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8年长江大学课程与教学论312心理学专业基础综合之实验心理学考研基础五套测试题

  摘要

一、简答题

1. 陈述定势在问题解决中的利弊。

【答案】定势是由先前的活动而造成的一种对活动的特殊的心理准备状态,或活动的倾向性。思维定势对问题解决既有积极的一面,也有消极的一面。

(1)陈述定势在问题解决中有利的一面

①在环境不变的条件下,定势使人能够应用已掌握的方法迅速解决问题。

②当遇到类似的问题时,根据面临的问题联想起已经解袂的类似的问题,将新问题的特征与旧问题的特征进行比较,抓住新旧问题的共同特征,将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与当前问题情境建立联系,利用处理过类似的旧问题的知识和经验处理新问题,或把新问题转化成一个已解决的熟悉的问题,从而为新问题的解决做好积极的心理准备。

(2)陈述定势在问题解决中有弊的一面

①在情境发生变化时,它则会妨碍人采用新的方法。消极的思维定势是束缚创造性思维的枷锁。

②容易使人们养成一种呆板、机械、干篇一律的解题习惯。当新旧问题形似质异时,思维的定势往往会使解题者步入误区。

③当一个问题的条件发生质的变化时,思维定势会使解题者墨守成规,难以涌出新思维,作出新决策,造成知识和经验的负迁移。

2. 举例说明移动窗口范式和移动掩蔽范式的区别与联系?

【答案】(1)移动窗口范式

移动窗口范式(moving window paradigm)是在被试的注视点附近设定一个窗口,窗口内的课文内容是可视的,窗口外的内容用其它无关文字或符号代替。当读者阅读时,窗口会随着眼睛注视点而相应地移动,而先前注视的字(或词)则又被掩蔽。利用这种方法可以较为准确地测定读者阅读时的知觉广度。图所示的是以13个英语字母为窗口大小时,连续两次注视的移动窗口范式示意图。

图 移动窗口范式(13个英语字母窗口)

(2)移动掩蔽范式

移动掩蔽范式(moving mask paradigm)是Rayner 和Bert era(1979)为了研究中央凹视觉区在阅读中的作用而开发出来的。读者当前注视点区域的文本被掩蔽,而正常的文本呈现在掩蔽区域外,并且视觉掩蔽与读者的眼睛注视点同步,所以读者在中央凹视觉区无法获得有用信息。图所示的是以6个英语字母为窗口大小时,连续两次移动掩蔽范式示意图。

图 移动掩蔽范式(7个英语字母窗口)

(3)两者区别和联系

①移动掩蔽范式正好与移动窗口范式相反。前者注视点附近的内容是可视的,窗口外的内容被掩蔽。后者注视点附近的内容是被掩蔽的,窗口外的内容可视。

②两者的联系是都运用窗口的形式将注视点区域和外部区域隔离开来,并且窗口都随着注视点运动。

3. 区分短时存储与长时存储的证据有哪些?

【答案】1974年Simon 指出,以组块为单位的短时记忆容量并不恒定,因而应该同时考虑用于背诵更长音节的额外时间。后来,Zhang 和Simon 接受了Baddeley 的发音回路概念,但假定2s 这一限定时间不仅是为了发出音节,同时也是为了让发音机制去提取每一个新的组块。

(1)他们提出了一个公式来估计提取每一个组块的时间(a ),发出每一个音节的时间(b )。公式为:T=C[a+b(S-1)] ①

公式中C 是组块数,S 是每一组块中的音节数, T 是发出容量中所有音节所花时间,即存储信总的发音时程。公式中C 与S 的数据可在实验中观察到,而T 与a.b 的比值则可结合实验中若干个C 、S 数据推算出来。

(2)Simon 提出了关于组块的公式:S=5s ②

S 是立即回忆的音节数(这是可直接测量的); s 是一个组块包含的音节数(这是不能直接测

量的); 5是组块理论假定的数目(即短时记忆容量大约为5个组块)。公式②可以用来估算组块的大小:S=s/5。但实际上这是没有用的式子,因为不同的实验会有不同大小的S ,即该公式是不可验证的。

(3)Simon 又给出另一个公式来解决这个问题:F=ks ③

公式(3)的意思是,F 的数值同每一组块中的音节数目(s )成比例。F 是单位时间内(如1min )背诵的音节数目,s 是每一组块中的音节数目,而k 则是记忆一个组块所需要的时间。同②式一样,③式也是不可验证的,因为F 可以直接测量,但s 不能测量,因为③式本身也是没有用的。

(4)如果把两个假设(短时记忆容量为5个组块; 记住一个组块要花ks )结合起来,就可以消除两个公式中不可测量的s ,而得到一个新的公式:S/5=F/k, F=S·k/5,如果设a=k/5,那么:

F=aS ④

在公式④中,F 与S 都可直接测量,a 作为一个常数可以由④给出。a 是记住一个音节所需要的时间。

比较公式①与公式④,可以发现两者的类似之处。两个公式都是利用可以测得的数据[①的T 、C 、S ; ④的F 、S],去估算不可直接测量的常数[①的a 、b ; ④的a]因而①式的思想来源于④。

Simon 从物理学思考到心理学,科学类比是导致他的新发现—公式①的重要原因之一。另外,他孜孜不倦的探索精神,终于在11年后最终将组块理论与音节理论统一了起来。

4. 什么是不注意视盲,它与注意捕获的区别是什么?

【答案】(1)不注意视盲的含义

不注意视盲是指当人们专注于某项任务时,对意外出现的物体产生忽略的现象。该现象是20

Neisser 和Becklen 在一项研究世纪70年代,心理学家进行选择性注意机制的研究时发现的结果,

中将两组球员玩球类游戏的录像透明处理后叠加在一起,一组球员穿自色制服,而另外一组球员则穿黑色制服,被试的任务是数出某一组球员传球的次数。实验结果发现,只有21%的被试报告他们看到了在录像中间意外出现的穿过球场的撑伞女子。

(2)不注意视盲与注意捕获的区别

①内涵不同。不注意视盲是指当人们专注于某项任务时,对意外出现的物体产生忽略的现象。注意捕获是一种与不注意视盲相反的现象,它指的是当某些刺激突然呈现时,人们的注意会被自然地吸引以至于对当前任务的完成产生影响。

②产生的结果不同。不注意视盲是指这个意外刺激没有引起人们的注意,而注意捕获是指这个意外的刺激引起了人们的注意。

③产生的原因不同。不注意视盲和注意捕获可能是因为刺激与目标任务之间关联性程度不同导致的结果。即注意捕获可能是因为刺激符合被试基于目标任务的特点所形成的注意图式,而不注意视盲则可能是这些刺激与注意图式偏离导致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