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8年贵州大学人文学院313历史学基础之中国近代史考研核心题库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学衡派

【答案】学衡派是在1922年出现的反对新文化运动的文化保守主义学派。因在东南大学创办《学衡》月刊而得名。主要成员有吴宓、梅光迪及胡先舖等人,他们都曾有过赴欧美留学的经历,故以“学贯中西,博古通今”标榜,自称其刊物以“昌明国粹,融化新知”为宗旨。20世纪30年代初随着《学衡》杂志的停刊,学衡派也相应解体。

2. 《新民丛报》

【答案】《新民丛报》是清末资产阶级改良派的重要报刊。1902年由梁启超于日本横滨创办。1907年停办。该报创办早期,抨击清王朝的腐朽统治,介绍西方资产阶级新思想、新学说,对广大知识界特别是青年知识分子影响很大。1905~1907年,主要与革命派的刊物《民报》进行激烈论战。

3. 戊戌政变

【答案】戊戌政变是清末慈禧太后发动的推翻戊戌新政的宫廷政变。1898年9月21日,慈禧太后发动政变,先将光绪皇帝软禁于中南海的瀛台,后以“训政”的名义,重掌国政。政变以后,慈禧太后大肆捕杀维新派人士。康有为、梁启超,逃往国外。9月28日,谭嗣同、康广仁、杨深秀、刘光第、杨锐、林旭等六人被杀于北京菜市口,时人称为“戊戌六君子”。戊戌维新变法运动宣告失败。

4. 壬寅学制

【答案】壬寅学制,即《钦定学堂章程》,是由京师大学堂管学大臣张百熙拟订,1902年8月15日由清政府正式颁布。该章程规定,初等教育10年,中等教育4年,高等教育6年,教育

年限长达21年。这是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规定学制系统的学堂章程,但由于不够完备而未实行。

5. 福州船政学堂

【答案】福州船政学堂是1866年由船政大臣沈葆祯主持在福州设立的中国第一所近代海军学校。它率先引进西方军事教育的体制及内容,在招收学生、聘用教习、教学内容以及教学方法等方面都具有与传统封建教育不同。福州船政学堂在中国建立起一套全新的教育体系,开创了中国近代海军教育的先河,对中国近代海军教育的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6. 《旅大租地条约》

【答案】《旅大租地条约》是俄国强迫清政府签订的租借旅顺大连的条约,原称《中俄会订条约》。1897年12月,俄国出兵强占了旅顺口和大连湾。1898年3月27日,中俄签订了《旅大租地条约》,并于5月7日订立《续立旅大租地条约》,强迫租借旅顺和大连湾及其附近海面,租期25年,在租期内完全由俄国管辖。俄国还获准修筑中东铁路支线,把中东铁路和旅顺、大连湾连接起来,并规定支线所经地区的铁路权利不得让与他国。次年,俄国又擅自把租借地改为“关东省”,设首席长官管理行政,把势力范围扩大至东北全境。

7. 国粹派

【答案】国粹派是清末革命派中的一个派别。国粹派所说的“国粹”,主要包括中国有史以来的语言文学、典章制度和人物事迹的“可为法式者”三项。主要代表人物有:章炳麟、邓实、刘师培、黄节、黄侃、马叙伦。发行刊物有:《国粹学报》、《政艺通报》。基本主张是:①借助国粹宣传排满革命、救亡图存;②颂扬“国学”,批判“君学”,反对帝制;③从“国学”中寻找变革政体、实行民主共和的根据;④提出独特的“中西文化观”,强调在效法西方、改革中国政治的同时,立足于复兴中国固有文化,从传统文化中发掘为中国近代化所需要的东西。

8. “皇族内阁”

“皇族内阁”是指1911年5月8日清政府实行所谓责任内阁制而组成的以皇族为中心【答案】

的内阁。1911年5月,清廷发布内阁官制和任命总理、协理大臣以及各部大臣的上谕,宣布撤裁军机处、旧内阁和会议政务处,任命奕劻为内阁总理大臣,那桐、徐世昌为内阁协理大臣,组成第一届责任内阁。在13名内阁大臣中,皇族不仅充当了国务大臣,而且居于领导和多数地位。因此一第一届责任内阁就成为名副其实的“皇族内阁”。皇族内阁的出台,表明立宪运动完全失败,并引起了立宪派内部分化,部分人倾向革命。

9. 科学补习所

【答案】科学补习所是清末湖北革命团体。1904年由吕大森、刘静庵等人在武昌组成,以宗旨是“革命排满”。成立不久即与华兴会取得联系,借研究科学为名,在学校和新军中进行活动,并准备响应华兴会发动的长沙起义。因计划起义失败,遭到清政府镇压。1905年,刘静庵组织日知会继续活动。

10.“协定关税”

【答案】协定关税是指一个国家与另一个国家之间通过协商相互给予对方以优惠待遇的关税制度。如果一方遭受对方的胁迫,非自愿地给予对方以优惠待遇又不能享受对方给予对等的优惠,就是片面的协定关税,这构成一国对另一国的特权。出现在近代中国的协定关税,就属于后一种性质。中国近代史上的协定关税,是从1842年中英签订的《南京条约》开始的。

二、论述题

11.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和革命统一战线的比较。

【答案】(1)前者具有广泛的民族性,它不仅有无产阶级、农民、城市小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还包括蒋介石为首的亲英美派大地主大资产阶级和其他爱国人士,凡属中国抗日的阶级、阶层都包括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之中;而后者是上述前四个阶级的革命联盟。

(2)前者没有一个统一的正式的组织机构,也没有一个为国共两党所共同承认和正式公布的政治纲领;而后者有统一的政府机构,有政治纲领新三民主义。

(3)合作方式不同:前者的国共两党是党外合作,后者的国共两党是党内合作。

(4)政权和军队的掌握不同:革命统一战线的政权和军队基本上都由国民党掌握;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国共双方各自有军队和政权。

(5)前者始终存在着两条不同的抗战路线,即国民党的片面抗战路线和共产党的全面抗战路线;后者中充满着国民党右派争夺领导权的斗争。

(6)结果不同:革命统一战线由于国民党右派的叛变破裂,导致大革命失败;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中尽管存在着矛盾和斗争,但在共产党的努力维护下,坚持到了抗战的全面胜利。

(7)两个统一战线的任务不完全相同:革命统一战线的任务是“打倒列强,除军阀”,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任务是打败日本法西斯。

(8)从所处的国际环境看:革命统一战线得到了苏联的很大帮助,而世界各帝国主义国家及其他反动势力则持敌视、反对的态度。而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由于处在二战新的国际环境中,不仅得到苏联和世界各国人民的帮助,而且英美帝国主义也赞同国共合作。这对我党建立和坚持国共合作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是有利的。

12.简评1949年的国内和平协定。

【答案】三大战役后,国民党政权在长江以北的力量全线崩溃,渡江作战、解放国民党首都南京指日可待,全国处于革命胜利的前夜。南京解放前夕,为减少战争对人民的伤害,争取人民解放军和平渡江,国共两党于1949年4月13日至15日,在北平举行正式会谈。双方在《国内和平协定草案》的基础上经过多次反复磋商,4月15日达成了《国内和平协定(最后修正案)》。

《国内和平协定》的主要内容包括惩办战争罪犯,废除伪宪法,废除伪法统,依据民主原则改编一切反动军队,没收官僚资本,实行土地改革,废除卖国条约,召集没有反动分子参加的新的政治协商会议成立民主联合政府,接收南京国民党反动政府及其所属各级政府的一切权力等。

《国内和平协定》是国民党在其长江以北力量全面崩溃、全国即将胜利解放的背景下,试图挽回败局,与中共划江而治而与中共达成的政治协定,也是我党为避免国家因战争而遭受重大损失而与国民党进行和谈的重要文件。但是,国民党破坏和平谈判、拒绝在协议上签字,我党最终不得不全面进军,解放全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