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山西财经大学907文化学复试实战预测五套卷
● 摘要
一、简答题
1. 什么叫“青铜时代”?
【答案】青铜,是一种红铜与锡、铅、镍、磷等化学元素的合金。由于它熔点低、硬度高、化学性能稳定等优点,可以铸造出用于生产和生活的各种器物。人类历史发展进程中发现了这种材料,用它制造生产和生活工具并替代了石器,从而提高了生产力的水平,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发展,起到了划时代的作用,显示了人类文明的进步。历史学家把这一阶段称作“青铜时代”。青铜时代是人类发展史上的普遍现象,中国也不例外。中国青铜器约略可以分为形成期、兴盛期和衰落期。
2. “三皇五帝”传达了什么样的历史信息?
【答案】“三皇五帝”是传说中的始祖,是中国历史上的传说人物。其成因可能是某一社会阶段的概括和象征,也有可能是某些氏族部落的名称或部落联盟首领的名称。“三皇五帝”传达的历史信息主要有:
(1)中国原始先民由旧石器时代向新石器时代的转化过程:
(2)人类氏族社会由母系氏族转向父系氏族,由渔猎阶段进入农业阶段;
(3)原始时代人类的渔猎生活以及初步认识自然和利用自然的情况。
总之,儒家以天、地、人为“三才”,故以三皇相配; 以金、木、水、火、土为“五行”,故以五帝相配。正是由于儒家的大力推崇,从秦汉时起,三皇五帝就被奉为神明,列入祀典,进行祭祀。
3. 中国的宫殿建筑与陵寝建筑体现了哪些文化意蕴?
【答案】(1)中国宫殿建筑体现的文化意蕴
宫殿是随着封建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而成为帝王居住和施政的专用场所的。
①从考古发掘知道,远在奴隶社会,供奴隶主居住和使用的房屋,其居住规模就比较大。到中央集权制度形成以后,为了显示帝王至高无上的地位和领有天下的威严,宫殿的建筑设计特别追求高大、雄伟、壮丽。它反映了唯我独尊的文化心理,适应了统治万民的政治需要。
②中国封建时代的宫殿建筑,有极为严格的等级规定,其中以殿顶形式及其装饰表现得最为突出。殿顶装饰的各式各样的动物,象征了吉祥安定、灭火消灾、主持正义、剪除邪恶,也是文化心理的一种反映。
(2)陵寝建筑体现的文化意蕴
一些国君在墓造得如同山陵一样,因而帝王的坟墓就称为“山”或“陵”,加上陵前供死者灵魂起居的寝殿和子孙祭祀用的祭殿等,合起来就是通常所说的“陵寝”。但实际上帝王的陵寝还包
括地下宫殿在内。帝王的陵园建筑规模很大,这也是显示帝王的威严和至尊。
4. 中国文学有哪些鲜明特点?
【答案】中国古代的文学创作具有鲜明的民族个性,主要表现在:
(1)中国文学自始至终体现了关注现实和人生的伟大精神
中国的上古神话中所描写的人物,都是活跃于先民生活中的英雄,而不是像西方神话那些远离人群的天上神灵。钻木取火的隧人氏、教民稼墙的神农氏、怒触不周山的共工等,其实都可能是氏族部落的首领,他们神力非凡的活动与创造,其实也就是先民改造自然环境的斗争和成果,他们的神格其实也就是人格力量的集中和体现。
(2)中国文学自古强调教化功能,主张“文以载道”
这是由十中国文学深受儒家思想的影响,在其发展中一直离不开“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轨道,因而诗词文赋都成为政治教化的手段。作家们通过著书立说来表达自己的社会政治理想,其中大多数以积极参与治乱的态度忧国忧民,时刻不忘自己的人生追求,只有在自己的理想遇到挫折时才“独善其身”。
(3)中国文学具有强烈的抒情色彩
中国文学无论是散文还是诗歌戏曲,都是抒发情怀、表现意趣的。这与中国的其他艺术创作是一样的。中国是诗的国度,诗词歌赋一直是中国古典文献创作的主要形式。中国的文人士人夫都喜欢利用简洁、含蓄、回环的语言形式来抒发自己的情怀,这就形成中国文学特有的抒情传统。
一、简答题
1. 中国典籍丰富体现了哪些文化内涵?
【答案】中国古籍的最大特点就是包罗丰富和经典第一。前者是面,后者的点,点面结合,广博专深,形成中国的典籍文化。
(1)“包罗丰富”
“包罗丰富”是指包括了天文、地理、历史、哲学、文学、艺术、宗教、军事、经济、农学、医学、烹调以及历代典章制度等,涉及人类文化的各个方面,表明了中国人在各个领域的探索和贡献。
(2)“经典第一”
“经典第一”是指儒家著作在所有典籍中的崇高地位,同时也指儒家著作及研究和解释性的著作数量很多。延续至今的古籍分类法依然是“经、史、子、集”四部,历代对经书的研究,产生了中国文化中特有的“经学”因此,“经学”为尊,众学为从,“经学”为纲,众学为目,构成了中国近两千年的藏书特色和治学原则。
总之,中国典籍的丰富体现了我国文化的悠久历史,以及对文化的不断传承和发展,并形成民族特有的叙事方式和思维方式。
2. 《永乐大典》是一部什么样的典籍?
【答案】《永乐大典》是明代规模最大的类书。类书是辑录各个门类或某一门类的资料,经过编排工人查阅的工具书。
《永乐大典》由明成祖命解缙、姚广孝等人主持编撰,前后用了五年时间,由明成祖赐名《永乐大典》。全书总计22, 937卷,其中口录60卷,约三亿七千万字,规模宏大,包罗丰富。它的编撰是中国文化史上的巨大工程之一。大约明亡时被毁,清代将副本藏之翰林院,后来由于散失、被劫和八国联军焚毁,到清末只剩下64册。解放后,陆续收到100多册,现藏为215册,国外尚流传160余册,它的编撰比英、法两国的大百科全书要早三百余年,在世界文化史上占有辉煌地位。
3. 如何理解中国的多神信仰?
【答案】中国文明是一种农业文明,传统农民以自耕自足的小农经济为本,这种经济基础便造成中国人讲究现实利益的文化心态,其宗教信仰也谋求对现实的生产和生存现状有直接的救助,因而中国人崇尚多神信仰,甚至对直接影响其现实生活的生存环境产生执著的崇拜。
在中国人的眼中,物物是神,处处有神,时时有神,即使是做饭烧火的灶头也由灶王爷把守,门口还要有门神爷守护。
相关内容
相关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