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8年河南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632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考研核心题库

  摘要

一、辨析题

1. 凡是承认事物不断变化的就是辩证法的发展观。

【答案】该观点是错误的。具体分析如下:

(1)辩证法是关于世界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的科学。发展观是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之一。但是,辩证法的发展观不仅包括事物的变化,也包括事物的运动和发展。唯物辩证法把运动、变化、发展结合起来表述自己的发展观。承认事物不断变化只是辩证法的发展观的一个方面,而小是全部内容。

(2)辩证法承认发展变化,庸俗进化论也承认发展变化,但两者对发展变化的理解是对立的。庸俗进化论只承认量变不承认质变。

2. 凡是亲眼所见,亲耳所听都是直接经验

【答案】该观点是错误的。具体分析如下:亲眼所见,亲耳所听是感性认识的感觉阶段,是对客观事物本质的真实的反映。是直接的感性经验。由于认识主体和客体的局限性和特殊性,有些是对客观事实的真实反映,有些则是不符合客观事实的虚假反映或骗局。视觉和听觉是感性认识,它们具有直接性、丰富性,但是它的缺点是直观性和表面性,不能深入、全面地反映事物,有待于在感性经验的基础上,用科学态度加以分析,上升为理性认识,才能把握事物的本质。该命题夸大感觉在认识中的作用,将感觉与事实相混淆,在理论上容易导致主观唯心主义。

3. 质和事物的存在是直接同一的,量和事物的存在不是直接的同一。

【答案】该观点是正确的。具体分析如下:

质是一事物成为它自身并和其它事物相区别的自身所固有的规定性。特定的质就是特定事物存在的本身,失去了质的规定性,某物就不存在; 而量是事物存在和发展的规模、程度、速度以及构成事物的成分在空间上的排列次序等可以用数量来表示的规定性。在同质范围内,一个事物的数量可大可小,并不影响某物的存在。

所以,质和事物的存在是直接同一的,量和事物的存在不是直接的同一。

4. 有人认为“人的本性是自私的”,这个观点对吗? 为什么?

【答案】该观点是错误的。具体分析如下:

(1)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事实证明,自私不是人类的普遍本性。私有观念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产物,是私有制经济关系的反映。

(2)从理论上讲,说自私是人的本性也是站不住脚的。从物质和意识的关系上看,自私观念只能是私有制经济的反映,而决不是人的本性。从自私的根本特征来看,不应当把人们要求得到正当的个人利益等同于人的本性是自私的。正当的个人利益是人们生存和发展的需要,与自私是两个不同的概念。

(3)人的本性是自私的观点,既不符合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事实,在理论上也说不通,因而是错误的。

二、简答题

5. 列宁的物质定义及其意义是什么?

【答案】(1)列宁的物质定义

列宁确定了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概念,给“物质”下了经典性的定义:“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

(2)列宁物质定义的意义

①它坚持了物质的客观实在性原则,同唯心主义和二元论划清了界限。

从物质和意识的对立统一关系中去把握物质、规定物质,是辩证唯物主义物质观的根本特点。物质和意识的关系是人类在认识和实践中所遇到的最普遍的关系、最基本的矛盾。正是从这个最普遍的关系、最基本的矛盾中,列宁深刻揭示了物质和意识各自在其中的地位和作用,对物质作出了最本质的规定,指明了物质对于意识的独立性、根源性,意识对于物质的依赖性、派生性,体现出解决哲学基本问题的唯物主义立场。这同时又表明,意识只不过是对物质世界的反映,而不是像二元论所说的那样,可以成为与物质绝对对立的另一个本原。

②它揭示了物质的可知性,有力地批判了不可知论。

物质这一客观存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可以认识的对象,而不是不可捉摸、不可认识的“自在之物”。当然,有些东西,如原子以及更小的微观粒子等,是人们的感官不能直接感觉到的,但人们可以通过现代物质技术手段感知它们,通过人的理性思维去反映它们、把握它们。由于科学技术条件的限制,目前还有许多难以感知的事物,但这并不意味着它们不可认识。随着实践和科学的发展,它们迟早必定为人们所认识。马克思主义的物质观表明,世界上只存在尚未认识的东西,不存在不可认识的东西。

③它对物质世界的多样性统一作了最高哲学概括,指出客观实在性是一切物质的共性,克服了形而上学物质观的局限性。

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物质不是作为一切事物的基础,不是作为物体性质的支撑者,而是对人们意识所反映的一切现象、事物、过程,对整个物质世界的多样性所作的最高的哲学概括。辩证唯物主义指出,客观实在性是一切物质的共性,既肯定了哲学物质范畴同自然科学物质结构理论的联系,又把它们区别开来,从而克服了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缺陷。不管物质的形态、属性、结构多么特殊、复杂和多变,它们都永远保持着客观实在这一共同的根本属性。从个性中看出共性,

从相对中找到绝对,从暂时中把握永恒,这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物质观所体现的唯物辩证法。 ④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观体现了唯物主义自然观与唯物主义历史观的统一,是构成彻底的唯物主义的出发点。

对于社会事物,旧唯物主义由于不理解人的实践活动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因而不能坚持客观性原则,结果把历史过程理解为一种主观的存在,以至于把人类历史变为所谓“精神的历史”。马克思主义哲学既看到了自然界的物质性,又以实践为基础揭示了人类社会的物质性,建立起统一的说明自然过程和历史过程的唯物主义原则,实现了唯物主义自然观和唯物主义历史观的统一,使唯物主义成为彻底的、完备的理论。

6. 简述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含义及一者的辩证关系。

【答案】(1)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含义

感性和理性既是人的认识的两种基本形式,又是认识运动过程的两个基本阶段:生动的直观是观念反映过程的第一阶段,即感性认识阶段; 抽象的思维是观念反映过程的第二阶段,即理性认识阶段。认识的辩证运动表现为由生动的直观上升到抽象的思维以及与此相应的由感性认识向理性认识的飞跃。

(2)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辩证关系

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是认识过程中的两个不同的阶段,彼此相互区分又相互联系,二者之间不存在一条不可逾越的鸿沟。

①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相互依赖。

a. 理性认识来源于感性认识。从认识的内容和顺序上看,人们总是首先接触一个个事物的现象,得到一定数量的感性材料,然后运用科学的抽象思维,才能透过现象抓住本质,形成理性认识。 b. 感性认识有待发展为理性认识。认识的任务在于经过感觉而达到思维,达到对事物的本质、规律性的认识。为此,就必须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

②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相互渗透。既不存在纯粹的感性认识,也不存在纯粹的理性认识。

7. 什么是辩证的否定观? 它的两个特点是什么?

【答案】(1)辩证的否定观的含义

辩证的否定观是建立在对肯定和否定的辩证理解上的。辩证的否定是指这样一种否定,盾运动而进行的自我否定,即自己否定自己,并通过自我否定,实现自我运动、自我发展。

(2)辩证的否定观的两个特点

辩证的否定具有两个重要特点:

①辩证的否定是发展的环节,标志着旧事物向新事物的转变,由旧质到新质的飞跃。

②辩证的否定是联系的环节。

它把新事物和旧事物联系起来; 新事物产生于旧事物,并在旧事物的母腹中生长起来,事物中积极的因素作为自己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它是通过事物内在矛吸取、保留和改造旧

相关内容

相关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