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8年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人文学院313历史学基础之中国现代史考研仿真模拟五套题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

【答案】《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是新中国建立初期与苏联签订的军事同盟条约。1950年2月14日,中苏两国在莫斯科共同签订。《条约》包括前言和6个条款,有效期30年。主要内容是:一旦缔约国任何一方受到日本或与日本同盟国家的侵略,因而处于战争状态时,缔约国另一方即尽全力给予军事及其他援助;发展和巩固中苏两国之间的经济与文化联系,彼此给予一切可能的经济援助,并进行必要的经济合作等。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条约》的缔结不但使我国获得了国内建设所需要的资金和帮助,更使我国获得了可靠的国际支持,因而具有重要的意义。

2. 南昌起义

【答案】中国共产党于1927年8月1日在南昌领导发动的武装起义,是中国共产党临时中央政治局常务委员会为挽救革命失败而决定发动的,具体领导者有周恩来、朱德、叶挺、叶剑英等。8月1日2时起义开始,数小时后,胜利占领南昌城。起义成功后在南昌召开了“国民党中央委员及各省区特别市和海外各党部代表联席会议”,成立了以共产党人为核心,有国民党“左派”

,人士参加的领导机构——中国国民党革命委员会”通过了《联席会议宣言》和《中央委员宣言》。

8月3日至7日,起义军按预定计划相继撤离南昌南下,随后接连遭受敌人攻击。根据中共中央指示,起义主要领导人分批撤离部队,周恩来取道香港到上海参加中共中央工作。起义军一部进人海陆丰地区; 另一部由朱德、陈毅率领进入湘粤赣边开展游击战争。南昌起义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第一枪,是中国共产党创建军队,独立领导武装斗争的开始。这次起义由于缺乏坚持革命的经验等原因,在进入广东后遭遇强大敌人的围攻而失败。

3. 训政时期纲领

【答案】训政时期纲领是国民党结束军政实行训政之后的施政准则。1928年10月,国民党通过训政纲领六条,作为约法未制定之前的施政准则。训政纲领规定政权由国民党全国代表大会

; 代行之; 闭会期间由国民党执行委员会执行之; 训练国民逐渐推行选举、罢免、创制、复决“政权”

国民政府行使行政、立法、司法、考试、监察五项“治权”; 国民党中央政治(会议)委员会拥有训政时期大政方针的决策权; 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解释中华民国国民政府组织法等。

4. “大包干”

【答案】“大包干”即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1978年12月,由安徽省凤阳县小岗村农民首创,

是一种统分结合、双层经营的农业生产经营体制。它是在承认土地等基本生产资料公有制的前提下,将集体所有的土地长期承包给各农户使用,实行包产到户、自负盈亏。这种经营形式的实行,使农民获得了一定的生产和经营自主权,有利于克服管理过分集中、劳动“大呼隆”和平均主义等弊病,从而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迅速解放了农村生产力,是中国社会主义农村体制改革的重大突破。

5. “洋冒进”

【答案】“洋冒进”是指在粉碎“四人帮”后,经济建设中出现的急于求成、片面追求速度的急躁冒进的错误。从1976年冬季开始,华国锋和中央有关部门对农业机械化和粮食生产,以及对石油、煤炭、钢铁、化工的生产等方面,相继提出了不切实际的高指标和根本不可能实现的大口号。不顾国力,企图过急过多地引进国外的技术设备和举借外债,以此来实现高速度的发展,结果造成1979年和1980年我国国际收支严重逆差的困难局面,所以被人们称为“洋冒进”。这次“洋冒进”是以过急过多地引进国外的技术设备和举借外债为特征的,它破坏了国民经济按比例发展的原则,片面突出钢铁、石油、化工等重工业部门,追求高速度、高积累、高投资,加剧了国民经济比例失调的病态。

6. 国民经济建设运动

【答案】1935年4月,蒋介石发表《国民经济建设运动之意义及其实施》的报告,宣布推行“国民经济建设运动”。1936年中国的国民经济出现了复苏的局面,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也达到了中国历史上的最高峰。国民经济建设运动的作用不仅是发展国民经济,增加了国民收入,更重要的是,它是一场战前的经济动员运动。国民经济建设运动是一场由政府号召并组织的、动员各界人士参加的群众性的经济建设运动。它是一场较为全面、较为彻底的经济建设运动,对中国近代化有着深远影响,符合中华民族利益和人民愿望。

7. 校场口血案

【答案】校场口血案是指1946年2月10日晨以蒋介石为首的国民党反动派在重庆校场口发动了的一起残害民主党派和无党派人士的血案,目的为破坏政协决议、坚持独栽内战、践踏人民民主权利。这是抗战胜利后国民党政府镇压人民民主运动制造的血案。在政协会议开会的第二天,重庆各界23个团体成立了“政治协商会议陪都各界协进会”,每日在沧白堂举行演讲会,邀请政协代表演讲。国民党当局针对协进会的演讲,多次派特务、流氓到会场侮辱、殴打参加会议的报告人和参加群众; 打伤演讲的政协代表郭沫若、张东荪等人,制造了“沧白堂事件”。1946年2月,重庆各界在校场口广场举行庆祝政协成功大会,会议开始时,国民党预伏的特务一拥而上大打出手,打伤主席李公朴,主席团成员马寅初、章乃器及新闻记者60余人,制造了震惊中外的“校场口血案”。

8. 统购统销

【答案】统购统销是指中共中央于1953年10月16日通过的旨在保持粮食供求长期平衡,保障市场物价稳定的《关于实行粮食统购统销决议》。1953年11月15日,又通过《关于实行粮食的计划收购与计划供应的命令》。12月初,全国城乡(除台湾、西藏外)开始实行粮食统购统销政策。其核心内容是,在农村实行粮食征购,在城市实行粮食定量配售。政策的实行初步缓解了粮食供应的紧张状况,取缔了市场投机,保持了粮价的稳定,从而保证了“一五”期间大规模的经济建设和人民生活的基本需要。

9. 延安文艺工作座谈会

【答案】1942年5月中国共产党中央在延安杨家岭召开文艺座谈会,出席的作家、艺术家及文艺工作者共80余人,会议由凯丰主持。毛泽东主持会议并发表讲话(即《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此后由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各抗日根据地遵照这次座谈会制定的文艺方针,全面展开了文艺整风运动。这次座谈会对新文学的发展产生了重大深远的影响。

10.徐州会战

【答案】徐州会战是抗日战争时期中日双方在以江苏省徐州为中心的津浦、陇海铁路地区进行的一次大规模防御战役,其中以台儿庄大战最为著名。1938年5月,为保全有生力量,中国军队主动放弃徐州,徐州会战结束。徐州会战对日军给予了巨大的打击,大大迟滞了日军进攻的脚步,为中方部署武汉会战赢得了时间。

二、论述题

11.应从“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中吸取哪些教训?

【答案】从“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中吸取的教训包括以下几点:

(1)“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是一场由毛泽东错误发动,被林彪、江青两个集团利用,给党、国家和各族人民带来严重灾难的内乱。其发点是防止资本主义复辟,维护党的纯洁性和走中国自己的社会主义道路。但毛泽东对党和国家政治状况做了错误估计,混淆了是非和敌我。

(2)“文化大革命”留下了深刻教训,“物极必反”,这个深刻教训使得“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后的拨乱反正,引导出中国的伟大变化。

(3)在建立社会主义制度以后,必须坚定不移地把工作重点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

(4)对社会主义制度建立以后的阶级斗争要做正确并科学的区分两类(新民主主义和社会主义)社会性质的矛盾。

(5)必须坚持党的民主集中制,反对任何形式的个人崇拜。

(6)必须进一步健全社会主义民主和社会主义法制。

12.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及其特点。

【答案】(1)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与国际、国内形势及各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