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6年中南民族大学公共管理学院管理学考研复试题库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平衡积分卡

【答案】平衡积分卡是由美国哈佛商学院教授罗伯特·卡普兰(RobertKaplan )与美国复兴全球战略集团总裁戴维·诺顿(DavidNorton )于1992年提出的一种绩效考核模型。它由四个方面的指标组合成一个结构化的指标体系,并且各个方面的指标之间有着相互驱动的因果关系,其相互驱动的效果又紧密结合并支持组织的战略。它对绩效的价值判断认为,好的绩效一定是整体性的,单方面做得好不能说明问题,四个方面要取得绩效效果的相互平衡,这也正是该工具命名的由来。其四个方面的指标设计分别针对着四个问题的回答:

①财务方面回答怎样满足股东的要求;

②内部经营方面回答组织必须在哪方面擅长或精专;

③学习与成长方面回答如何使能力得到持续的发展和提高;

④客户方面回答怎样满足客户的要求。

2. 彼得·德鲁克认为,管理是一种无形的力量,这种力量通过各级管理者体现出来,所以管理者扮演着三种角色:管理_____,管理_____,管理_____。

【答案】一个组织; 管理者; 工人和工作

3. 程序化决策

【答案】程序化决策是指决策可以程序化到旱现出重复和例行的状态,可以程序化到制定出一套处理这些决策的固定程序,每当它们出现时,不需要再重复处理它们。通常又将“程序化决策”称为“结构良好”的决策。程序化决策涉及的是例行问题,例行问题是指那些重复出现的、日常的管理问题; 例外问题则是指那些偶然发生的、新颖的、性质和结构不明的、具有重大影响的问题。

4. 管理科学学派

【答案】管理科学学派又称数理学派或运筹学派,是泰勒科学管理理论的继续和发展,代表人物是美国的学者伯法(E.S.Buffa ),其代表作为《现代生产管理》。该学派认为,管理就是制定和运用数学模式与程序的系统,就是用数学符号和公式来表示计划、组织、控制、决策等合乎逻辑的程序,求出最优的答案,以达到企业的目标。其主导思想是使用先进的数理方法及管理手段,使生产力得到最为合理的组织,以获得最佳的经济效益,而较少考虑人的行为因素。

“管理科学”理论的主要特点有:

(1)生产和经营管理各个领域的各项活动都以经济效果好坏作为评价标准,即要求行动方案能以总体的最少消耗获得总体的最大经济效益;

(2)使衡量各项活动效果的标准定量化,并借助于数学模型找出最优的实施方案和描述事物的现状及发展规律,摒弃单凭经验和直觉确定经营目标与方针的做法;

(3)依靠计算机进行各项管理;

(4)强调使用先进的科学理论和管理方法,如系统论、信息论、控制论、运筹学、概率论等数学方法及数学模型。

5. 控制

【答案】控制是指为了保证组织的计划目标得以顺利实现,各级管理人员依据事先拟定的或随组织及环境发展变化而重新修改的标准,对下级的工作进行衡量和评价,并在出现偏差时进行纠正的过程。

(1)控制标准、偏差信息和纠正措施是控制工作的三项基本要素,它们相互关联、相互依存、缺一不可。

①控制标准是预定的工作标准和计划标准,它是检查和衡量实际工作的依据;

②偏差信息是实际工作情况或结果与控制标准或计划要求之间产生偏离的信息。如果没有或无法得到这方面的信息,那么控制活动便无法继续开展;

③采取纠正措施是指根据偏差信息,作出调整决策,并付诸实施。

(2)管理控制的分类。最常见的一种是根据控制信息获取的方式和时点的不同来分类,可分为三类:

①反馈控制。‘自的控制作用发生在行动作用之后,其特点是把注意力集中在行动的结果上,并以此作为改进下次行动的依据;

②同期控制。其控制作用发生在行动之中,即与工作过程同时进行;

③前馈摔制。其控制作用发生在行动作用之前,其特点是将注意力放在行动的输入端上,使得一开始就能将问题的隐患排除,“防患于未然”,前馈控制的效果正是管理者追求的目标。

6. 平衡记分片

【答案】平衡计分卡是由美国罗伯特·S ·卡普兰和大卫·P ·诺顿创建的一套将企业战略目标逐层分解转化为各种具体的相互平衡的绩效考核指标体系,并对这些指标的实现状况进行不同时段的考核,从而为战略目标的完成建立起可靠的执行基础的绩效管理体系。它打破了传统的只注重财务指标的业绩管理力一法,关注财务、顾客、内部流程和创新与学习四个领域,适用十对部门的团队考核。

二、简答题

7. 怎样评估现有人员的能力和素质? 如何从组织外部招聘合适的管理人员?

【答案】(1)对现有人员的考评应该从贡献和能力两个方面来进行:

①在贡献考评中要注意应尽可能把管理人员的个人努力和部门的成就区别开来,即力求在所辖部门的贡献或问题中辨识出有多大比重应归因于主管人员的努力; 贡献考评既是对下属的考评,

也是对上级的考评。贡献考评是考核和评价具体管理人员及其部门对组织目标实现的贡献程度。

②由于管理人员的能力要通过日常的具体工作来表现,而处理这些工作的技术与方法又很难与那些抽象描述管理者素质特征或能力水准的概念对上号。因此,能力考评中要注意切忌只给抽象概念打分。

③考评的程序为:a. 确定考评内容; b. 选择考评者; c. 分析考评结果,辨识误差; d. 传达考评结果; e. 根据考评结论,建立企业的人才档案。

(2)从组织外部招聘合适的管理人员时,应做到:

①明确组织需求。明确组织需求是企业招聘工作的出发点,只有清楚的了解本企业的人力资源需求,才能有针对性的招聘合适人员。可以通过工作分析和对组织未来人力资源预测了解到组织人员需求,确定管理人员的选聘标准。

②制定完善的招聘计划和招聘程序。明确管理人员的选聘标准之后,需要制定详细的招聘计划,包括招聘时间、招聘流程等。

③选择合适的招聘途径。选择合适的外部招聘途径也对组织获得合适的管理人员非常重要。一般来说,外部招聘途径主要有:广告招聘、校园招聘、网络招聘、人才交流市场、公共服务机构、员工推荐、猎头公司等方式。各种招聘方式各有优缺点,企业应该根据自身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招聘方式。

8. 确定型决策方法、风险型决策方法和不确定型决策方法各有哪些?

【答案】(1)确定型决策方法

在比较和选择活动方案时,如果未来情况只有一种并为管理者所知,则须采用确定型决策方法。常用的确定型决策方法有:①线性规划; ②量本利分析法。

(2)风险型决策力法

在比较和选择活动方案时,管理者不知道哪种情况会发生,但知道每种情况发生的概率,则需采用风险型决策方法。常用的风险型决策方法是决策树法;

(3)非确定型决策方法

在比较和选择活动方案时,如果管理者不知道未来情况有多少种,或虽知道有多少种,但不知道每种情况发生的概率,则须采用不确定型决策方法; 常用的不确定型决策方法有小中取大法、大中取大法和最小最大后悔值法等。

9. 什么是企业文化? 组织采取什么措施能使其成员认同企业文化?

【答案】(1)企业文化是指组织在长期的实践活动中形成的并且被组织成员普遍认可和遵循的,具有本企业特色的价值观念、团体意识、行为规范和思维模式的总和。企业文化的基本要素包括组织精神、组织价值观和组织形象。

企业文化的特征表现在:①成员的一致性; ②团体的重要性; ③对人的关注; ④单位的一体化; ⑤控制; ⑥风险承受度; ⑦报酬标准; ⑧冲突的宽容度; ⑨手段一结果倾向险; ⑩系统的开放性。企业文化是这10个特征的复合体。这些特征是相对稳定和持久的,在一般情况下,通过对这十个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