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8年东华大学服装艺术设计学院620艺术学概论考研核心题库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文以明道”说

【答案】“文以明道”说是中国传统美学中涉及“文”“道”关系时的基本命题之一,其重要代表人物之一是南北朝时期的刘勰,他在《文心雕龙》中已谈到“文”是“道”的表现,“道”是“文”的本源。宋代理学家将“文”、“道”关系推向了极端,趋向重“道”而轻“文”,将“文”与“道”的关系看作本末主从的关系。总之,“文以道明”说是把艺术本质归结为某种客观精神。

2. 柏拉图

【答案】柏拉图是古希腊著名哲学家。柏拉图生于雅典的大贵族家庭,生活在古希腊文明由盛至衰的转折时代,青年时代就学于苏格拉底,曾在雅典开辟了一个学园,专门聚众讲学,著书立说,从事学术活动。柏拉图一生密切关注政治,“改造社会”始终是他思考的重心。他以“理念论”为中心,建立了欧洲哲学史上第一个庞大的唯心主义哲学体系。柏拉图一生完成著作40多部,大多以对话的方式讨论哲学、美学、伦理、逻辑、政治等问题。其美学思想主要体现在《理想国》、《大希庇阿斯》、《斐德若》等著作中。

3. 《诗学》

【答案】《诗学》是古希腊著名哲学家亚里士多德的著作,原名《论诗》。该著作据说是亚里士多德的讲义,有佚失,现存二十六章,主要讨论悲剧和史诗。现存的《诗学》可以分为五大部分。第一部分为序论,包括第一到五章,主要分析了各种艺术所模仿的对象、模仿所采用的媒介和方式,以及各种艺术由此而形成的差别,进而指出了诗的起源,还追溯了悲剧与喜剧的历史发展。第二部分包括第六到二十二章,这部分讨论了悲剧,它的定义、构成要素和写作风格等。第三部分包括第二十三到二十四章,讨论的是史诗。第四部分是第二十五章,讨论批评家对诗人的指责,并提出反驳这些指责的原则和方法。第五部分是第二十六章,比较了史诗与悲剧的高低。《诗学》是西方美学史上第一部最为系统的美学和艺术理论著作,它对西方后世文艺理论和文学创作的发展产生过巨大影响,其中的有些观点曾被近代新古典主义奉为金科玉律。

4. 形象性

【答案】形象性是艺术的基本特征之一。哲学、社会科学总是以抽象的、概念的形式来反映客观世界,文学、艺术则是以具体的、生动感人的艺术形象来反映社会生活和表现艺术家的思想、情感。各个具体艺术门类,因为它们所塑造的艺术形象的不同而具有各自不同的特点,如雕塑、

绘画、电影、戏剧等门类的艺术形象,欣赏者可以通过感官直接感受到,而音乐、文学等门类的艺术形象,欣赏者则必须通过音响、语言文字等媒介才能间接地感受到。但无论怎样,任何艺术都不能没有形象。艺术形象是客观与主观的统一,内容与形式的统一,个性与共性的统一。

5. 艺术史

【答案】艺术史是指艺术发展的历史。艺术的发展是有规律的,探讨艺术发展的规律是艺术理论的重要任务。艺术发展的规律包括:①艺术发展的模式,是指揭示艺术发展的客观过程,阐释艺术发展的昨天、今天与明天之间的联系;②艺术发展的动力,是指探究艺术发展的原因,阐释艺术作品与社会发展原因的关系。

6. 表现说

【答案】表现说是一种关于艺术起源和艺术本质的学说,它与“模仿说”直接对立。“表现说”形成于20世纪初,创始人为意大利的克罗齐。表现主义美学在艺术作品与艺术家的相互关系中,突出强调艺术家的主体决定性作用,认为艺术作品在本质上是艺术家主体生命意志的表达和外化。同时,表现说认为艺术就是情感的表现,而情感的表现就是直觉的表现,是与外在形式无关的心灵活动。克罗齐美学理论的核心论点就是“艺术是直觉”。克罗齐的表现说把艺术和审美作为人类一种最重要的精神活动,着力探寻艺术和审美的独特规律,这对后世美学有着重要启示。

7. 艺术革新

【答案】革新是一切时代、一切民族艺术发展过程中的必然规律。艺术革新是艺术的任务、本质所决定的,是欣赏者的审美需求和艺术家的个性和思想感情的独特性所共同决定的。在艺术发展过程中,艺术革新主要体现在:从艺术作品来看,艺术革新表现为艺术作品内容和形式的革新; 从艺术家的角度来看,艺术革新表现为对他人和对自我的超越; 从革新的程度来看,艺术革新可以区分为同一艺术风格延续中的革新与不同艺术风格转变中的革新。

8. 模仿说

【答案】模仿说是一种关于艺术起源问题的最古老的理论,始于古希腊哲学家。这种学说认为:模仿是人类固有的天性和本能,艺术起源于人类对自然的模仿冲动。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是“模仿说”的重要代表。亚里士多德首先肯定了现实世界的真实存在,因此模仿现实世界的艺术也是真实的,而且是更高的真实。与此同时,亚里士多德肯定艺术的模仿就是一种艺术的创造,艺术表现的事物比生活中原来的事物更理想、更美。这对后来西方传统美学思想特别是艺术实践所产生的影响是巨大深远的。继古希腊哲学家之后,文艺复兴时期的莱奥纳尔多、法国启蒙思想家狄德罗、俄国作家车尔尼雪夫斯基等人都不同程度地继承和发展了这一学说。这种理论直到19世纪末仍然具有极大的影响。

二、论述题

9. 为什么说生产劳动是艺术产生的根本动力?

【答案】生产劳动实践是艺术发生的根本动力,其原因包括:

(1)生产劳动实践为艺术的发生创造了前提

生产劳动实践创造了艺术创作的主体——人,为艺术的发生提供了前提。

①首先,劳动使猿爪变为人手,猿脑变为人脑,这是从猿到人转化中具有决定意义的一步。 ②劳动推动了语言的产生,劳动和语言又进一步推动了意识的产生,这是人与动物的最本质的区别。

③劳动推动了工具的制造,为艺术的发生提供了前提。

(2)生产劳动实践推动着思想与感情的产生,为艺术的发生创造了第一个必要的条件。 劳动是人们有意识、有目的地使用工具、征服自然以满足自己物质需要的活动。这是人与动物的根本区别。

(3)生产劳动推动着审美意识的产生和发展,为艺术的发生创造了第二个必要的条件。

(4)生产劳动实践是原始艺术发生的直接动因

总之,艺术是一个从实用到审美、从非艺术到艺术的历史演进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劳动是核心,巫术活动为中介,其中也渗透着人类模仿的需要、表现的冲动和游戏的本能。但从根本上讲,艺术的起源最终应归结为人类的实践活动。因此,生产劳动是艺术产生的根本动力。

10.举例说明艺术形象的作用与特征。

【答案】(1)艺术形象的含义

艺术形象是艺术反映社会生活的特殊方式,是通过审美主体与审美客体的相互交融,并山主体创造出来的艺术成果。它是艺术家依据客观现实生活,经过提炼、加工创造出来的具体可感、富于感情色彩和审美性的感性形式。

(2)艺术形象的作用

艺术形象的作用具体表现在:

①艺术形象的塑造是艺术作品创作的核心

在艺术作品中,艺术语言是为了塑造艺术形象,而艺术意蕴也是蕴藏在艺术形象之中。从这种意义上讲,没有艺术形象就没有艺术作品。

②艺术形象广泛概括社会生活艺术形象不仅具有具体可感的形象性,而且具有概括性,它把广泛的生活内容概括在形象之中。

③艺术形象渗透着作者对生活的思考和评价

艺术形象又具有情感性和思想性,在艺术形象中融入了艺术家爱僧悲欢的情感,处处渗透着作者对生活的思考和评价。

④艺术形象具有审美意义

艺术形象凝聚着艺术家的审美理想和审美情趣,闪耀着艺术创造的光辉,能给欣赏者以美得享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