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云南师范大学历史与行政学院313历史学基础之中国现代史考研导师圈点必考题汇编
●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九一八事变
【答案】九一八事变是日本为侵占中国东北而制造的军事冲突和政治事件。1931年9月18日,日本炸毁了南满铁路沈阳柳条湖附近的路段,并反诬中国军队,炮轰沈阳北大营,进而侵占东三省。1932年2月,东北全境沦陷。“九一八事变”是口本帝国主义长期以来推行对华侵略扩张政策的必然结果,也是企图把中国变为其独占的殖民地而采取的重要步骤,同时标志着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开始,揭开了第二次世界大战东方战场的序幕。
2. 府院之争
【答案】府院之争是指1917年围绕中国参加第一次世界大战问题在北洋军阀内部引起的争斗。即以黎元洪为首的总统府与以段祺瑞为首的国务院的斗争。1917年3月,围绕中国是否参战间题,段祺瑞在日本支持下要求参战,黎元洪在美国支持下反对参战。后黎元洪免去了段祺瑞的职务,并请张勋调停,又引起了张勋复辟。张勋复辟为段祺瑞所镇压,黎元洪于事后辞去总统职,总统改由冯国璋担任。
3. 编遣会议
【答案】编遣会议是南京国民政府初期的裁军会议。1929年1月1日,蒋介石以战争结束,要节省军事开支,以便于经济建设的名义召开了全国编遣军队会议,实际上是其为了削弱其他军事集团的力量,加强自己的地位。但蒋介石的做法引起了玛、阎、桂等各地方实力派的不满。1929年8月,蒋介石被迫召开第二次编遣会议,将全国军队的总数目由原来的50个师增加到65个师,这使蒋介石与各地方实力派的矛盾进一步激化。
4. 第一流人才内阁
【答案】第一流人才内阁是民国初年北京政府的熊希龄内阁。1913年7月,袁世凯任命进步党议员熊希龄为内阁总理。司法、教育、农商等少数总长职位由进步党人梁启超、汪大燮、张春等人担任,而陆军、内务、外交等重要部门还是牢牢掌握在袁世凯的嫡系军阀、官僚手中。由于梁启超等人都是社会名流,这个内阁又被称为“第一流人才内阁”。
5. 《孙文越飞宣言》
【答案】《孙文越飞宣言》是1923年孙中山与苏联代表越飞在上海联合发表的宣言。1923年1月,苏联特使越飞来沪与孙中山会晤,商讨关于改组国民党、建立革命军以及共产国际援助中
,为国共第一次合作奠定了基础。 国革命等一系列问题。26日,双方联名发表《孙文越飞宣言》
6. 中统
【答案】中统是国民党。系领导人陈果夫、陈立夫控制的全国性特务组织,全称为中国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调查统计局,与“军统”并称国民党两大特务组织。中统局在国民党各省、市、县党部都有分支机构,以党政机关、文化团体和大中学校为活动重点,特务活动遍及全国。作战对象除了中共,还包括汪伪等蒋介石的敌对政治力量。
7. “863计划”
,1986年3月,由国务院科技领导小组根【答案】:863计划即《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纲要》
据中科院四位科学家的建议,组织全国二百多位知名专家在对我国高技术发展战略进行全面论证的基础上拟定。1986年5月,中共中央和国务院正式批准实施。该计划提出了在生物技术、航天技术、信息技术、激光技术、自动化技术、能源技术和新材料等7个高技术领域的奋斗目标,包括涉及这7个领域的15个科研主题、100多个专题近1000个研究课题。这个计划是一项具有明确国家目标的国家科技计划,对我国科学技术特别是高技术的跨世纪发展起了关键性的作用。
8. 五七指示
【答案】五七指示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大革命前夕《给林彪同志的一封信》的简称,这是1966年5月7日毛泽东在审阅中央军委总后勤部《关于进一步搞好部队农副业生产的报告》后,写给林彪的信。五七指示的内容远远超越了对部队农副业生产作批示的范围,而对军队的社会角色和功能,甚至对范围更为广泛的社会制度,都有构思宏大的设计。五七指示在文化大革命期间成为治军、治民、治国的纲领。
9. 国联调查团
【答案】国联调查团是1932年1月21日国际联盟为调查九一八事变真相而成立的组织。团长为英国人李顿,又称李顿调查团。于1932年2月来华,10月公布调查报告书。这个组织在一定程度上揭露了日本侵占中国东北三省的真相,但宣称九一八事变并非日本以武力侵犯中国边境,而是为了对付赤色危险; 主张在中国东北实行高度自治,承认日本的特殊利益。
10.“三通四流”
【答案】“三通四流”是指海峡两岸通邮、通商、通航以及学术、文化、体育、科技等领域的交流。1979年元旦,全国人大常委会《告台湾同胞书》指出:“我们希望双方尽快实现通航通邮,以利双方同胞直接接触,互通讯息,探亲访友,旅游参观,进行学术文化体育工艺观摩。”“我们
”“三通”、“四流”使两岸关系从封闭、相互之间完全应当发展贸易:通通有无,进行经济交流。隔绝、
对峙走向开放、接触、合作互利,有利于两岸人民相互了解、降低敌意、消除隔阂、増进共识。两岸的交往也对双方经济的交融有促进作用。同时,两岸交往还促进了岛内统一力量的发展,抑制了“独”势力的发展。
二、论述题
11.简要述评毛泽东无产阶级专政下继续革命的理论?
【答案】(1)1967年11月7日,陈伯达、姚文元起草的《沿着十月社会主义革命开辟的道路前进》被《人民曰报》、《红旗》杂志、《解放军报》发表,该文件把毛泽东错误发动“文化大革命”的“左倾”观点概括为“无产阶级专政下继续革命的理论”,还把它作为“文化大革命”的指导思想,曾写进了党的九大、十大通过的政治报告和党章,写入了四届人大通过的宪法。它是由陈伯达、姚文元等人把毛泽东发动“文化大革命”的“左倾”观点概括而成,并得到了毛泽东同意。
(2)毛泽东无产阶级专政下继续革命的理论要点是:必须用马列主义的对立统一的规律来观察社会主义社会;在社会主义社会还存在着阶级、阶级矛盾和阶级斗争,存在着社会主义同资本主义两条道路的斗争,存在着资本主义复辟的危险性;党内一小撮走资本主义道路的当权派,就是资产阶级在党内的代表人物;无产阶级专政下继续革命,就是要开展“文化大革命”;“文化大革
“批修”。其理论核心是:在无产阶级取得了政权并且建立了命”在思想领域中的根本纲领是“斗私”、
社会主义制度的条件下,还要进行一个阶级推翻另一个阶级的政治大革命。
(3)十年“文化大革命”的实践证明,这一理论是完全错误的。在经过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剥削阶级被消灭以后,已经掌权的无产阶级的根本任务发生了改变,全国工作的重点应转移到发展社会生产力和利用政权保护进行社会主义经济、文化、政治建设上来,因为没有党和国家的正确的指导方针、政策和高度的民主和完备的法制以及经济、科学、文化的高度发展,就不可能有巩固的政权。经济建设问题,是决定政权巩固的基础。没有经济现代化和雄厚的物质基础,人民的物质和文化生活不能逐步改善,国家不能繁荣富强,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不能充分显示出来,人民对社会主义的信念就会动摇。因此,否定“文化大革命”,就必须坚决彻底抛弃“无产阶级专政下继续革命”这一提法。
12.1956〜1966年,我国在关于社会主要矛盾和经济建设方针的认识和实践上有哪些成功和失误?从中可以总结出哪些经验教训?
【答案】(1)成功之处
中共“八大”正确分析了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以后的国内形势,指出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是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提出了全面开展社会主义建设的任务。经济上,提出既反保守又反冒进,在综合平衡中稳步前进的经济建设方针。
(2)失误之处
随着反右派斗争严重扩大化,强调无产阶级同资产阶级的斗争,社会主义道路同资本主义道路的斗争始终是我国的主要矛盾,从而逐步走上了“阶级斗争为纲”的错误轨道,经济上,片面追求社会主义建设的高速度及公有化的程度和规模,超越了当时的生产力水平,严重破坏了综合平衡的经济建设方针,造成了“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的重大失误。
(3)经验教训
相关内容
相关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