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西藏民族大学中国现当代文学835文学理论和中外文学史之外国文学史考研强化五套模拟题
●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意识流派
【答案】意识流派是指20世纪初西方兴起的现代主义文学流派。意识流派不重视描摹客观世界,而着力于表现人的内心真实,尤其是人的意识流程,常利用心理时间来组织叙事,大量运用象征暗示、内心独白、自由联想等艺术手法来追踪人的意识流程,展示人迷离恍惚的精神世界。特别是意识流小说在20世纪20至30年代一度掀起高潮。40年代,经过意识流小说所锤炼的各种创作方法和观念仍然在产生持续不断的影响。其代表作家有乔伊斯、伍尔夫、普鲁斯特和福克纳等。
2. 连歌
【答案】连歌是一种独特的诗歌体裁。日本的“歌”着重文句的堆砌和趣味。文句的堆砌讲究附句的巧妙衔接,其中最典型的,首推“连歌”,连歌最初是一种由两个人对咏一首和歌的游戏,始于平安时代末期。连歌作为和歌的余兴而盛行于宫廷,后又广泛流行于市民阶层,成为大众化的娱乐项目。日本连歌的集大成者是二条良基和宗祗。连歌的第一个特征是集体创作,即每一句都必须与别人的上一句相衔接,其转折纯系偶然,因而需要作者具有一种随机应变的机智,同时也使得连歌能从凝滞的偏重感情的倾向中摆脱出来。连歌的第二个特征是即兴创作。
3. 《韵光》
【答案】《韵光》是印度古代文学理论著作,作者是阿难陀伐弹那。全书分4章,书中有诗体歌诀和散文体的说明。《韵光》提出诗的主体是“韵”的理论,认为词的“暗示义”或“领会义”是“韵”的依据; “韵”是诗的灵魂,词和义不过是诗的“形体”。这在印度古代文论发展中是一重大突破。
4. 《抒情歌谣集》
【答案】《抒情歌谣集》是华兹华斯与柯勒律治的诗歌合集。但其中柯勒律的诗仅有三首。这部问世之初遭到苛评的诗集开创了一代诗风,成为英国文学史上尤其是诗歌领域里的一座里程碑。它摆脱了多数18世纪诗人所悟守的简洁、典雅、机智、明晰等古典主义的创作原则; 在形式上摒弃了在蒲柏手里达到登峰造极地步并垄断了当时诗坛的英雄双韵体; 在内容上则以平民百姓日常使用的语言描绘大自然的景色和处身于大自然中的人们的生活,抒发了诗人的感受和沉思,开创了探索和发掘人的内心世界的现代诗风。
二、简答题
5. 谈谈屠格涅夫笔下的“多余人”。
【答案】“多余人”是俄国文学中的一种人物形象类型,反映的是俄国贵族知识分子的生活与精神特征。“多余人”这个专有名词在屠格涅夫《多余人日记》发表后广为流传,之后他还在中短篇小说《僻静的角落》、《雅科夫·巴生科夫》和《阿霞》中塑造了“多余人”形象韦列季耶夫、巴辛科夫和H •H ,进一步丰富了俄国文学的“多余人”形象画廊。而《罗亭》和《贵族之家》中罗亭与拉甫列茨基的出现,标志着屠格涅夫笔下的“多余人”形象塑造到达了新高度。
(1)《罗亭》中的多余人形象
《罗亭》中的主人公罗亭是一个多余人形象,具有多余人的性格和精神特征,但是他更多地表现出多余人的积极思想和进步意义。他性格中突出的特征就是言语和行动的矛盾,因此被称为“语言的巨人、行动的矮子”,反映了知识分子理想与现实的脱离。他赢得了美丽勇敢的娜塔利亚的芳心,却为了遵从娜塔利亚母亲的意志而放弃幸福,他曾创办农业、水利、教育等20多种事业,都以失败告终。但是,跟其他多余人形象不同的是,罗亭在思想上具有进步贵族知识分子的优点,他聪明、高尚,热爱自由,思想进步。理想坚定,充满热情,关心人民的利益。很大程度上拆射了19世纪40年代活跃的进步贵族知识分子的精神特征。
(2)《贵族之家》中的多余人形象
继《罗亭》之后,他又创作了一部长篇小说《贵族之家》,再次塑造了一位多余人形象。《贵族之家》的主人公拉甫列茨基正直、善良而又软弱,他克服了罗亭身上的一些缺陷,能够清醒地看待问题,具有一定的实践能力,表现出对祖国与人民的深厚的热爱之情。但是,他无法挽救处于崩溃边缘的贵族社会和更加腐朽的农蚁制度,也无法找到自己的归属,不能给人民带来任何好处,最后甚至葬送了自己的爱情。通过描写他与丽莎的爱情悲剧,以及披露贵族世家的丑恶历史,作者揭示了贵族地主背离人民的本性与被人民所抛弃的历史必然性,预示了贵族阶级无法避免的灭亡结局。这一形象的塑造,反映屠格涅夫在新兴的平民知识分子即将登上社会舞台的前”清醒地认识到了贵族知识分子脱离时代的局限性,而为其历史作用进行了总结性表现。
总之,屠格涅夫笔下的多余人形象在某种程度上是一系列的正面人物,他们不同于19世纪早期普希金和莱蒙托夫塑造的多余人形象,也有别于其后冈察洛夫塑造的奥勃洛摩夫这个多余人形象。他们大多具有高尚的道德,主观上具有积极探索、追求自由解放的精神,但是他们也有很多性格方面的弱点,无法摆脱贵族的思想特点,脱离人民,高傲与浮躁,致使他们无法实现理想与抱负,成为远离社会和人民的多余人,成为“适时的而且做了不少好事的人物”。
6. 简述《荒原》的基本内容及其意义。
【答案】《荒原》是艾略特的代表作,被认为是现代派诗歌的里程碑,西方文学中的一部具有划时代意义的杰作。《荒原》展示了战后西方文明的危机和传统价值观念的失落,反映了整整一代人理想的幻灭和绝望。“荒原”一词己超出了文学的范围,成为西方现代文明的象征。(1)《荒原》的基本内容
《荒原》是象征主义文学中最有代表性的作品,也是艾略特的成名作和影响最深远的作品。其主要包括《死者的葬仪》、《对弈》、《火诫》、《水里的死亡》和《雷霆的话》五个部分,具体内容分别是:
①《死者的葬仪》
将西方社会描绘为万物萧瑟,生机寂灭的荒原。在这没有生气的栖息之所,人不生不死,虽生犹死,心中唯有幻灭和绝望,眼前的世界只泛滥着海一样的情欲。在这令人窒息的现实中充斥着庸俗卑下的人欲,死亡的阴云浓浓地罩在了西方世界的上空,人们在浑浑噩噩之中走向死亡。诗人把现实社会比作地狱,现代人视为没有灵魂的幽灵。
②《对弈》
《对弈》用维吉尔的《伊尼特》、奥维德的《变形记》和莎士比亚的《安东尼与克里奥佩特拉》这些作品中描写的上流社会男女的淫欲和罪恶与现实低层社会卑鄙雄耀的肉体交易叠映,突出表现精神枯萎,道德堕落的现代生活。
③《火诫》
表现伦敦这现代荒原上庸俗、肮脏、罪恶的生活:圣洁的教堂赞歌中,世界重复着铁卢的兽行; 明亮的月光下,母女登俩干着卖淫行径; 昏黄的浓雾中,商人为金钱而奔走; 精神空虚的青年男女在苟合中打发光阴; 人们寻欢作乐后留下的浊物漂浮在昔日诗意盎然的泰晤土河。
④《水里的死亡》
通共只有l0行,行行都是含义深刻的象征,有人说它象征的内容抵得过但丁的一部《炼狱》。人在欲海中死去,死去后忘掉生前的一切,让他静静地在死亡的欲海中反思。艾略特笔下的海既是情欲的象征,它夺去了人的生命,又是炼狱,它让人认清自己生前的罪恶。
⑤《雷霆的话》重新回到欧洲是一片干旱的荒原这一主题。诗的起首用耶稣被钉死在十字架上来象征信仰、理想、崇高的精神追求在欧洲大地上消失,诗人认为,从此欧洲便成了一片可怖的荒原。人们渴望着活命的水,盼望着救世主的出现,盼望着世界的复苏,灵魂的再造。他用《圣经》的典故写了耶稣复活后的身影。然而基督并未重临,却听见了惊天动地的声巨响——一革命的象征。艾略特把社会主义革命视为人类的一场灾难。最后,诗人借雷霆的话告诫人们:要施舍、同情、克制、阪依宗教,这样大地才会复苏,人们才分摆脱不死不活的处境获得永久的宁静。
(2)《荒原》的意义
诗歌运用了大量的西方神画故事和传说,使来自于这些神话故事和传说的内容、情节和意象在诗歌中互相交织,错综呈现,形成了一个多层次的文化象征背景,含蓄蕴藉地表达了诗歌的主题。
①展示了一战后西方人的精神幻灭
诗人用象征的笔法,将伦敦视为现代西方的象征,描写了这个城市的衰败、荒芜,揭示了生活其中的人们的空虚与堕落,反映了诗人深刻而冷峻的荒原意识,以及对西方人失去宗教信仰之后的担忧。
②表达了对西方文明复苏的企盼
相关内容
相关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