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青岛大学文学院720文学综合之中国当代文学史考研核心题库
● 摘要
一、简答题
1. 周扬对二十世纪中国文学都有哪些贡献?
【答案】(1)周扬在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就提出了文学大众化问题。四十年代延安文艺座谈会后他充分肯定了赵树理创作“是真正的新形式、民族新形式。”1942年以前,周扬所写的《一个伟大的民主主义现实主义者的路》和《精神界之战士》,对鲁迅思想的发展、鲁迅早期的思想和文学观作了阐述。同时还参与了关于民族形式的讨论,发表有关文章。1942年他参加了延安文艺座谈会,会后积极贯彻执行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的精神,在理论和实践方面,都作出了显著的贡献。
(2)周扬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的文艺理论、批评实践,涉及到文艺的阶级性与自由、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文艺的人性与人民性等重要问题,对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文论的建构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周扬这一时期的理论围绕中国化与克思主义文论中的核心问题展开,奠定了此后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文论的基调。
(3)周扬写有《关于“社会主义的现实主义与革命的浪漫主义”——“唯物辩证法的创作方法”之否定》《十五年来的苏联文学》《现实主义试论》《典型与个性》《关于国防文学》《文学与生活漫谈》等。他翻译了《安娜·卡列尼娜》等名著,介绍了高尔基等苏联文学,探讨了许多发展无产阶级文学的理论问题; 他还翻译了车尔尼雪夫斯基的《论艺术对现实的审美关系》(译名《生活与美学》)一书,并写了介绍作者的序言,是中国比较全面、系统地介绍车尔尼雪夫斯基美学思想的第一人。
总的来说,无论对中国革命的文艺运动,对新中国文艺事业的发展,还是对有中国特色的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建议,周扬都有着杰出的贡献。
2. 简评王蒙的“东方意识流”小说。
答:八十年代开始,王蒙率先借鉴了意识流手法,先后写了《布礼》《夜的眼》《风筝飘带》《蝴蝶》《春之声》等小说。这些作品以意识的流动作为作品结构的线索,强调人物内心变化及其精神模式,明显地带有“意识流”小说的一些特征,但又不同于欧美文学的意识流小说,所以称之为“东方意识流”。王蒙的“东力意识流”小说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1)由外向转向内向,着意于心理描写
王蒙把对社会现实反映的焦点聚焦在人物心灵世界的塑造上,着意于心理描写,剖析人物的精神世界。在王蒙看来,创作应略过外在的细节写心理,写感情,写联想和想像,写意识活动,《夜的眼》描述的重点完全是主人公的心理活动,即以简单的事件取代戏剧性较强的故事。没有故事的开端、发展、高潮、结局等情节主线,取而代之的是纵横于广阔时空的,多线条展开的心
理活动。这是典型的意识流手法。
(2)打破自然时空,凸现“心理结构”的叙事结构
王蒙的这一系列小说,并不是遵循自然的时空顺序,按照事情发生的先后顺序或是逻辑顺序来安排情节,而是以人物的心理活动为线索,通过人物的联想来组织故事,自然时空顺序被打乱,过去、现在、将来或并置,或交错,或颠倒。比如,中篇小说《布礼》写一个忠诚的年轻共产党员钟亦成被错化成“右派”的故事。小说将原本比较完整、复杂的情节故意用人物的心理感受切割、打乱、拆散,按照人物的心理感受来重新组合,从而获得一种“震撼人心”的效果。
(3)运用感觉印象,记录人物纯粹的五官感觉与印象
《夜的眼》就是写人的感觉,一个长期生活于边睡的人对大城市之夜的独特的主观感觉。主人公陈呆在遇到了一个轻浮的小伙了并受到他的无理嘲弄之后,心绪昏乱,但是优美的舞曲却使他暂时驻步,让他引发了自由联想,感觉到了边陲——他的第二故乡的绮丽风光。这是他在大城市办事受挫后,听这首舞曲的独特感受,即带有对比性的感受。别人不一定有这样的感受,这是他在特定情景中的特定心态。
总之,王蒙小说中的意识流与西方意识流是有区别的,他在自己的一系列中、短篇小说创作中借鉴了西方意识流的技巧,但他摒弃了西方意识流中的一些元素,加入了自己的主观创造,因此是具有东方特色的意识流小说。
【答案】
3. 简述贺敬之政治抒情诗的主要特征。
【答案】20世纪50年代的中国诗坛,贺敬之的政治抒情诗显得夺目出众。其政治抒情诗的主要特征表现为:
(1)借鉴民歌和古典诗歌
抒情短诗格局较小,多借鉴民歌和古典诗歌。例如,《回延安》《桂林山水歌》《西去列车的窗口》等,化用陕北信天游形式,在现实与战争历史的交错中,发掘支持当代发展的精神力量。
(2)大开大阖、波澜壮阔的诗歌意境
鸿篇巨制,如《放声歌唱》《十年颂歌》《雷锋之歌》等,在当代政治抒情诗“体制”的建立上起到重要作用。跨度宏阔的叙事时间,充实诗歌的内容含量,现在和过去的对比,给人以强烈的艺术冲击。
由于贺敬之的诗作常常从重大政治命题中去寻觅和表现诗情,因而其视野宽广,结构旱现出大开大阖、波澜壮阔之势。在宏大的视野和结构里,诗人驾起想像的翅膀,纵横驰骋,充分调动时空的张力创造意境。
(3)“小我”与“大我”统一的抒情主人公形象
抒情诗创造的是抒情主人公形象,贺敬之的抒情主人公在诗中往往以字面上的“我”为艺术符号,这也是其抒情方式和艺术风格的独特之处。以“我”的身份和眼光来感受生活和抒写激情,更便于坦露自己的个性,因而为古今中外的诗人们所常用; 然而贺敬之的“我”与郭小川的“我”
一样,是“大我”,或者说,是“小我”与“大我”的统一体。
总之,贺敬之的政治抒情诗之所以有着巨大的艺术感染力,是因为他能够赋予抽象的政治性命题以具体生动的形象,以政治的“虚”来贯串、带动形象的“实”,又以形象的“实”使政治的“虚”变成可观可感的东西,从而造成了既动人心弦又给人美感的诗的境界。
4. “十七年”农村题材小说的特点。
【答案】“十七年”农村题材小说以赵树理的小说创作为代表。赵树理小说在艺术的民族化、大众化方面,取得了卓越成就,这主要表现在人物描写、结构安排、语言运用等方面。
(1)在斗争的发展中来展现人物形象
在人物描写上,赵树理不是在静止的状态下消极地描写人物,而是在斗争的发展中来展现人物的性格。例如《李有才板话》中的老杨的性格,就是在阎家山两个阶级激烈搏战的斗争环境中得到充分表现的。
(2)善于通过人物言行显示人物的性格
赵树理总是通过人物自己的行动和语言来显示他们的性格,表现他们的思想情绪。对二诸葛、三仙姑这两位“神仙”性格的刻画,就是采用这种方法最成功的例证。
(3)结构上继承与创新并举在结构上,赵树理小说继承古典小说、评话说书的结构方法,大多采用单线发展的写法,但又适应时代要求,摈弃了传统的章回体形式,接受了五四以来新小说的形式,并且融汇贯通,进行艺术冶炼,使小说的结构形成了鲜明而新颖的民族特色,即故事完整:有头有尾; 情节连贯,曲折多变; 疏密相间,脉络清晰。
(4)小说语言颇具民族特色
赵树理小说运用的语言完全是活在人民群众口头上的语言,生动活泼,通俗易懂,形象鲜明,风趣幽默,富有浓厚的生活气息。具体地说,就是有着日语化、形象化、个性化和独特的民族风格特色。
5. 简述舒婷与女性诗歌的关系。
【答案】1979年到1980年之交,舒婷的出现,像一只燕子,预示着女性诗歌春天的到来。
(1)由于女性的生理心理特征和多年来在以男性为中心的社会中形成的女性角色意识,女性诗歌有着不同于男性诗歌的独特风貌。男性诗人一般情况下不存在对性别的特殊强调。但女性诗人则不然,在男性中心的社会中,女性对自己的地位、处境、生存方式等最为敏感,因而女性诗歌在新时期首先以女性意识的强化的面貌而出现是很自然的。作为一位真诚而本色的女诗人,舒婷自然而然地显示了女性立场,她的诗歌也渗透着一种鲜明的女性意识。
(2)《赠》与《无题》充分显示了舒婷诗歌的女性风格。而真正对新时期女性诗歌造成开拓性影响的,当属她的名篇《致橡树》《神女峰》和《惠安女子》。真正女性诗歌所提供的都应是女性自身的和人类的双重信息,女性诗歌既是女性的,更是全人类的。可以毫不犹豫地说,舒婷的优秀诗篇做到了这点。
(3)舒婷的出现,带来了新时期女性写作的勃兴。自此,东西南北中,女性诗人不断涌现,
相关内容
相关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