理学是心理学的一个分支学科,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发展心理学是研宄种系和个体心理发生与发展的科学。种系心理发展是指从动物到人类的心理演变过程。狭义的发展心理学就是个体发展心理学,是研宄个体从受精卵开始到出生、成熟直至衰老的生命全程中心理发生、发展的特点和规律,即研宄毕生心理发展特点和规律的科学。通常所说的发展心理学指狭义的发展心理学。它研宄各种心理活动的年龄特征。具体地说,研宄心理发展的年龄特征范围,应当包括两个主要部分和四个有关的方面。两个主要部分:一是人的认知过程(智力活动)的发展的年龄特征,二是社会性发展的年龄特征。为了研宄生命全程或个体毕生心理发展年龄特征的这两个主要部分,还必须结合研宄如下四个方面的问题:一是心理发展的社会生活条件和教育条件;二是生理因素的发展;三是动作和活动的发展;四是言语的发展。

2. 洛伦兹的“印刻”

【答案】洛伦兹的“印刻”是动物幼仔敏感期内对最初接触的刺激物具有较长久依恋、偏好和记忆的现象。这些刺激物包括它们的父母、人和任何其他物体,甚至它们生存的环境和环境中的声音、气味等。这种现象最初是由奥地利动物、心理学家洛伦兹发现的。洛伦兹在研究刚出生的小鹅的行为时发现,小鹅在刚出生的20个小时以内,有明显的认母行为。它追随第一次见到的活动物体,并把它当成“母亲”。假如在出生后的20小时内不让小鹤接触到活动物体,过了一两天后,小鹅就会丧失这种认母行为。小鹅把出生后最先看见或听见的对象印入它的感觉中,因而对该对象产生追随的反应。它们不但偏好追随的对象,而且喜欢接近印刻对象。在印刻对象消失后,发生悲鸣,当他重新出现时,发出满足的叫声。于是,洛伦兹把这种无需强化的,在一定时期轻易形成的反应称为“印刻”现象,印刻发生的时期称为“关键期”。

3. 两难故事

【答案】两难故事是柯尔伯格研究儿童道德认知发展的一种方法。柯尔伯格采用道德两难故事,与10〜16岁儿童进行道德谈话。两难故事创设了一种道德两难情境,要求儿童作出选择。人的行动是应该遵从规则和权威,还是应该遵从与此相冲突的他人的需要与利益?经典的两难故事为:一个名叫海因茨的人,需要一种昂贵的特效药来挽救生命垂危的妻子。他向发明并控制这种药的药剂师提出先付一半的钱,另一半以后再付,却遭到药剂师的拒绝。海因茨为挽救妻子,若偷取药品就违背了社会“不许偷盗”的规则;若遵守社会规则,就使妻子等死。柯尔伯格依据儿童对遵从规则还是服从需要的行为选择,将儿童的道德发展划分为三种水平、六个阶段。

4. 性别认同

【答案】性别认同是指对一个人在基本生物学特性上属于男或女的认知和接受,即理解性别。完整的性别概念包括两个基本成分,一是性别同一性,二是性别恒常性。①性别同一性指对自己性别的辨认和理解,无论在什么情况下都知道自己是男性还是女性,儿童在3岁左右就能达到性别的同一性。②性别恒常性指对一个人性别不变性的了解和认识,包括三方面的内容:第一,性别的时间恒常性,也称性别的稳定性,指知道一个人的性别不会随时间或年龄而发生变化;第二,性别的情境恒常性,也称性别的一致性,指知道一个人的性别不会随其服饰、发

型及所从事的活动而发生变化;第三,性别的非动机性,指知道一个人的性别不会随其愿望而改变。研究表明,幼儿达到性别稳定性的平均年龄是4岁左右,达到性别一致性的年龄是5岁左右。研究还表明,幼儿首先获得的是关于自己的性别恒常性,然后是关于其他同性别儿童的性别恒常性,最后是关于其他异性儿童的性别恒常性。

二、单项选择题

5. 在测量研究中,强调对测验情境关系进行考察的心理测量理论是( )。

A. 经典测量理论

B. 项目反应理论

C. 概化理论

D. 测验等值理论

【答案】C

【解析】概化理论提出了,测验情境关系说,在不同的测验情境关系下,测量误差的结构不同,误差量也不同。由此测验编制者可以通过改变测验情境关系达到改善测量,降低测量误差的目的。概化理论认为,研究测量必须先研究测验情境关系。概化理论提出,测验情境关系是由一个测量目标和若干个测量侧面构成的。

6. 所谓种系心理发展指的是( )。

A. 从动物到人类的心理演变

B. 从猿人到现代人的心理演变

C. 从胎儿到成年个体的心理演变

D. 从原始社会到现代社会的心理演变

【答案】A

【解析】种系心理发展指从动物到人类的心理演变过程,包括两个部分,一个是动物心理的进化过程,一个是人类心理的进化过程。

7. 在某心理学实验中,甲组31名被试成绩的方差为36,乙组25名被试成绩的方差为91, 若要在0.05水平上检验甲、乙两组被试的方差差异是否具有统计学意义,正确的方法是( )。 A. 检验

B.F 检验

C.t 检验

D.Z 检验

【答案】C

【解析】该题属于两个样本方差的显著性检验。两个样本为独立样本,采用F 检验,两个样本为相关样本时,则采用t 检验。

8. 小明在游戏中把発子当马骑。这种活动反映的想象功能是( )。

A. 再造

B. 补充

C. 替代

D. 预见

【答案】C

【解析】想象能预见活动的结果;想象具有补充知识经验的作用;想象还有代替作用。当人们的某些需要不能得到实际的满足时,可以利用想象的方式得到满足或实现。“発子”就是“马”的替代物。

9. 童年期儿童游戏属于( )。

A. 互动游戏

B. 象征性游戏

C. 实物游戏

D. 规则游戏

【答案】D

【解析】童年期儿童游戏是规则性游戏,游戏的情境和角色都是内隐的,而游戏的规则是外显的;幼儿的游戏是象征性游戏,象征性地使用替代物进行假装游戏;2岁婴儿的游戏是实物游戏。

10.引起动机的外在条件是( )。

A. 诱因

B. 需要

C. 兴趣

D. 信念

【答案】A

【解析】动机是激发和维持个体行动,使行动朝向一定目标的心理倾向或内部动力。动机产生是内在条件和外在条件共同作用的结果。引起动机的内在条件是需要,动机是在需要的基础上产生的。引起动机的外在条件是能够满足需要的事物,即诱因。它分为正诱因和负诱因。凡是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