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论文摘要

题目:模糊限制语在情感访谈节目《鲁豫有约》中的语用分析

关键词:模糊限制语,《鲁豫有约》,语言顺应论,语境要素,语用功能

  摘要


摘  要
虽然人们一直推崇语言的精确性,但模糊性也被认为是自然语言的一种重要属性,并在交际中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在模糊性的众多表现方式之中,模糊限制语是一种主要形式。自1972年著名语言学家Lakoff 提出模糊限制语这个术语后,众多学者对新闻报道和科技期刊等展开了研究,极大地推动了模糊语言学研究的发展。基于之前的研究,本文尝试对电视节目语篇中的模糊限制语进行语用分析。
本研究的创新之处在于所选取的语料来自具有典型性特征的汉语口语化情感访谈节目—《鲁豫有约》。同时,描写法使整个研究更合理和有效,本研究的理论基础是比利时语言学家维索尔伦的语言顺应论。他在20世纪末提出了集社会,认知,文化于一体的语言纵观论,认为包括模糊限制语在内的任何语言形式都要经历选择和顺应的过程;并且任何语用研究都要遵从四个方面,即顺应交际双方所处的语境要素,顺应语言的结构,顺应语言的动态发展,顺应过程的认知心理。本文探讨了《鲁豫有约》中的模糊限制语是如何顺应交际双方所处的语境要素。
本文由五部分组成:第一部分介绍了本文的研究目的,研究意义和要解决的问题;第二部分找出了自然语言存在模糊性的原因,概括了不同学者对模糊限制语的定义及分类。本文采用的是语言学家Prince et al.和中国学者何自然根据模糊限制语的语用功能而划分的类别,即程度变动型模糊限制语,数量变动型模糊限制语,直接缓和型模糊限制语和间接缓和型模糊限制语。同时,文章还总结了中国访谈类节目的特性;第三部分详细分析了语言顺应理论的两大核心特征—语言选择性和语言顺应性,为后面的分析打下了基础;第四部分概述了本研究的可行性,并通过《鲁豫有约》中的典型例子去分析交际者在选择模糊限制语时是如何顺应双方所处的语境要素;第五部分反思了本文的研究成果及对将来同仁的建议。
通过以上研究,本文旨在使语言学习者认识到模糊限制语的不同形式是其顺应各个语境要素的外在表现,使他们通过理解模糊限制语的潜在机制和语用功能而提升自身促进交际顺利进行的语用能力。