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福建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656普通生物学(生)考研核心题库
●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胞外消化。
【答案】胞外消化是指多细胞动物逐步形成了消化腔或消化管,食物的消化过程是在细胞外的消化腔或消化管中进行的。
2. 光合速率。
【答案】光合速率是指单位时间、单位叶面积的单位叶面积上的干物质积累量来表示。
3. 氧化磷酸化。
【答案】氧化磷酸化是指通过酶促磷酸化作用,将呼吸链上释放的能量与腺苷二磷酸ADP 以及无机磷酸偶联形成腺苷三磷酸A TP 的过程。是需氧生物获得能量的主要方式。
4. 达尔文主义。
【答案】达尔文主义是达尔文创立的以自然选择学说为中心的生物进化理论,认为进化是一个渐进的过程。
5. 光呼吸。
【答案】光呼吸是指植物的绿色细胞在光照下吸收氧气释放
6. 生物重演律。
【答案】生物重演律认为胚胎发育过程实际上是物种进化过程的浓缩,胚胎在短时间内真实地重复了祖先几亿、几十亿年的进化过程。
7. 希尔反应。
【答案】希尔反应是指离体叶绿体在光照条件下照光,使水分解,释放氧气并还原电子受体的反应。希尔发现在分离的叶绿体(实际是被膜破裂的叶绿体)悬浮液中加入适当的电子受体,照光时可使水分解而释放氧气。
8. 组蛋白。
【答案】组蛋白是真核生物染色体的基本结构蛋白,是一类小分子碱性蛋白质,富含带正电荷的碱性氨基酸,能够同DNA 中带负电荷的磷酸基团相互作用。有五种类型
:
它们由不同的基因编码。
第 2 页,共 27 页 吸收量或的释放量,也可用单位时间、的过程。
9. 适宜刺激。
【答案】适宜刺激是指敏感性最高的能量形式的刺激。
10.活化能。
【答案】活化能是指断裂化学键起始反应所需的最低能量。
二、简答题
11.试述生物分界的发展历史和各分界划分的主要根据。
【答案】长期以来,界是最大的分类阶元。生物的分界及其发展过程如下:
(1)二界系统:人类观察自然,很早就注意到生物可区分为两大类群,即植物界和动物界。林奈将所有生物分为两大界:植物界和动物界。
(2)三界系统:1886年德国生物学家、进化论者海克尔
植物界(Plantae ),动物界(Animalia ),原生生物界(Protista )。
(3)五界系统:1967年
,根据细胞结构和营养类型将生物分为五界,即原核生物界(Monera )、原生生物界、植物界、真菌界(Fungi )和动物界。
(4)六界系统:我国生物学家陈世骧提出了一个六界系统,他把生物界分为三个总界:无细胞生物总界,包括病毒一界;原核生物总界,包括细菌和蓝藻两界;真核生物总界,包括植物真菌和动物三界。还有人主张在的五界系统之下,加一个病毒界,构成另一个六界系统。
(5)三域分类方案(三原界学说):20世纪70年代伍斯、福克斯等根据核糖体小亚基的分子结构,把生物界分为古细菌域(Archaea )、真细菌域(Bacteria )、真核生物域(Eucarya )。
12.脂类、小分子以及非极性颗粒进出细胞相对容易,由此我们认识到细胞膜有什么特征?
【答案】脂溶性的物质很容易透过细胞膜,推测细胞膜由连续的脂类物质组成。小分子进出细胞相对容易,可知膜上还具有贯穿脂双层的蛋白质通道,供这些物质通过。膜的外表面是极性的,极性物质易与膜的极性区相互作用,故非极性颗粒更易于跨膜,由此可知细胞膜的结构特征表现为主要由膜脂和膜蛋白组成,生理特征表现为选择渗透性。
13.简述酶促反应的特点和意义。
【答案】酶是一种生物催化剂,主要作用是降低化学反应的活化能,加速生物体内化学反应
的进行,但在反应前后并不发生变化。生物体内的化学反应绝大多数属于酶促反应,其特点如下:
(1)酶促反应中酶只催化热力学允许的反应。
(2)加快化学反应的速度,但不改变反应平衡点,即不改变反应的平衡常数。
(3)对正逆反应催化作用相同。
(4)在反应前后,酶没有质和量的改变,且微量的酶便可发挥巨大的催化作用。
(5)酶促反应具有极高的效率。
第 3 页,共 27 页 提出三界分类系统,即
(6)酶促反应具有高度的专一性,一种酶只催化一种反应或或一类密切相关的反应。
(7)酶的活性可调节,要求适宜的
酶促反应的速度。
14.简述哺乳动物的血液循环组成。
【答案】哺乳动物的血液循环可分为体循环、肺循环、冠状动脉循环。
(1)体循环:左心室收缩,血进入大动脉。大动脉沿胸腹背面正中线后行,一路分支,从大动脉到动脉、小动脉,最后形成毛细血管网而深入到各器官组织中。毛细血管中的血液在完成了和各器官组织之间的气体和物质交换之后,从毛细血管经小静脉、静脉、大静脉,而流回右心房。这就完成了一次体循环。
(2)肺循环:右心室的
网,其中血液从肺泡吸收
新的一轮体循环。
(3)冠状动脉循环:大动脉在离开心脏处分出左右2个冠状动脉,在心脏厚壁中分支而成毛细血管网,分布于心脏壁的各部分。血液在毛细血管网中与心脏壁组织实行物质和气体的交换,然后流入小静脉、冠状静脉等,最后流入右心房。供应和运输心肌营养。
15.简述人类骨骼的组成和特征?
【答案】人全身共有骨206块,通过骨连接构成人体骨骼,按其所在部位,可分为颅骨、躯干骨和四肢骨。
(1) 颅骨连接成颅,可分为脑颅和面颅。
(2)躯干骨包括椎骨、肋骨和胸骨。椎骨又可分为颈椎(7块)、胸椎(12块)、腰椎(5块)、骶椎和尾椎,他们通过骨连接构成脊柱。胸椎、胸骨和肋骨通过骨连接构成胸廓。
(3)四肢骨包括上肢骨和下肢骨,上肢骨和下肢骨又分别可分为上(下)肢带骨和上(下)肢游离骨。上、下肢带骨分别把上、下肢骨与躯干骨相连结。
全身骨的结构特点是与人类直立行走、劳动和中枢神经系统发达相适应的,如颅骨的脑颅发达,上肢骨轻巧,下肢骨粗壮等,骨盆和足弓也有相应的形态特征与之相适应。
16.何谓种群的逻辑斯蒂増长?其特征是什么?
【答案】种群在资源有限条件下呈逻辑斯蒂增长。逻辑斯蒂增长的数字模型:
式中:
t ——时间;
r ——种群的瞬时增长率;
第 4 页,共 27 页 盐的浓度等。 (8)温度、酶的浓度、底物浓度、反应温度、酸碱度、抑制剂、激活剂、反应产物等都影响血从肺动脉流入肺。肺动脉在肺中多次分支,最后成为毛细血管排入给肺泡。血经肺静脉而流回左心房,再入左心室,开始将:一一种群在单位时间内的增长率; N ——种群大小;
相关内容
相关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