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上海外国语大学文学研究院623中外文学史之中国当代文学史考研强化模拟题
●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新编历史剧
【答案】新编历史剧是戏剧的一种类型,又称新编历史题材剧目。它是指建国后剧作家编写的反映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的戏曲剧目。题材范围包括上古时期直到五四运动以前的历史,还包括采用民间传说、历史演义、说唱故事和神话寓言等编写的历史故事剧。新编历史剧其特点是剧作者必须具有科学的历史观,对占有的大量历史资料和丰富的素材,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观点进行分析、鉴别、把握历史发展。《评新编历史剧(海瑞罢官)》一文发表于1965年11月的上海《文汇报》,作者姚文元,文章发表后,得到了毛泽东的支持,成为“文化大革命”的导火线。
2. 《废都》
【答案】《废都》是贾平凹创作的一部深刻反映社会现实,揭露社会问题的小说。贾平凹在《废都》中写出了一部社会风俗史,以主人公庄之蝶为中心巧妙地组织人物关系。作品围绕着庄之蝶的四位女性——牛月清、唐宛儿、柳月、阿灿展开。她们分别是不同经历、不同层次的女性,每个人的际遇、心理都展示着社会文化的一个侧面。小说采用了中国古典的草灰蛇线手法,也融入了西方的意识流和精神气质,中西合璧。《废都》创造了一种新的语言,这在文学史上是不可多得的。
3. 十七年文学
【答案】十七年文学是指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1949年)到“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1966年)开始,这一阶段的中国文学,属于中国当代文学的一个时期。十七年文学的特点主要有:
①歌颂党、领袖、社会主义、人民;
②回忆战争岁月,回忆苦难年代,回忆过去生活;
③和帝国主义、资本主义、旧思想、旧观念作斗争。这个时期的少数作品艺术性并小高,作品也主要体现文以载道的思想,作品风格往往失之于简单,人物呈现程式化倾向。
4. 《白毛女》
【答案】《白毛女》由延安鲁迅艺术文学院集体创作,贺敬之、丁毅执笔,是中国第一部民族歌剧,也是由中国共产党指导创作完成的宣扬红色文化的第一部歌剧。它是中国共产党红色文化的开山之作、代表之作,是中国革命文艺的奠基石,开创了中国新歌剧的里程碑,在中国民族歌剧发展史上具划时代的意义。
5. 《天安门诗抄》
【答案】《天安门诗抄》是童怀周编选,由人民文学出版社于1978年出版的诗文集。《天安门诗抄》共分三辑:第一辑收诗、词、曲、挽联二百九十五首:第二辑收新体诗五十九首:第三辑收悼词、祭词、誓词、散文诗等五十篇。这些诗文均出现于1976年清明节前后北京天安门等处。诗文表达了人民群众对周恩来的怀念和对江青反革命集团的声讨,反映了作者对祖国命运的关切。诗文具有情感真挚悲壮,语言犀利和强烈的战斗性等特点。
6. 新写实小说
【答案】新写实小说是近几年小说创作低谷中出现的一种新的文学倾向,又称“现代现实主义”、“后现实主义”等。代表作家作品有方方《风景》,池莉《烦恼人生》,刘震云《塔埔》《一地鸡毛》《单位》,刘恒《狗日的粮食》《伏羲伏羲》等。“新写实小说”的正式命名,始于《钟山》杂志1989年第3期上开辟的“新写实小说大联展”,在该刊的“卷首语”中,编者对新写实小说的特征作了比较正式的说明。新写实小说的作者们放弃传统现实主义再现典型环境、塑造典型人物的目标,致力于用生活的“平常性”、“平凡性”、“庸常性”来呈现生活。
7. 80年代文学
【答案】80年代文学即“新时期文学”,是我国当代文学发展过程中的一个重要阶段。主要是指1976年以后我国文学家的创作活动,以及人们对“文革”后正在展开的文学的命名。1976年粉碎汪青反革命集团以后,尤其是从1978年12月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起,开始全面纠正“文化大革命”中及其以前的左倾错误,进而作出把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的战略决策,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进入新的历史时期。中国文学也发生了历史性的转折变化,从此被称为“社会主义新时期文学”。其特点是大众化与多样化,民族化和现代化,激昂与悲凉交织。
8. 革命样板戏
【答案】革命样板戏是文革时期以戏剧为主的二十几个舞台艺术作品的俗称。其代表性的作品有京剧《智取威虎山》《红灯记》《沙家洪》和芭蕾舞剧《红色娘子军》《白毛女》等剧目。由于这些作品描写的都是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进行武装斗争和经济建设的现代生活,被赋予了更积极的政治意义。它们被纳入了与帝土将相、才子佳人占领舞台相对立的革命文艺路线,被当作批判刘少奇、周扬修正主义文艺黑线的论据和武器,被奉为工农兵占领文艺舞台、实行文化革命的典范。
9. “第四种剧本”
【答案】“第四种剧本”是剧作家刘川对1956年前后出现在中国剧坛的一批戏剧的概括。这些剧本突破了当时剧坛所流行的公式化、概念化的边框,而显示出某些特色。被称作“第四种剧本”的,主要有杨履方的《布谷鸟又叫了》、岳野的《同甘共苦》、海默的《洞箫横吹》、鲁彦周的《归来》、何求的《新局长来到之前》、王少燕的《葡萄烂了》、李超的《开会忙》等剧作。与其他作品相比,“第四种剧本”最突出的特点是写人,按照“人”应该有的思想、感情、意识塑造形象,
另一个突出特点就是对生活的“干预”。
10.今天诗群
【答案】今天诗群是二十世纪七十年代末逐渐形成的一个诗人群体,又称为“白洋淀诗群”,因诗人北岛和芒克创办了文学刊物《今天》而得名。白洋淀是当年无数的知青下放点之一,地处河北保定,离北京较近。因此白洋淀知青点中有相当数量的家庭背景优越能够接触西方文学作品的高干子弟知青。他们自发地组织民间诗歌文学活动,逐渐形成了白洋淀诗群。在北京、河北、福建、贵州等地,都有这样的诗歌写作活动,且有的形成某种“群落”的性质。他们在60年代末、70年代初开始写诗,与当时的社会状况和自身处境有关。这是“红卫兵运动”的落潮期,其诱因和动机来自对“革命”的失望,精神上经历的深刻震荡,以及个体对真实感情世界和精神价值的探求。代表诗人有芒克、多多、根子、林莽、方含等。
二、简答题
11.结合你熟悉的作品简述莫言小说创作的主要艺术特征。
莫言小说的创作既吸收了中国传统小说创作的技巧,又借鉴了外国小说创作的新方法,呈现出独特的艺术特征。具体表现为;
(1)民间表述的新境界
莫言在开辟民间表述的深度和广度方面作出了卓有成效的努力与探索。莫言的小说构筑了一个充满生命活力与野性的乡土世界——高密东北乡。莫言作品中的高密东北乡是一个开放的概念、文学的概念,在以此为背景的而展开的故事叙述中,探究生命本质和本原意义,表现对民间的审美表达和批判。
莫言的小说充分表现出了对传统审美方式、表现模式和悲剧美学原则的颠覆,大量运用反讽、黑色幽默等技巧,给人以新奇和丰富的审美意蕴。《红高粱》中的余占鳌与《檀香刑》中的孙丙,并不是典型意义上的“抗日英雄”和“抗德英雄”。莫言有意偏离了传统的正面典型人物的塑造方法和审美原则,而是让他们停留在真正的农民心态上,充满了生活原色,使之呈现出一个似乎是未经雕琢的人物原型。《红高粱》和《檀香刑》写的都是悲剧,但又不同十传统的悲剧美学原则,不是为了激起人们的“悲悯”与“崇高”之感,而是借助于反讽和黑色幽默等技巧,将读者引入新鲜廓大的悲剧审美空间。反讽和调侃也是莫言最常用的手法之一,写到最惨烈处,往往笔峰一转,把读者带入一个貌似“尴尬”的境地,给人一个更广阔的想象世界和更复杂的感觉空间。总之,莫言笔下的悲剧打破了传统悲剧审美观念,开辟了民间表述的新境界,推动了民间表述的演进与发展。
(2)独特的叙事风格
莫言早期小说受到福克纳的意识流和马尔克斯叙事模式的影响。从《檀香刑》的创作开始,莫言力求从早年西方现代派的影响中走出来,发挥中国传统小说的叙事特长,从而形成自己的叙事特色。《檀香刑》在叙事中融入了民间说唱艺术,使西方现代文学技巧与我国民间文学技法得到了有机融合,在民族化的道路上向前迈入了一大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