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青岛大学文学院720文学综合之中国当代文学史考研强化五套模拟题
● 摘要
一、简答题
1. 分析杨绛《干校六记》的艺术特色。
【答案】《干校六记》是杨绛于1981年出版的一部散文集。分为《下放记别》《凿井记劳》《学圃记闲》“小趋”记情》《冒险记幸》《误传记妄》六篇。《干校六记》的主要艺术特色包括:
(1)达观幽默、从容大度的人生写照
《干校六记》记叙的是作者1970年7月至1972年3月被迫下放到“五七”干校劳动改造的一段生活。这一事情本身就属于动乱时代的人生荒谬,蕴涵着极左政治对知识分子从肉体到精神的摧残与迫害。但是,杨绛却写得恬淡自然,从容大度,避开了社会政治的人生观照,而以边缘人的达观幽默,表现了作家在逆境中的洒脱镇静,体现出学者式的智慧风范。杨绛以边缘心态解构荒谬的时代环境,表现出别一种自我的生命力量。
(2)善良美好、平淡朴素的思想情怀
作品没有正面描写干校里摧残人性的大事件,而只是通过衣食住行、同志之谊、夫妻之情等小事、琐事,以个性化的审视角度反映那个特殊的年代与知识分子的命运。作品以轻盈空灵的笔调,刚柔相济、热中见冷的情思,漫不经意却浑成一体的结构,平淡朴素而又耐人寻味的语言,形成一种独特的艺术魅力,展示了一位老作家的赤子之心和善良美好的情怀,揭示了“文革”的历史真实和知识分子的情怀,十分真实地展示了在毁灭性的肉体与精神的折磨、摧残下,一代中国知识分子始终如一的对祖国的痴情和高尚的节操,从而也为散文创作提供了一种新的审美样式。
(3)诙谐、泰然的艺术格调
作者在追忆所历的种种不公待遇时,处处带着“回头一笑”的宽容,以如话家常般的从容,娓娓道来,妙语连珠,涉笔成趣,从凝重阴暗的生活底色上呈现出纯朴、动人的光彩,显示了真正审美意义上的发达的智慧与宽厚的境界。作者写到在干校时编的门帘、积的肥、沤的绿肥、种的菜被当地百姓连偷带拾拿去时,既让人感受到当地人民生活的贫困,又令人忍俊不禁。而当我们读到作者去收获他们精心培育的“象牙萝上”时,也几乎要如同作品中的“我”一样,笑得“跌坐地下”。正因如此,《学圃记闲》等反映干校生活的纪实散文,以其无穷的韵味,赢得了读者广泛的好评。
总之,在《干校六记》中,作者杨绛从衣食住行、同志之谊、夫妻之情等琐事中反映知识分子于“文化大革命”中在干校的劳动生活,文笔淡雅细腻,语言诙谐幽默,具有“怨而不怒,哀而不伤”的格调。
2. “伤痕文学”的代表作及其社会影响。
【答案】(1)“伤痕文学”的代表作
伤痕文学是20世纪70年代末到80年代初在中国大陆文坛占据主导地位的一种文学现象。它得名于卢新华以“文革”中知青生活为题材的短篇小说《伤痕》。较甲在读者中引起反响的“伤痕文学”是北京作家刘心武刊发于《人民文学》1977年第11期的《班主任》。这是新时期文学第一次揭露出文革中推行的蒙昧主义和愚民政策,如何危害着青少年的纯洁心灵。
《班主仟》拉开了回顾历史伤痕的序幕。至于这种对文革苦难的揭露真正成为一种潮流,则是以1978年8月卢新华的短篇小说《伤痕》发表在《文汇报》上为标志的。这部小说以悲剧的艺术力量,震动了文坛,作品中对人性、人道主义的描写,突破了长期以来关于文艺的清规戒律,在当时引起了广泛的争论,而讨论最终得出的肯定性结论,又使这部作品成为我国文学界在政治上彻底否定文革的先声。
(2)“伤痕文学”的社会影响
伤痕文学的问世标志着新时期文学的开端,是觉醒了的一代人对刚刚逝去的噩梦般的反常的苦难年代的强烈控诉。彻底否定“文化大革命”,是伤痕文学的精神实质。伤痕文学的作者们以清醒、真诚的态度关注、思考生活的真实,直面惨痛的历史,在他们的作品中呈现了一幅幅十年浩劫时期的生活图景。
3. 结合你熟悉的作品简述莫言小说创作的主要艺术特征。
莫言小说的创作既吸收了中国传统小说创作的技巧,又借鉴了外国小说创作的新方法,呈现出独特的艺术特征。具体表现为;
(1)民间表述的新境界
莫言在开辟民间表述的深度和广度方面作出了卓有成效的努力与探索。莫言的小说构筑了一个充满生命活力与野性的乡土世界——高密东北乡。莫言作品中的高密东北乡是一个开放的概念、文学的概念,在以此为背景的而展开的故事叙述中,探究生命本质和本原意义,表现对民间的审美表达和批判。
莫言的小说充分表现出了对传统审美方式、表现模式和悲剧美学原则的颠覆,大量运用反讽、黑色幽默等技巧,给人以新奇和丰富的审美意蕴。《红高粱》中的余占鳌与《檀香刑》中的孙丙,并不是典型意义上的“抗日英雄”和“抗德英雄”。莫言有意偏离了传统的正面典型人物的塑造方法和审美原则,而是让他们停留在真正的农民心态上,充满了生活原色,使之呈现出一个似乎是未经雕琢的人物原型。《红高粱》和《檀香刑》写的都是悲剧,但又不同十传统的悲剧美学原则,不是为了激起人们的“悲悯”与“崇高”之感,而是借助于反讽和黑色幽默等技巧,将读者引入新鲜廓大的悲剧审美空间。反讽和调侃也是莫言最常用的手法之一,写到最惨烈处,往往笔峰一转,把读者带入一个貌似“尴尬”的境地,给人一个更广阔的想象世界和更复杂的感觉空间。总之,莫言笔下的悲剧打破了传统悲剧审美观念,开辟了民间表述的新境界,推动了民间表述的演进与发展。
(2)独特的叙事风格
莫言早期小说受到福克纳的意识流和马尔克斯叙事模式的影响。从《檀香刑》的创作开始,莫言力求从早年西方现代派的影响中走出来,发挥中国传统小说的叙事特长,从而形成自己的叙事特色。《檀香刑》在叙事中融入了民间说唱艺术,使西方现代文学技巧与我国民间文学技法得到了有机融合,在民族化的道路上向前迈入了一大步。
莫言的叙事特别注重感觉,以立体的感觉的方式展开体验和表述,构成整体的时空体验。《红高粱》和《檀香刑》基本上都是以“我”的主观视角去展开叙述。《红高粱》叙述“我”爷爷余占鳌伏击日寇以及和“我”奶奶的爱情纠葛; 《檀香刑》由凤头部、猪肚部和豹尾部三部分构成,凤头部以眉娘浪语、赵甲狂言、小甲傻语、钱丁恨声等叙述者自述的方式展开情节,豹尾部也是以道白、诉说、放歌、绝唱等形式展开叙述,中间的猪肚部看似用客观的全知视角写成,其实也是在用口述或独白的方式倾诉一段传奇。这种以“我”的主观视角的方式展开叙事,便于展开叙述和描写,打通时空,自由而随意地抒写体验,形成一种倾诉的效果。在具体的叙述中,作者或有意强化作品中人物的感觉,让作品中的人与物在自己的感觉中存在与行动; 或刻意营造一种释放感觉的特殊氛围。莫言还将光、色、形、声、味、触等感觉和想像结合起来,将时间与空间、现实与幻想有机地糅合在一起,精确地表达出人物的内心世界。
(3)现代主义技巧的运用
《红高粱》和《檀香刑》在现实主义的精神下运用了大量的现代主义文学技巧,象征、隐喻、暗示、借代等手法的动用,增强了作品的表现力,深化了作品的内涵。作者在使用“高密东北乡”这个概念时,寄寓了一种意义和哲学命题,它包含了深刻的思想内涵。可以说,高密东北乡是苦难民族的一个缩影。就“红高粱”而言,便有说不尽的寓意:象征顽强的民族气节和生生不息的精神内核,可以是指火热而野性的生命激情,还可以是爱情的象征等。《红高粱》和《檀香刑》分别写到了抗日和抗德,殖民侵略给高密东北乡带来了灾难性的破坏。作者在这里要表达的实际上是一种坚贞不屈的民族精神。
《檀香刑》中写到了两种声音,一种是火车的声音,另一种是猫腔的声音。莫言用意深刻:猫腔是地方小戏,是民间文化的代表,是高密东北乡广大农民情感和精神的寄托,是民间抒情的存在方式; 而火车的轰鸣则象征着域外的现代文明。小说结尾火车的轰鸣声以绝对的优势淹没了曾盛极一时的猫腔的声音,暗指域外文明在近代中国封建社会中强行突进的强大势力,显不出历史前进的不可阻挡。不仅如此,猫腔声情并茂的唱腔里,寄托着广大人民对生活/生命的热情和理想,包含着民间的活力和原始的激情。现代主义技巧的充分运用,丰富和深化了作品的思想和艺术内涵,增强了作品的表现力。
【答案】莫言小说的创作既吸收了中国传统小说创作的技巧,又借鉴了外国小说创作的新方法,呈现出独特的艺术特征。具体表现为;
(1)民间表述的新境界
莫言在开辟民间表述的深度和广度方面作出了卓有成效的努力与探索。莫言的小说构筑了一个充满生命活力与野性的乡土世界——高密东北乡。莫言作品中的高密东北乡是一个开放的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