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青岛大学国际贸易理论(同等学力加试)复试仿真模拟三套题
●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智力外流
【答案】智力外流是指高级专门人才在国内完成学业或奠定学业基础之后,迁移到其他国家的国际性迁移活动。由于这些人才是由其原居住国花费大量基础教育投资而培养出来的,这种“智力外流”显然使原居住国的教育投资效益下降甚至丧失。对于移民输送国来说,作为重要的生产要素之一,高级专门人才或具有企业家才能的人移居他国还会对本国的经济发展造成许多损失。仍然留在国内的一些劳动力和其他自然资源有可能会因为缺乏企业家和高级专门人才而无法充分发挥作用。
2. 并购
【答案】并购并购是企业兼并与收购的总称,前者是指在竞争中占优势的企业购买另一家企业的全部财产,合并组成一家企业的行为;后者则指一家企业通过公开收购另一家企业一定数量的股份而获取该企业控制权和经营权的行为。
3. 欧盟
【答案】欧盟是以国家集团形式出现的欧洲工业化国家的国际联盟。欧盟的前身是欧洲共同体。1965年4月8日,法国、德国、意大利、荷兰、比利时和卢森堡6国在布鲁塞尔签订了《布
,决定将欧洲煤钢共同体、欧洲原子能共同体和欧洲经济共同体合并,统称欧洲共同鲁塞尔条约》
体。1967年7月1日条约生效,欧洲共同体正式成立。1985年6月欧共体发表《白皮书》决定欧洲经济共同体将于1992年建立统一大市场。欧洲统一大市场已于1993年1月1日正式启动,实现共同体内部商品、劳务、资本和人员的自由流动。1991年12月1日,在荷兰的马斯特里赫特
,统称《马斯特里赫特举行的欧共体首脑会议通过了《政治联盟条约》和《经济与货币联盟条约》
条约》。条约规定在建设统一大市场的同时,实行资本自由流通,实现经济、货币和财政政策的统
1993一,建立独立的中央银行和统一的货币,实行共同的外交和安全政策,进行司法和警务合作。
年11月1日,该条约正式生效,欧洲联盟宣告诞生,欧洲共同体改为现称,标志着欧共体从经济实体向政治实体的过渡。
4. 克鲁格曼模型
【答案】克鲁格曼模型又称PP-ZZ 模型,是指美国经济学家保罗•克鲁格曼在1978年所写的《规模经济递增、垄断竞争和国际贸易》一文中建立的旨在用规模经济和不完全竞争来分析当代国际贸易的理论模型克鲁格曼模型中有两个与传统贸易理论不同的假设:①企业具有内部规模经济;劳动是惟一投入,但成本函数中包含一个固定投入成本,即产品的平均成本随着产量的増加而递减。②市场结构为垄断竞争,即同行业各企业生产的产品不同质但有一定替代性。
克鲁格曼模型的主要结论有两点:①垄断竞争企业可以通过国际贸易扩大市场增加消费人口来扩大生产获得规模经济,降低平均成本和产品价格。②每个消费者对某种产品的消费量会有所减少,但消费品的种类则大大增加。消费者通过产品种类的增加提高了福利。
5. 要素密集型逆转
【答案】要素密集度逆转是里昂惕夫之谜的一种代表性解释。要素密集度逆转是指这样一种情况:一种给定商品在劳动丰裕的国家是劳动密集型产品,在资本丰裕的国家是资本密集型产品。一旦要素密集度逆转发生,则要素均等化定理不再成立,因此,H-0理论不再成立。
6. 复合税
【答案】复合税是对某种进口商品采用从量税和从价税同时征收的一种方法。计算公式为:复合税额=从量税额+从价税额。
7. 贸易转移
【答案】贸易转移是指建立关税同盟之后成员国之间的相互贸易代替了原来成员国与非成员国之问的贸易,从而造成贸易方向的转移。
8. 中点选民模型
【答案】中点选民模型是经济学家梅耶在国际经济学领域中建立的一种政治经济学模型。中点选民模型假设政府是民主选举产生的。任何一个政党只有得到了多数选民的支持,该政党才有可能执政,因此,政府在选择任何经济贸易政策的时候,必须要考虑如何得到多数选民的支持。得到选民的重要方法就是尽可能地选择靠近中点选民的意见的政策。所谓中点选民的意见一般表现为两种意见之间的观点。以中点意见为界,一边更为保守,另一边更为急进,且两边人数一样。越接近中点选民意见的政策越能得到大多数选民的支持。这就是中电选民模型。
二、思考题
9. 为什么说从地理大发现后才形成了真正意义的“世界贸易”?
【答案】真正意义的“世界贸易”不仅发生在洲内,而且要求各州之间更加广泛的贸易往来。在15世纪之前,由于技术和知识的局限,贸易主要局限于各州内以及亚欧间。15世纪开始的地理大发现是欧洲人开辟的一系列新土地、新航道,它联系亚欧非大陆,为洲际贸易创造了便利的地理条件,从此引发了真正意义的“世界贸易”,出现了专门从事贸易的商业机构。
10.画图说明加入关税同盟后一国福利水平反而下降了的情况。
【答案】假设世界上有A 、B 、C 三个国家,都生产某一相同产品,但三国的生产成本各不相同。现以A 国为讨论对象。如图所示,
B 、C 两国的生产成本是固定的,
本低于B 国。
表示A 国的供给曲线,表示A 国的需求曲线。假设两条直线分别表示B 、C 两国的生产成本,其中C 国成
图
在组成关税同盟之前,A 国对来自B 、C 两国的商品征收相同的关税假设A 国是一小国,征收关税之后,B 、C 两国的相同产品若在A 国销售,价格分别为很显然,B 国的产品价格要高于C 国,故A 国只会从C 国进口,而不会从B 国进口。假设A 国与B 国组成关税同盟,组成关税同盟后的共同对外关税假设仍为t , 即组成关税同盟后,A 国对来自B 国的进口产品不再征收关税,但对来自C 国的进口产品仍征收关税t 这样,B 国产品在A 国的销售价格现为
所以B 国取代C 国,成为A 国的供给者。
从图可知,加入关税同盟后,进口国A 国消费者剩余增加
国的净福利效应为:
其中,b+d贸易创造的福利效应,e 为贸易转移的福利效应。
若如图所示,则加入关税同盟后一国福利水平反而下降。
11.在克鲁格曼的PP-ZZ 模型中,假定其他条件不变而每个企业的固定投入增加,试问对消费者的影响是什么?有什么办法可以抵消这种影响?
【答案】在PP-ZZ 模型中,在假定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由模型方程
:
知,当每个企业的固定投入増加时,对PP 曲线不产生影响但使得ZZ 曲
线右移,
在新的均衡点上,相对于工资的产品价格(P/W)和每个人对任何一个产品生产者剩余减少c 。另外,原来从C 国进口的关税收入《+6现在因为改从同盟国进口而丧失。综合起来,关税同盟对A 低于的消费量(c )都上升了,进而减少了消费产品的种类,使消费者受损。
如果要抵消每个企业的固定投入增加对消费者的不利影响,在其他条件保持不变的情况下, 可以通过改变ZZ 曲线中的消费总人口(L )和消费量(c ), 使ZZ 曲线向左移动,回到最初的均衡位置。方法如下:
(1)开展自由贸易,对本国的任何一种商品都意味着一个更大的市场和更多的消费人口。 (2)允许人口的自由流动,増加消费的总人口数(L )。
相关内容
相关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